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硼锰钼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矿物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硼锰钼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矿质元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锰钼配施可以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其中以单施钼产量最高,硼钼配施次之,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产约54.75%、40.34%。硼锰钼不同配施对紫花苜蓿矿质元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不同,硼锰钼配施降低了苜蓿铁、锰、锌含量,其中以硼钼配施降低效果最显著;施微肥可以提高苜蓿铜含量,其中以硼锰钼配施效果最好;而硼锰、硼钼配施可分别显著提高硼、钼含量。硼锰钼配施提高了紫花苜蓿矿质元素产量,其中单施硼显著提高了苜蓿铁、锰、锌产量,单施钼、硼锰、硼钼配施分别显著提高了苜蓿铜、硼、钼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板栗空苞又称空蓬、空壳,果农称之为"哑巴栗子"。据调查,板栗空苞率一般在15%左右,高的达60%~80%,更甚者几乎整株空苞,对板栗产量影响很大。怎样防止或减少板栗空苞呢?根据本县果农多年的实践经验,可采取以下四项措施:一、合理选配授粉树板栗异花授粉坐果率高,自花授粉往往不易结实。因此,栽植时首先要选用结实率高的优良品种,其次是  相似文献   

3.
不同保水栽培方式和硼素对甜菜产质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保水栽培方式与硼素两因素处理对甜菜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探讨栽培方式和硼素对甜菜产质量影响规律,以期为甜菜抗旱高产高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6年进行,通过不同栽培水分处理(CK、JG、FM、JF)和中后期叶片硼素施用(CK+B、JG+B、FM+B、JF+B)处理,对甜菜叶片SPAD值、产量以及品质进行了测定,并对SPAD值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JF保水处理能够显著提升产糖量;施硼能提升大田甜菜的含糖率、产量和产糖,JG+B提升含糖率和产量效果最佳,JF+B提高甜菜的产糖量效果最佳;施硼均提高甜菜叶片SPAD值,且SPAD值与甜菜含糖率存在最大的灰色关联度,两者具有紧密关系。综合分析得出,该生态条件下JF可作为抗旱节水的栽培模式,施硼增强了叶片光合能力、提高了产量和含糖,建议在生产中施硼与秸秆覆膜(JF+B)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4.
硼钼肥对旱地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薄)地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硼肥和钼肥对春播和夏播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春播还是夏播,施肥处理的多数农艺性状明显好于对照,但不同施肥处理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硼钼肥配施对花生营养性状的促进作用优于单施钼肥或硼肥,春、夏播结果一致;单施硼肥有利于提高春花生单株结荚数,单施钼肥有利于饱果率,硼钼配施有利于同时提高单株结荚数和饱果率;硼钼配施或单施硼肥有利于提高夏花生双仁果率,单施钼肥对提高夏花生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春、夏播4个施肥处理产量,以硼钼配施的处理最高,比对照平均增产12.0%,其次为单施硼肥,比对照平均增产7.0%,单施钼肥春播增产5.6%,夏播无明显增产作用。因此,生产中应注意硼钼肥配施。  相似文献   

5.
硼、锌肥对糜子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探索糜子氮磷和硼锌浓度的最佳组合,为优化糜子栽培技术与提高糜子产量提供理论参考。以当地红黍子为材料,研究氮磷施用量完全相同情况下,不同梯度硼和锌肥处理对糜子产量、籽粒灌浆速率、干物质移动率和转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以B2处理的最高,为5300.80 kg/hm2,单施B2和Zn2比硼锌互作效果好,分别比对照增产14.63%和11.52%;不同处理均在开花后14天籽粒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总灌浆速率以B2处理最大;不同处理干物质的移动率均表现为叶片高于茎,且叶和茎的干物质移动率均以B2处理最大,分别为41.55%和22.23%;干物质的转运率均表现为茎高于叶。总之增施硼锌肥能明显提高干物质的输出率和转运率,有利于糜子产量的提高,其中尤以硼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硼肥对双低春油菜养分吸收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6—2017年以双低油菜‘青杂5号’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施硼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硼量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养分吸收、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阐明硼对双低春油菜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提出适宜的硼肥施用量,为双低春油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试验结果表明:2016年在施硼量较小的情况下,油菜植株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籽粒产量及品质均随施硼量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2017年在增大施硼量的情况下,各指标均随施硼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都以施硼量为22.5 kg/hm2时最高,此处理下籽粒产量较不施硼增产28.68%,脂肪含量提高8.06个百分点,蛋白质及芥酸含量均较其他处理有不同程度降低。回归分析表明内蒙古中部旱作地区双低春油菜生产中获得较高产量和产油量的适宜施硼量(纯硼≥15%)为19.96~21.34 kg/hm2。  相似文献   

7.
<正>板栗"空苞",是指总苞中没有栗子,又称为"空蓬"。它是板栗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板栗正常生长地区平均有15%的空苞率,个别地区达50%,最多的可达90%,尤以生长在山坡上方地块的大树,以及经嫁接后刚开始结果的幼树发生更为严重。空苞形成原因一是营养不良。板栗在幼胚发生期,空苞的球苞和子房中  相似文献   

8.
硼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阐明硼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明确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与施硼量的关系。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春油菜"青油14"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五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硼量对甘蓝型双低春油菜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型双低春油菜单株角果数与施硼量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而每角果粒数则与施硼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适量施硼可以协调每株角果数与每角果粒数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产量。籽粒产量与每角果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0.982 8**),与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也呈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单株角果数则呈一定的负相关性。适量施用硼肥,可明显提高甘蓝型双低春油菜的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增加籽粒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而降低硫苷含量,进而改善品质。籽粒产量、产油量与施硼量之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施硼量分别为17.84 kg/hm2和19.42 kg/hm2时,籽粒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到理论最大值3 154.18 kg/hm2和1 344.61kg/hm2,施硼过量,籽粒产量、产油量均下降。粗脂肪含量与施硼量之间呈单峰曲线关系,粗脂肪含量达到最大值(45.3%)时的施硼量为24.62 kg/hm2。硫苷含量与施硼量则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关系,施硼量为19.42 kg/hm2时,硫苷含量为10.29 mg/g(≤30 mg/g)。试验综合考虑甘蓝型双低春油菜的籽粒产量、产油量及籽粒综合品质,提出适宜的施硼量(含硼11%)以19.42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冬棚番茄施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占林  翟祥 《中国农学通报》1998,14(6):31-32,35
应用“311-A”二次回归最优饱和设计,以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为主要研究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相当吻合,经过计算每667m^2施尿素14.92kg,过磷酸钙41.76kg,硫酸钾5.29kg,可获得冬棚番茄7465kg,经济效益达1.79万元。  相似文献   

10.
运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时期施硼对绵油11号制种产量的影响,旨在找出最佳施硼模式,即施用底肥的同时在苗期、蕾苔期、初花期分别喷施硼肥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板栗非酶促褐变有关的基础物质和褐变产物,以确定板栗非酶促褐变的主要反应类型及褐变产物特征。测定板栗在加热前后葡萄糖、果糖、还原糖、15种氨基酸、维生素C、总酚、5-羟甲基糠醛(5-HMF)、类黑精和蒽醌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发生非酶促褐变后,葡萄糖和果糖平均减少了53.25%和32.07%,还原糖平均减少35.78%,15种氨基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维生素C平均减少41.85%,多酚平均减少了40.50%,5-HMF和类黑精平均增加了100%,蒽醌平均增加70.11%。试验证明板栗非酶促褐变反应包括美拉德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多酚氧化反应,初步判断5-HMF、类黑精和蒽醌是非酶促褐变的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和提高板栗果实品质,寻求合适的喷施生长调节剂的方法。以‘遵玉’为试材,于不同时期对板栗喷施不同的生长调节剂,探究生长调节剂对板栗结实情况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始期喷施SA可显著提高板栗实蓬率、每苞中板栗的个数和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其中以0.2 nmol/L效果最佳,相比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5.50%、79.64%、19.20%、11.20%和6.09%;板栗幼胚发育前喷施0.01 mg/L BR可显著提高板栗实蓬率、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4.16%、26.37%和5.69%,而喷施0.001 mg/L BR可显著提高板栗实蓬率和每苞中板栗的个数,分别提高了19.42%和125.56%,其中每苞坚果个数增幅高达125.56%,可显著提高板栗产量。因此,建议于板栗盛花始期喷施0.2 nmol/L SA,于幼胚发育前喷施0.001 mg/L BR或0.01 mg/L BR,以提高板栗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次数、不同浓度硼肥,研究其对缺硼土壤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及可溶性糖运转的影响,探讨苜蓿吸收硼的规律及高产施硼技术。结果表明,从返青期开始,连续在分枝期和现蕾初期累计喷施1次、2次或3次5个浓度的硼砂,均不同程度影响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和可溶性糖源库间的运转。喷施3次0.3%(W/W)的硼砂对提高叶片中硼(B)含量、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含量(Chl)作用最显著,较对照提高幅度分别为75%、39%、30%和70%,喷施3次0.2%(W/W)的硼砂对增大叶面积效果最佳,较对照增加37%,并可有效降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50%);一次或多次喷施0.5%(W/W)的硼砂会导致硼中毒现象,抑制光合作用,植株生长受阻。  相似文献   

14.
华北农牧交错区两种土壤类型下青饲玉米的施氮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饲草量少质差的现实问题, 在区域草甸栗钙土和沙质栗钙土条件下, 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对青饲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及肥水利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草甸栗钙土田和沙质栗钙土田施氮比不施氮青饲玉米生物产量分别增加36.1%和106.0%, 植株氮素含量分别提高108.0%和81.9%, 且在草甸栗钙土田出现氮素的奢侈吸收现象; 施氮使草甸栗钙土田玉米植株磷素含量提高10.9%, 但沙质栗钙土田玉米磷素含量降低; 玉米植株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和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草甸栗钙土田分别增产1.60倍和2.10倍, 沙质栗钙土田分别增产2.74倍和1.36倍; 施氮显著提高青饲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草甸栗钙土田增幅为27%~45%, 相当于多供水82.5~135.7 mm; 沙质栗钙土田增幅为95%~97%, 相当于多供水294.9~258.5 mm。故华北农牧交错区青饲玉米施氮是快速提高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以及高效利用肥水资源的有效技术手段, 草甸栗钙土田不超过200 kg hm-2、沙质栗钙土田不少于135 kg hm-2, 是兼顾玉米产量、品质与肥水高效利用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了解及更合理地利用无核葡萄的种质资源,辅助无核葡萄育种,本研究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3 个国内外主流无核葡萄品种的种质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45 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38 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236 条谱带,其中171 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谱带百分率为72.4%。遗传相似分析显示,供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58~0.90,遗传距离在1.0313~4.9643 范围内变化。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1 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2 个大类群,在相似系数为0.66 处,Ⅰ类群和Ⅱ类群均可分为2个亚群。说明23个品种总体来讲亲缘关系较远,特别欧美杂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部分欧亚种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杂交育种时应注意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栗产业的迅速发展,栗相关专利的数量也逐年增加,鉴于专利对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本文对1985-2010年间中国栗相关专利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栗相关专利申请量15年间增涨15倍以上;主要专利类型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占96.84%;专利平均授权周期为1~4年;50%以上专利有效期年限超过5或10年;专利内容主要为农业和食品轻工领域,占79.13%;专利权人类型主要为个人,占66.42%;专利研究热点地域为河北、浙江、北京、山东、湖北。预计未来专利申请热点是栗果功能食品开发及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7.
燕山板栗种质资源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燕山板栗的遗传多样性,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对44份板栗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其中36份原产燕山地区的种质中有18份为野生种质和18份为栽培品种,另外8份为原产山东的品种.共检测了384个AFLP位点,有217个是多态性位点,占56.5%,这表明了所检测的板栗材料中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多样性.用NT.SYS软件对44份板栗种质进行聚类分析.所有材料聚成4个类群,其中燕山地区原产的板栗材料被聚为3个类群,山东起源的被聚类为1个独立的类群.在所分析的44份材料中,遗传距离在0.0292和0.2214之间.燕山板栗和外来板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与本实验室用RAPD技术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结果对这些板栗材料在育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Little is known about Chestnut (Castanea spp.) in vivo cultivar characterization and morphology,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harvesting, peelability, postharvest mold, physiological kernel decay, and quality. Thus,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a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 able to assess fresh chestnut internal components, especially disorders. In this study, a medical grad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as used to obtain transversal two-dimensional (2D) images from decayed and healthy fresh chestnuts, from the hybrid cultivar ‘Colossal’ and ‘Chinese seedlings’.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referred to as Hounsfield-units (HU) or CT numbers, were acquired from different 2D CT image regions including air, and several chestnut components containing decayed tissue, healthy tissue, various imperfections such as pellicle invagination into healthy kernel, and void spaces. Results offer an in vivo accurate insight of fresh intact chestnuts, and suggest that CT technology is appropriate for inline sorting. HU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as a nondestructive predictor of fresh chestnut internal components with a 90.6% overall accuracy rate.  相似文献   

20.
超声波辅助提取板栗壳色素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提取溶剂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温度对板栗壳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超声波提取板栗壳色素进行了工艺优化设计,建立了超声波提取板栗壳色素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探讨了主要因素的影响效应及其交互作用,确定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54℃,乙醇体积分数39%,料液比1∶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