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措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分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借鉴前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水分与林草植被建设的相互效应出发,提出了以土壤水分平衡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3项措施:1)不同地带天然植被类型的林草植被建设;2)不同植被地带的水分生态条件和立地条件的林草植被建设;3)注重林草植被布局,加强草地建设。认为要提高林草植被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最大限度发挥林草植被的生态效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必须要仿拟天然植被结构和遵循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进行,并探讨了今后进行林草植被建设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恢复和重建林草植被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利用自然力的封育恢复和人工造林种草。就草地而言,封育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将草地用一定设施管护起来,不加利用,给牧草以休养生息、种子成熟和繁衍更新的机会,进而达到提高它的生物再生产能力。对于大面积的天然草地,特别是水热条件较差、尚无力改良和建立人工草地的地方,采取封育保护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弃耕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地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是目前我国进行“退耕还草”、“天然草地保护”和“退牧还草”等工程的重要科技支撑,是我国进行草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文章主要涉及弃耕地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措施,详细论述了弃耕地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恢复的演替过程、土壤种子库的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草地植被盖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草地生态系统理论,采取一些促进植被快速恢复的措施,如采用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组合代替自然恢复的缓慢演替过程,采用除草剂、灌溉、施肥及耕作等措施;综述比较了众多学者对弃耕地研究的成果,对于不同类型弃耕地草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退耕地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是目前我国进行"退耕还草"、"天然草地保护"和"退牧还草"等工程的重要科技支撑,是我国进行草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文章主要涉及弃耕地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措施,详细论述了弃耕地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恢复的演替过程、土壤种子库的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规律、草地植被盖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草地生态系统理论,采取一些促进植被快速恢复的措施,如采用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组合代替自然恢复的缓慢演替过程,采用除草剂、灌溉、施肥及耕作等措施;综述比较了众多学者对弃耕地研究的成果,对于不同类型弃耕地草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植被恢复土壤效果评价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渭北旱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综合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农地)相比,恢复年限为5年、10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和恢复年限为30年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均提高了土壤质量,其中10年紫花苜蓿草地恢复效果最好。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渭北旱塬区,种植牧草、建植乔木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6.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林草复合系统泛指由森林和草地在空间上有机结合形成的复合人工植被或经营方式.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概述了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对林木和土壤的影响及林草复合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建设沿线的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张自和 《草地学报》2003,11(3):246-250,255
阐述了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大意义。依据自然气候条件和草地类型,将沿线天然植被划分为格昆戈壁山地荒漠区、唐北高寒草原区、唐南高寒草甸区、羊拉山地灌丛区等4个不同的区段。根据各区段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原则,概述了青藏铁路沿线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强化环保意识,明确治理职责;集中取料运料,减少植被破坏;利用原有植被,草皮表土回填;慎选植物种类,确保草地健康;采取有效技术,提高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植被配置对黑岱沟露天煤矿区土壤养分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植被重建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重要手段,但不同植被配置对土壤养分恢复效果的评估研究仍非常欠缺。本研究对采用5种不同人工植被配置模式修复近20年后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区排土场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排土场土壤养分含量受植被配置类型的影响显著。不同土壤深度的有机质(SOM)、全氮(TN)和硝态氮(NO3--N)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总磷(TP)、总钾(TK)和铵氮(NH4+-N)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SOM、TN和NO3--N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与天然植被相比,人工植被的建植改变了其剖面垂直分布特征。经过近20年的修复,混播有豆科牧草的纯草本配置在5种植被配置中的恢复效果表现最好,其0-50 cm土壤平均SOM、TN和NO3--N分别恢复到天然植被区的63.9%、57.8%和184.8%,尤其是30-50 cm的SOM、TN和NO3--N含量水平更是超过了自然恢复的撂荒地。因此,人工植被重建是促进矿区土壤养分恢复的有效措施,混播有豆科牧草的纯草本是进行土壤修复的首选植被配置模式,SOM、TN和NO3--N可作为评估矿区土壤养分修复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沙漠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途径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王堃  吕进英  邵新庆 《草地学报》2004,12(3):240-245
在分析国内外草地沙漠化治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1985-1998年沙化草地的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属于进展演替类型,经历"沙生、一年生植物群落"、"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和"丛生禾草群落"三个演替阶段,最终向地带性植被类型发展;其植被物种组成,覆盖度、产草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增加,表土结构变好;人工恢复的效果显著,播种抗旱、抗风沙型植物,可以快速建成植被覆盖地面,同时生产大量优质牧草,是我国沙化草原恢复重建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为响应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恢复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制定<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正在逐步实施.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江河源头和环青海湖地区的草地保护与治理.建立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坚持停止天然林砍伐和天然草地开垦.二是加大退化草地治理和恢复的力度,强化草地治理和改良措施,对一些特殊地区的天然草地实行封育治理.三是加强共和盆地风沙与水土流失治理.对坡耕地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建设水源涵养林草植被.四是加强柴达木盆地治理.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禁止滥采滥垦,保护沙生植被.五是围绕重要城镇、绿洲农业区和重点基础设施大力造林种草,对192.73万公倾天然林采取禁伐措施,实行封育保护.积极开展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人工造林0.9万公顷,飞播造林种草23.3万公倾,封山育草1.51万公倾,至2010年森林面积达到347.9万公顷.六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到2009年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36.5万公顷.以黄河、长江、青海湖流域和柴达木、共和盆地的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已从东向西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指示着草地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本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的天然草地(NG)、沙化草地(DG)、草本人工恢复草地(AG)和灌木人工恢复草地(AS)4种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q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土壤细菌群落生物量、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变化,结合植被和土壤属性剖析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演变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结果表明:草地沙化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生物量和α多样性,人工植被重建则促进了土壤细菌群落生物量和α多样性的恢复,22年后基本达到未退化前的水平。草地沙化显著(P<0.05)增加了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的相对丰度,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P<0.05);人工植被重建促进了优势细菌门逐渐向NG方向演变,22年后绝大部分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基本恢复到未退化之前的状态。然而,DG、AG和AS与NG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不高,而AG和AS的群落结构则高度相似。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绝大多数植被和土壤理化指标显著 (P<0.05)正相关,植被属性对其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度(10.0%)比土壤物理属性(6.3%)和化学属性(1.9%)更高,植被与土壤所有指标共解释了72.0%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表明植被和土壤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演变。因此,加强对植被和土壤的保护,防止草地退化,并对沙化草地进行人工植被重建,对于保护和恢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而选择利用灌木或草本进行人工植被重建对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12.
陈琳 《四川草原》1996,(4):26-28,32
川西北高原泥炭,储量丰富,质量上乘,开采后的迹地改造已成为不可轻视的课题。对于迹地植被的重建恢复生态平衡尤为重要。通过排水和地面处理后,可以进行植被自然恢复,利用土壤种籽库原理移植表层土壤在开采迹地恢复植被,混播优质牧草种建立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13.
针对马海地区干旱多风,生态环境恶劣,提出建设人工草地需要以林护草,林草共同作用,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人工草地建设要综合考量建设品种,合理配置植被群落,突出建设障碍,综合方法治理盐碱,预防栽培不利因素;注重田间管理,保障牧草安全越冬,实现可持续生产利用.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间作种植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估黄土丘陵沟壑区近1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林草间作模式产生的实际效益,对定西市部分地区随机抽样调查,选取5种典型的林草复合植被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间作种植模式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效益,达到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林草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草畜转化上,生态效益主要为水土保持与改良土壤结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林草牧业统一协调发展。林草间作模式培育初期经济效益较低,后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5.
阿拉善荒漠草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亚洲荒漠区最东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现有天然草原2.74亿亩,针对阿拉善草地脆弱生态环境的现状,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通过长期大量的科学试验得出:在阿拉善荒漠草地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和水资源的制约下,实施禁牧、休牧是恢复和保护这一地区草地生态平衡的唯一途径。将阿拉善地区植被覆盖度在5%、年降水量在80毫米以下的天然草地以及“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的草场地带一律实行禁牧。  相似文献   

16.
孙经华  宋鸣筑 《中国草地》1996,(6):11-13,16
通过8年的的试验,表明塔里木盆地平原荒漠地带人工草地的建设应以林草结合为佳,选择耐干旱、抗盐碱、耐贫瘠的优良树种和牧草,在合理的林草结构与配置环境条件,饲料产量年均每公顷为42.75吨。植被覆盖度可达80%以上,不仅为牲畜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草地灾害给柴达木盆地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剖析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探讨了草地灾害的成因,进而提出恢复与重建的途径,用以指导植被恢复重建,为柴达术盆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被重建管理方式对沙质草地土壤及植被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横山县雷龙湾乡恢复15年的退化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未封育自然恢复、封育自然恢复、未封育人工恢复和封育人工恢复4种管理方式对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退化沙质草地筛选科学的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流动沙地对照组相比较,经过15年的植被恢复4种管理方式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退化草地土壤及植被性质,地表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分别提高0.12~1.03 m,12.70%~53.18%和7.27~29.08 g·m-2,土壤容重降低0.12~0.27 g·cm-3,土壤总孔隙度提高6.80%~17.01%,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也显著提高.封育管理方式下植被与土壤的恢复效果优于未封育方式,人工植被恢复优于自然植被恢复,采取封育与人工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严重退化沙质草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征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调关系.为了促进农牧交错带退化沙质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区应该采取封育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植被恢复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植人工草地来重建和改建“黑土型”退化草地,是快速恢复“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的重要途径。人工草地发展要紧密结合高寒气候特点,培育适合高寒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因地制宜的在栽培和利用技术方面推出适合当地应用的系列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0.
陆研  张绍文 《草业科学》2009,26(2):19-26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植被(尤其是矿区植被)受破坏严重,急需要对其进行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为了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更加有效合理地恢复矿区植被,研究通过为其治理成本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矿区植被恢复治理成本核算。并以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林业分公司下属的一个植被恢复区--滴道林场的矸石山治理为例,对林草结合的矿区植被恢复方式及成本费用进行了充分的实证研究并应用数学模型,最后得出了治理成本因其治理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且治理成本巨大,矿业集团是否有这么大的经济实力的确有待评估的结论,并提出了加强技术攻关、加大投资力度适时开展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全面试点的建议,为国家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