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景观格局变化反映了区域生态功能与过程的变化,而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显示了景观过程及其驱动力的空间差异,有利于从空间上把握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与特征。本文以天津市蓟县地区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多年统计资料,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形状更加复杂,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生态系统正朝着多样性、均匀化的方向发展;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将研究区划分成3km网格,计算各网格内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中南部平原区破碎化程度加剧,而北部山区和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减弱。研究表明,地形、交通和人口空间分布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是该区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地处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广西环江县是典型的环境移民大县,再加上自身人口增长等原因,土地利用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在不宜耕作的坡度和海拔高度下盲目开荒,极易导致植被覆被降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埋下环境隐患。本文利用1988、1999年两期遥感数据,辅以1∶250000DEM,结合野外调查,探讨了环江县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划出3种土地利用类型区:“集约利用区”、“适度利用区”、“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石漠化是广泛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生态-地质灾害,目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了解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的时空变化,以贵州省普定县南部的典型喀斯特高原山区后寨河流域为例,以3期遥感影像(1987年和1995年的TM影像与2004年的SPOT-5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于ArcGIS9.0等软件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石漠化强度分级的角度对近18 a来石漠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整个流域的石漠化出现扩展的趋势,其中前期(1987-1995年)的扩展速度为6.55 hm2/a,后期(1995-2004年)的扩展速度为29.64 hm2/a,扩展速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轻度石漠化的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的面积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山东半岛县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以招远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ERDAS软件对2004年招远市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在Arc/info平台下进行解译,再结合招远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得到招远市景观格局数据.然后在土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招远市景观进行分类.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取斑块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两类指标对招远市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对所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得出:招远市景观类型比较丰富,有着典型的"斑块-廊道-基质量"特征,耕地景观占绝对优势.斑块形状受地貌影响显著,集中体现在草地上,其形状指数大于其他景观类型.气候因素对斑块优势度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对景观空间结构有着强烈影响,人类活动的加剧会使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5.
近10a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亚热带喀斯特典型地区,石漠化情况严重。以SPOT-VEGETATION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MVC方法和像元二分模型,结合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反演了1998,2003,2007年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分布,在FRAGSTATS平台下,选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指数(CONTAG)等景观格局指标,运用景观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喀斯特石漠化近10a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石漠化景观水平整体异质性低,内部混合度大。石漠化治理效果明显,各类石漠化面积共减小177 283hm2,其中轻度石漠化变化最大,是治理的首要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景观空间格局是生态系统或系统属性空间变异程度的具体表现,它影响着各种干扰的传播、物种的运动、土壤侵蚀等诸多生态现象。对重庆市巫溪县与璧山县生态修复示范区的土地利用景观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巫溪县的主要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为灌木林地和山区旱地,璧山县则主要为丘陵区水田、旱地及有林地;(2)璧山县植被覆盖度较好,其自然生态系统较人工生态系统面积比例比巫溪县大;(3)巫溪县有占全县面积0.7%的裸岩石砾地及7.8%的坡度大于25°的旱地,表明巫溪县人为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坡耕地;(4)巫溪县复杂的山地地势及受干扰的退化系统,形成了其斑块面积变异性大、形状不规则、破碎化程度高的景观特点。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该文以上黄试区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选取斑块大小及数量、分维数、斑块伸长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破碎度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小流域10a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耕地、林地、园地、居民点用地及草地分维数略有下降,未利用地分维数有所上升,而水域分维数保持不变。试区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略有下降,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及土地利用合理指数有所增加,目前试区从耕地及草地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景观为主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政策因素的引导及经济利益的驱动是该试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武文一  刘瑛  杨晓晖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177-179,189
为了揭示煤炭开采驱动力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耦合关系,应用GIS和RS技术,采用景观软件FRAG-STATS,从景观水平和斑块水平两个层次上对乌东矿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指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开采对区域影响强度的不同是区域景观格局产生梯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有助于探索煤炭开采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可为同类地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之一,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利用1990,2000,200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6年,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13 580.8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93%,后6a变化速度明显快于前10a;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它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水域面积显著增加,水田、旱地、林地面积快速减少;斑块数量显著增加,土地利用景观不断破碎,多样性增强。水田、旱地、林地、水域和城镇用地近圆指数较小,斑块形状复杂;分维数介于1.26~1.44,各地类形状趋向复杂,人类对其干扰不断增强;林地是整个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基质,分离度最小,水田、城镇用地、旱地和水域的分离度相对较小,呈现连片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依据,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研究区1978—201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特征、斑块特征和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幅度表现为:耕地 > 林地 > 草地 > 建设用地 > 水域,研究区1978—1990年变化速率最快的景观类型是草地,1990—2000年是林地,2000—2010年是建设用地,由以耕地为主导的景观结构转变为林地—草地复合的景观结构;(2)研究区破碎度较高的景观类型是耕地和草地,斑块形状也较复杂,主要是受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强烈,斑块分布趋于集中化,破碎度较小,形状较为简单;(3)32年来,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经历了“耕地主导—相对平衡—林草主导”的变化过程,向着集中化和简单化的方向发展,抗干扰能力降低,不利于景观的稳定性,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技术的广西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广西是一个喀斯特特别发育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本文兼顾多方面的原因,建立了脆弱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确定了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的工作流程.包括数据库的建立、脆弱生态评价单元、评价指标及权重和评价方法的确定,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输入、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采用综合评价与聚类方法,对广西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和分区.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GIS在广西龙眼种植优化布局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广西具有发展龙眼的适宜气候条件,却由于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合理而没有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为了优化广西龙眼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根据龙眼的生物学特性及产量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筛选出龙眼生长发育的限制性气候要素,确定了龙眼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广西89个站点的气候资料和1∶25万地形数据,建立了区划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在GIS平台上按1 km×1 km细网格对区划指标进行了小网格推算,并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其残差部分进行空间内插;将推算结果和插值结果进行迭加,实现对区划指标小网格栅格数据的订正,使推算的结果更为精确。采用GIS技术对龙眼种植区进行气候区划,该区划按种植龙眼的气候适宜性,将广西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气候区,绘制了龙眼优化布局的细网格区划专题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龙眼品种的优化布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给出了比较合理的早、中、晚熟品种的适宜种植范围,并分区进行评价和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为广西龙眼生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以西安市沪灞河流域为例,结合遥感数据成图与GIS空间分析建模,开发了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斑块形状分维数、空间结构盒维数、空间分布信息维数与区域形态半径维数的计算脚本,并对各种分形维数的特征与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斑块形状分维数、空间结构盒维数、空间分布信息维数与区域形态半径维数是几种性质不同功能各异的分形维数,四者能够表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在斑块水平、斑块类型水平以及景观水平3个层次的分形特征;斑块形状分维数体现了不同地类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及其所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空间结构盒维数反映了不同地类空间结构的复杂程度和不规则程度;空间分布信息维数反映了不同地类斑块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形态半径维数反映了不同地类区域形态针对某一中心点的聚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作为准则层,选取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等12个指标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1995年和2003年广西河池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由于农业生态规划和管理的加强,河池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由1995年的中等状态转变为2003年的良性状态,基本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但农业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掘,导致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仍较低,从而影响到区域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应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并扩大农村种养产业链等促进河池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以广州地区为研究区,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斑块和景观两个层次的格局指数变化,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广州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结合马尔科夫过程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广州地区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预测分析。20世纪90年代广州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趋势是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水域和果园基本保持稳定;土地利用斑块数目增加,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下降;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指数上升。21世纪头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基本保持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利用格局呈破碎化趋势,斑块形状趋于简单,耕地减少没有明显减缓迹象。因此,迫切需要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作用,加强耕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重庆市丘陵山地耕地质量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农用地分等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结合分模块控制的方法实现区域间等指数可比,对重庆市丘陵山地4个代表县耕地质量进行了评价。利用MapGIS采用多图层叠加确定评价单元并获取单元属性数据;建立省内2级区间可比的自然质量分综合评判模型;通过采用同能量标准化产量和引入光温协调系数,改进对光温潜力指数的加和。结果表明:丘陵区大足、低山丘陵区梁平以中高等地为主,低中山区彭水以中低等地为主,中山区巫溪以低中等地为主,地势起伏对丘陵山地耕地总体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评价方法能实现跨区域和跨耕作制度间等指数的可比性,提高耕地质量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果化示范区的立体生态农业由粮食作物(玉米)-经济作物(黄豆)-牧草轮作模式、果树(火龙果、澳洲坚果)-药材(金银花、苦丁茶)模式及水源林-牧草-畜禽模式等组成,充分利用了岩溶峰丛洼地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水和土壤等资源.4年来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运行结果表明:立体生态农业使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10%提高到2005年的50%~70%.农民年均纯收入也由实施前的632元上升到2005年的1524元.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生态农业更关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8.
RS与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泰国北部山区1985-1995年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并以Mae Uam子流域为例研究了各类用地的地形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0年间流域内森林面积减少,而耕地、裸地、草地和城镇建设用地 增加且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形范围内,在高坡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9.
凤山县在喀斯特石山区实施地头水柜、沼气池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引进新品种 ,开发石山区特有的动植物种质资源 ,开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