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薄皮甜瓜为试材,采用常规和改良秸秆生物反应堆2种栽培方式,以常规土壤栽培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秸秆处理方式对薄皮甜瓜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薄皮甜瓜,在8:00气温、8:00 20cm处地温、茎粗、产量、糖度、净光合速率方面虽然略低于常规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但差异不显著,且都明显强于常规土壤栽培,操作相对常规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简单易行,成本降低,增温均衡,8:00气温比常规土壤栽培高0.8~1.9℃,8:00 20cm处地温比常规土壤栽培高1.2~2.9℃,补气(CO2)持续,8:30CO2浓度比常规土壤栽培高2倍多且生长前期CO2浓度略高于常规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宁夏银川以北地区盐碱地面积67 300hm~2,低洼重盐碱地区星海镇通过用风沙压碱建设台田温室、采用沙培方式种植蔬菜等措施,实现了盐碱地高效利用。2011年引进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蔬菜产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为体现该技术在主栽品种番茄冬春茬上具体效果,确定主要农作物玉米秸秆具体用量,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以玉米秸秆、秸秆发酵沟腐熟剂和尿素为材料,采用秸秆内置式行下式方式,开展了秸秆不同用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温室较普通技术栽培温室,11—2月20cm地温提高2.4℃;在同一试验温室内,秸秆用量3 500kg/667m~2增温效果最明显,秸秆反应堆处理小区综合指标均高于普通栽培技术,T2处理效果最显著,建议大面积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宜选择4 000kg/667m~2用量。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五莲县许孟镇有着悠久的西葫芦种植习惯,由于连年重茬种植,根部病害严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严重下降。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从2004年开始在日光温室西葫芦上推广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获得成功。实验证明,日光温室西葫芦栽培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技术,冬季20厘米地温提高4-5℃,棚内气温提高1-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3-5倍,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方式对设施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盐分空间运移的影响,通过测定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处理对不同深度土壤全盐、电导率、硝酸盐、pH值,比较不同处理盐分指标的差异,并对不同盐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 000kg/667m2行下秸秆反应堆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但与无秸秆处理相比,不同行下秸秆反应堆处理能够降低0~10cm土层土壤全盐20.16%~21.75%,降低10~20cm土层土壤全盐13.25%~24.40%;能够降低0~10cm土壤硝酸盐25.00%~25.80%,降低20~30cm土层土壤硝酸盐22.41%~24.75%;土壤全盐与土壤硝酸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盐与土壤pH值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利通区日光温室低温、弱光、CO_2浓度不足等不利栽培条件,从增产优势、应用要点和推广效果3个方面介绍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利通区的应用情况。总结得出,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提高温室蔬菜产量及品质的同时,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梨园开放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主要应用于设施栽培农作物上,为明确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大面积露天栽培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开展梨园露天开放式秸秆生物反应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粉碎的梨树枝条和稻草,在梨园露天设置开放式秸秆生物反应堆,能显著提高田间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早梨上市时间、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7.
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栽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陕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引进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进行试验,2010年该技术在陕西省已示范推广10 000余棚,并已在番茄、黄瓜、辣椒、西瓜、甜瓜、西葫芦等作物上应用。实践证明,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增产增效显著,不仅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而且明显减少了由于滥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等。  相似文献   

8.
蔡琳  汤志洪 《北方园艺》2015,(15):43-46
以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的黄瓜温室为试验组,以未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的黄瓜温室为对照组,研究2种不同温室环境下CO2浓度、温湿度以及土壤水分的变化,以探讨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日光温室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能显著改善黄瓜生长发育环境,使温室内CO2浓度提高2倍以上,平均气温提高0.28~1.30℃,20cm地温提高0.04~1.26℃。同时能显著降低温室内相对湿度和增加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连作障碍蔬菜地修复效果,开展了连作障碍蔬菜地莴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冬季及早春季节能提高地下15~20cm土层地温1~2℃,增加大棚内CO2浓度,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加快连作障碍地莴苣生长发育,提早上市7天,降低连作障碍地莴苣菌核病发病率、缺株率,减少用药次数5次,提高莴苣的产量、产值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优质高效栽培辣椒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光温室利用内置式行下秸秆生物反应堆栽培辣椒,提高地温3℃左右、气温1.5℃,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辣椒抗病性,提高辣椒品质和外观商品性,实现了有机物循环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是生产无公害辣椒的有效措施。每667m^2产量17000kg,收入6万元,比常规栽培增产20%,增收25%。因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生产辣椒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大石桥市采用此方式栽培辣椒面积不断扩大,下面就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辣椒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侧耳属3种食用菌解剖学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PDA培养基和棉籽壳为培养料,培养了姬菇、榆黄蘑和鲍鱼菇,并对其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姬菇、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均具有锁状联合,子实体菌柄都侧生,每个担子顶部产生4个担孢子,孢子内含油滴,孢子印皆为白色。姬菇和鲍鱼菇菌盖颜色为灰黑色,榆黄蘑为黄色,姬菇和榆黄蘑菌丝生长快,姬菇菌丝浓密,榆黄蘑和鲍鱼菇菌丝稀疏,鲍鱼菇菌丝能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姬菇和榆黄蘑子实体小而多,出菇早、产量高,鲍鱼菇子实体较大内部组织紧密,担子、担孢子梗粗壮,孢子饱满油滴大。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大速生菜为试材,以腐熟与未腐熟玉米秸秆替代草炭作为莴苣无土栽培基质中的主要材料,研究其对莴苣产量、叶面积、干物质量、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C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腐熟玉米秸秆∶蛭石=3∶1)基质配方最有利莴苣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鸡腿蘑菌丝体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8种不同培养基配方,培养鸡腿蘑菌丝体,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谱差异明显,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保定市市售的3种类型共16种蔬菜中的Ca、Cu、Zn、Fe、Mn 5种矿质元素,为指导人们日常饮食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蔬菜中矿质元素含量不同,叶菜类蔬菜中的(Ca、Cu、Zn、Fe、Mn含量高于果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而不同品种的蔬菜其矿质元素的含量也存在很大差异,油菜中的Ca和Mn含量最高,分别为7.6 g/100g和8.98 mg/100g;Zn含量最高的为香麦16.72 mg/100g,其次为菠菜12.63 mg/100g,洋白菜的Zn含量最低仅为0.73 mg/100g;菠菜中Fe含量最高138.43 mg/100g,其次为香麦111.11 mg/100g.综合分析结果,香麦、菠菜、油菜的Ca、Cu、Zn、Fe、Mn含量要高于其它种类的蔬菜.  相似文献   

15.
采用香菇菌株Cr-02为实验材料。简易开放式生料栽培为栽培方法,观察到了香菇子实体形态发育的全过程。初步将之分为纽结期、褐变期、成型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确定了子实体形态分化的关键时期是褐变期。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 ,来研究白蚁蚁巢的热水浸提物对鸡菌丝生长的影响 ,探索鸡菌丝的营养特征。研究发现蚁巢热水浸提物对黄褐纹鸡菌丝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而蚁巢热水浸提物的量的多少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莲瓣兰原生地萌发胚培养真菌污染控制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莲瓣兰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次氯酸钠浓度、灭菌时间、灭菌次数及超声波处理时间对莲瓣兰胚培养过程中真菌污染控制及胚培养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莲瓣兰胚培养过程中以次氯酸钠浓度∶灭菌时间∶灭菌次数∶超声波处理时间(4%∶15 min∶1次∶6 min)的配比胚被真菌污染的污染率最低为16.0%,但是胚成活率较低仅为14.3%,不宜作为莲瓣兰胚培养的灭菌条件;经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莲瓣兰胚培养过程中胚成活率作用大小为次氯酸钠浓度超声波处理时间灭菌时间灭菌次数,以次氯酸钠浓度∶灭菌时间∶灭菌次数∶超声波处理时间(1%∶20 min∶2次∶3 min)的配比胚成活率高达93.3%,同时胚被真菌污染率仅为19.00%,可以作为莲瓣兰(Cymbidium torliseplum)杂交种子原生地共生萌发突破种皮的胚培养灭菌条件,在此条件下胚能够从培养基中吸收营养物质,经过培养胚生长发育成根状茎。  相似文献   

18.
蔺红苹  李培 《北方园艺》2010,(3):138-140
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以添加2.5%、5%、10%、15%的椰乳为生长调节剂,研究大花蕙兰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1/2MS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的椰乳增殖效果最好;对受到污染的原球茎进行消毒,发现5%的次氯酸钠25 min消毒效果最好;对不同大小的原球茎进行增殖,发现较小的原球茎产生的新原球茎覆盖率较高,2~3 mm的原球茎较为适合快繁;在增殖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泥土或木屑进行生根培养,效果较好;对根长达到3 cm以上的试管苗进行练苗及移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张梅  刘旭  周惠龙  李振宇  于胜祥 《园艺学报》2018,45(6):1147-1152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绣球属(Hydrangea)29种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其种子形状分为椭球形和长柱形;种子表面纹饰为网脊形或网状多边形,网脊的形态为波状、深波状或近平直;网脊间常具皱褶状纹饰或近光滑。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分类中绣球属的离瓣组(sect.Petalanthae)的种子为椭球形,网脊为波状或深波状;脊间多数为不规则纹饰,少数为规则或孔穴纹饰;绣球组(sect.Hydrangea)的种子均为椭球形,网脊近平直,脊间较光滑;星毛组(sect.Cornidia)和挂苦子组(sect.Heteromallae)的种子均为长柱形,大部分具近平直状的脊,脊间较光滑;冠盖组(sect.Calyptranthe)的种子为长柱形或椭球形,表面具网状多边形纹饰,网眼内具洼点。绣球属种子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除了在组水平上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在组内种水平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在某些组水平上种子微形态性状还具有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类型魔芋脱毒种芋的萌芽出苗特性、田间长势、分苗数、田间发病情况、产量、球茎膨大倍数、繁殖系数、生长周期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级包衣种、二级种、三级种比原原种提前8~18天出苗;一级包衣种、二级种的分苗数较多;一级包衣种、二级种、三级种的田间发病率低于原原种,其中一级包衣种发病率最低,仅为7.4%。二级种、三级种综合性状较好,生产力水平高,膨大倍数高,可通过规模化生产得到大量种芋,解决生产中种芋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