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则基 《当代农业》2011,(12):43-43
一、诊断根据病灶的不同部位,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其中唇型比较常见。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很快形成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者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硬痂。蹄型侵害绵羊,多单独发生,偶有混合型,多数仅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犯多数甚至全部蹄端。  相似文献   

2.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口疮病,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传染病。1.发病症状。可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混合型。唇型首先在口角和上唇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很快形成高粱粒大小的小结节,继而形成水疱和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病主要危害1岁以内的山羊,尤其是3-6月龄的羔羊发病率最高,常为流行性,成年羊多为散发。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多发于秋零,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中常可连续危害多年。临床上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有时可见混合型,我县以唇型多弛唇型病羊酋先相: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或小结节,  相似文献   

4.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羊口疮,是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接触性和急性传染病。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生,特别是哺乳羔羊易群发,成年羊发病较少。临床上分唇型、蹄型、外阴型和混合型传染脓疱。以口腔黏膜、乳房、蹄部、外阴皮肤形成丘疹、脓疱、溃疡、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笔者近几年收治了200余只发病羊,主要是唇型,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病死率不到2%。  相似文献   

5.
山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痘属病毒引起的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特征的一种传染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其中以唇型多见。以往曾以碘甘油等多种西药防治,疗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未断奶的羔羊常在口角、唇黏膜、齿龈上发生散发性小红斑,逐渐发展成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泡或脓疱,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五唇兰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结果表明,五唇兰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完全同步,小孢子四分体有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形、交叉形和T形等多种类型,它们形成花粉小块,并由花粉小块聚集成花粉块。小孢子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形成1个小的生殖细胞和1个大的营养细胞。随着花粉发育,生殖细胞进入营养细胞的细胞质中,花粉成熟时为二细胞型。  相似文献   

8.
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一种反刍动物传染病。其特征为在口唇、舌、鼻、乳房部位形成丘疹、水泡、脓疱和痂皮。临床上可分为唇型、蹄型、乳房型、外阴型、混合型。文章对传染性脓疱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控,以便有效强化对传染性脓疱病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9.
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 100%,犊牛死亡率较高.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该病入侵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本病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一、症状:牛的潜伏期2~7天,可见体温升高至40~41℃,流涎,很快就在唇内、齿龈、舌面、颊部黏膜、蹄趾问及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皮肤上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红色烂斑,之后糜烂逐渐愈合.也可能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斑痕.病畜大量流涎,少食或拒食;蹄部疼痛造成跛行甚至蹄壳脱落.本病在成年牛一般死亡率为1%~3%,犊牛如发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10.
1传染病牛的传染病在临床主要是病毒性感染多见,细菌性感染较少发生。1.1口蹄疫口蹄疫又称五号病,是偶蹄兽共患的一种急性、发热、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1.1症状口腔粘膜和蹄部皮肤发生丘疹,患牛高度发热,疱疹红、肿、痛,逐渐形成水疱,口腔严重溃疡,严重时蹄胛脱落,行走缓慢或跛行。1.1.2病因是高度急性、热性、接触性病毒感染,临床分为7型:强毒O、A、C型、亚洲1型及南非1、2、3型和多种亚型病毒,复杂多变的病原给我们  相似文献   

11.
奶牛腐蹄病是指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乳牛的后蹄,其特征是,真皮坏死与化浓,角质溶解,病牛疼痛、跛行,必须及时防治。 一、临床症状 1、初期表现为成年泌乳牛后蹄不负重,站立时患蹄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跛行逐渐明显,不敢踏地,蹄冠部潮红、肿胀、疼痛,后期形成“三蹄跳行”,喜卧且食欲减退,产奶量急剧下降,精神沉郁,消瘦,不发情。  相似文献   

12.
孙周 《当代农业》2011,(2):43-43
未断奶的羔羊常常在口角、唇粘膜、齿龈上发生散发性小红斑,逐渐发展成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泡或脓疱,此后相互融合,痂不断增厚,部分或整个口唇外翻,呈桑椹状隆起,后变为黑褐色痂块,这就是"烂嘴病"。  相似文献   

13.
未断奶的羔羊常在口角、唇黏膜、齿龈上发生散发性小红斑,逐渐发展成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泡或脓疱,此后相互融合,痂不断增厚,部分或整个口唇外翻,呈桑葚状隆起,后变为黑褐色痂块。这就是“烂嘴病”。  相似文献   

14.
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病毒引起绵羊、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两季较多.羔羊、幼羊易发,常为群发性流行. 1.症状病羔羊在鼻、唇和口角等处皮肤出现芝麻大的丘疹,迅速形成松子大的水疱(脓疱),破渍后结成棕褐色的疣状原痂;或在口腔粘膜出现被红圈围绕的灰白色水疱,化脓破裂后形成浅的溃疡,一般经2周后痊愈.严重者影响采食,加之化脓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深部组织坏死,流恶臭脓液,口流发臭的泡沫唾液,肉芽组织增生,嘴唇肿大外翻,最后呻吟、卧地、衰竭死亡.成年羊多发生于蹄部皮肤,跛行、卧地,若有细菌感染,蹄基部和蹄匣间有恶臭脓液.有的羊延至肺、肝脏等;成年羊偶有外阴部皮肤、阴茎、阴唇粘膜及乳房受害.  相似文献   

15.
未断奶的羔羊常常在口角、唇黏膜、齿龈上发生散发性小红斑,逐渐发展成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泡或脓疱,此后相互融合,痂不断增厚,部分或整个口唇外翻,呈桑椹状隆起,后变为黑褐色痂块,这就是所谓的"烂嘴病".  相似文献   

16.
裂蹄病是猪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以蹄裂、蹄踵损伤、蹄叶损伤、蹄底损伤、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在4—5%左右,轻则影响猪只进食,重则被淘汰。发病猪因发生蹄裂。同时伴有局部疼痛,起卧不便,继而可继发肌肉风湿;发病期较长者可磨破皮肤,容易形成局部脓肿。轻者影响配种或孕期正常活动,重者可因渐进性消瘦而被淘汰或死亡。本文对集约化猪场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口蹄疫俗名“口疮”“蹄癀”,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以患病动物的口、舌、唇、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人和非偶蹄动物也可感染本病,但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18.
正进入初秋,随着高温少雨,青草相对短缺,羊不分大小,流行以口腔及外唇病变为主的传染性脓疮。起初个别羊发病,数日可波及左邻右舍乃至全村羊相继感染,发病率在30%~50%,户外放牧羊多,大部分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过饲草而发病,病程10~20天,严重影响羊只饮食及发育。一、症状患羊口角、唇边、口腔粘膜出现小红斑,逐渐变为高粱米大小豆疹,一、二天形成脓疮,破溃后结成黄棕色疣状硬痂。多数患新豆疹、脓疮、痂垢融和,使上下  相似文献   

19.
口蹄疫俗名"口疮"、"蹄癀",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动物以口、舌、唇、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人和非偶蹄动物也可感染该病,但症状较轻.资料显示,感染口蹄疫病毒后的畜类发病率几乎为100%,但病程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只有2%~3%,犊牛及仔猪呈恶性病型,死亡率可达50%~70%.由于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均可感染该病且传染迅速,能形成全球大规模流行,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历来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对进出口贸易采取严格限制,将口蹄疫列为主要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20.
未断奶的羔羊常常在口角、唇粘膜、齿龈上发生散发性小红斑,逐渐发展成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泡或脓疱,此后相互融合,痂不断增厚,部分或整个口唇外翻,呈桑椹状隆起,后变为黑褐色痂块,这就是"烂嘴病"。羔羊群中一经发现病例,应连同母羊一起送隔离舍隔离,由专人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