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了淡水珍珠优质、高产的主要技术经验: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最佳期是4—5月上旬;采用稻田流水泥养幼蚌;选当年1~ 幼蚌作手术蚌;培育珠蚌改吊养为笼养。并对育珠池的理化生物条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珍珠生产中要求幼蚌培育成活率高,生长快,因为它关系到有珠生产周期,珍珠产量和质量以及养殖效益。快速培育幼蚌的目的就是要求当年繁殖的幼蚌,能在当年年底或次年上半年均达到体长7cm实施手术的规格。为此,我们采取不同方法对比试验,以探索快速培育幼蚌新技术。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条件与方法幼蚌培育试验选择在水源充足、水性良好、日照时间长、土壤性质基本一致、管理方便共有部分杂肥来源的3个不同地区的村门前池塘和稻田,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1·1泥池流水培育大黄乡下了村丁文孟利用村前667m2稻田改建成流水泥…  相似文献   

3.
饲养手术蚌的精养塘,套养常规淡水鱼的同时,搭养适量加州鲈鱼种,通过精心管理,达到鱼珠双丰收,经本区的多年实践,每亩水面年均产珍珠12.5公斤以上,净产淡水鱼2.50公斤以上,净产加州鲈10~20公斤,亩均产值每年可达到6500~8000元,亩均净利2000元以上,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池塘条件精养塘面积宜8~12亩之间,塘埂坡度为1:2~2.5,水深可控制在2米以上,且塘底有一定的淤泥,进排水方便,水源充沛,水质清新,同时,以没吊养过手术蚌为宜。二、手术蚌吊养蚌源为三角帆蚌,幼蚌长至8cm以上,即可进行接种,每只幼蚌接种小片38至4…  相似文献   

4.
亚硝酸盐引起的幼蚌死亡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1981年7月13日江陵县某渔场发现幼蚌大批死亡。幼蚌的孵化用水是养殖鲤鱼、罗非鱼的循环水,于7月9日又引进排水沟中富含有机质的水,其后48小时发现幼蚌肠道食物减少,又经48小时幼蚌大批死亡。引入新水后幼蚌死亡停止。  相似文献   

5.
赵仁宣 《科学养鱼》1999,(10):20-21
稻田培育蟹种在辽宁盘锦市已是多年来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每年利用稻田培育出大批幼蟹,销往全国各地,成了全国有名的稻田养蟹之乡。一亩水稻田可收水稻500公斤,放蟹苗0.5公斤,培育成二龄扣蟹种50公斤,产值1万元,亩利润5000元。为此,要选好稻田。1....  相似文献   

6.
提高三角帆蚌幼蚌成活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锦春  王鸿泰 《淡水渔业》1990,(2):20-23,26
按本规范操作,亲蚌能及时,同步成熟;钩介幼虫的寄生率一般在50%左右;宿主鱼的成活率在50~80%;钩介幼虫寄生阶段发育到体长1厘米幼蚌阶段的实际成活率为31%左右;越冬幼蚌的成活率为95%以上;越冬后2厘米左右的幼蚌培育到可做手术规格的幼蚌的成活率85.97~96.99%(可做手术者31~83%)。  相似文献   

7.
鱼蚌混养双丰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汉川县刁汊湖养殖场东夹港村青年渔工李新庭,全家六口人,两个劳力。1985年承包了三日养鱼池,面积24.3亩。并利用其中一日面积8.1亩鱼池,实行鱼蚌混养。他在这口鱼池中,投放大规格鱼种350公斤,吊蚌4227只,池底养幼蚌2万只,套养火片鱼种2万尾。年底,这口鱼池产成鱼1750公斤,产值4000元;产大鱼种250公斤,产值1500元,取珍珠4.5公斤,产值12300元,  相似文献   

8.
稻田培育1龄幼蟹平均单产达21公斤/100米^2,规格80只/公斤,水稻单产达100公斤/100米^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本县培育幼蚌的三种不同方式进行了调查、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流水沟培育的幼蚌成活率为32%,体长平均增长7.3厘米,产投比为11.11;网箱培育幼蚌的成活率为83.5%,体长平均增长7.1厘米,产投比为9.97;池塘底培育幼蚌的成活率为79.7%,体长平均增长5.9厘米,产投比为9.78。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鱼蚌混养生产中科学使用杀虫药物提供参考数据,采用静态急性毒性法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幼蚌进行毒理学试验。5种常见药物对三角帆蚌幼蚌48hLC50、96hLC50、安全浓度(SC),草甘膦为27.46、25.62、2.56mg/L;吡喹酮为0.4491、0.1516、0.0152mg/L;甲苯咪唑为48.47、23.12、2.31mg/L;苯扎溴铵为8.749、2.977、0.298mg/L;阿维菌素为0.0137、0.00444、0.00044mg/L。从急性毒性特征分析,5种药物对三角帆蚌幼蚌的毒性高低依次为:阿维菌素〉吡喹酮〉苯扎溴铵〉甲苯咪唑〉草甘膦。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池蝶蚌的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蝶蚌 (Hyriopsis schileerii)是日本的特有种,出产于日本滋贺县的琵琶湖,它与我国的三角帆蚌为同属不同种。据有关资料介绍,池蝶蚌的主要品质指标优于三角帆蚌,产珠质量高,日本主要靠池蝶蚌培育淡水珍珠。  为了改变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我们于 1997年底引进日本原种池蝶蚌,吊养于独立的水体中 (此水域为稻田新堵成的池塘,内无任何蚌源 ), 1998年 5月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繁殖幼蚌 26.7万只,经过三年的培育,现平均个体为 14厘米,最大个体达 20厘米,总成活率为 80%。  一、池堞蚌的形态特征  池蝶蚌的外部形态…  相似文献   

12.
5种药物对三角帆蚌幼蚌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鱼蚌混养生产中科学使用杀虫药物提供参考数据,采用静态急性毒性法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幼蚌进行毒理学试验.5种常见药物对三角帆蚌幼蚌48 h LC50、96 h LC50、安全浓度(SC),草甘膦为27.46、25.62、2.56mg/L;吡喹酮为0.4491、0.1516、0.0152 mg/L;甲苯咪唑为48.47、23.12、2.31 mg/L;苯扎溴铵为8.749、2.977、0.298mg/L;阿维菌素为0.0137、0.00444、0.00044 mg/L.从急性毒性特征分析,5种药物对三角帆蚌幼蚌的毒性高低依次为:阿维菌素>吡喹酮>苯扎溴铵>甲苯咪唑>草甘膦.  相似文献   

13.
初步研究了网箱培育1龄绢丝丽蚌幼蚌的可行性和养殖技术,分析了不同水层、不同密度条件下绢丝丽蚌幼蚌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龄绢丝丽蚌网箱培育的适宜密度为2 000 ind/m2,表层吊养优于底养,网箱培育幼蚌的水温宜在18℃以上。  相似文献   

14.
所谓“3232”鱼蚌混养模式,即一亩水面产鱼300公斤,吊养珍珠蚌200只,套养幼蚌300只,年亩平均纯收入2000元。此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上层吊珠,中层养鱼,底层套蚌,立体开发,收入倍增。近几年在益阳地区一些渔场大力推广,经济效益非常显著。但在养殖技术上应着重抓好以下四点: 一、鱼种放养每亩可放养尾重60克左右的鲢色250尾,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87年进行了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获得成功,在120平方米的蚌苗池中共培育幼蚌158只。1988年,又培育幼蚌175万只。现将我们采用的三角帆蚌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祖国各地     
一龄幼蚌的安全越冬当年繁殖的蚌苗能否安全越冬,主要取决于幼蚌的体质和人工管理的好坏。首先,要增强幼蚌的体质。秋季由于水温下降,水质变瘦,此时要施一些有机肥.或与无机肥混用,以保持肥水。施肥要掌握少量多次。其次,要做好幼蚌的越冬管理工作。越冬方法大体上有三种:(1)塑料薄膜温床越冬。沟南北宽1米,深0.5~0.7米.东西长20~30米,上盖塑料薄膜,沟底放营养士,11月底可把幼蚌放进沟里越冬,一般在早  相似文献   

17.
临浬县合口珍珠场是新兴的乡镇企业,建立了从孵化幼蚌到珍珠项链、珍珠粉加工的一条龙生产体系。从1980年开始养殖珍珠,产量产值不断上升,1987年产珠210公斤,全场利润30万元,1988年他们计划生产珍珠800公  相似文献   

18.
河蚌人工繁殖虽已成功多年,但蚌源仍是当前育珠业的重要限制因素。主要原因是幼蚌采用网箱培育成活率低,从1.5公分幼蚌到12公分以上成蚌需2年培育时间。因而改革幼蚌培育法,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为此,于1985年我们在常熟市科委的支持下,用农田代替网箱,把鱼池肥水注入农田,进行快速育蚌和提高成活率的试验。  相似文献   

19.
稻田养河蟹     
利用稻田养河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水产养殖业,是一种集约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可使水稻少施一次肥料,节约了耘田投工,又可增加稻谷千粒重,而且并不妨碍河蟹生长,与稻田养鱼一样,一举两得,稻田养河蟹,具有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一般投放蟹苗,饲养16—17个月,亩产成蟹可达150—300公斤。如果投放幼蟹,养一年亩产成蟹可达150—200公斤,亩产值可达4000多元,各地农户可以试试看。  相似文献   

20.
我们和西充县养鱼专业户樊良臣同志合作进行了三角帆蚌的人工育苗实用技术的试验,1988年在60平方米的蚌苗池中繁育出壳长5厘米的幼蚌1.8万只,纯收入900元。今年,扩大了养殖面积,预计能生产幼蚌20万只。现将我们的育苗工艺介绍如下,供育蚌养珠的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