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纸壳电雷管炸灭鼢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Milne-Edwards)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旱作区丘陵地带的重要害鼠。据1985年4月—1986年10月在离石、临县、灵石、吉县、左权、隰县、榆社等县调查,选有代表性的不同作物地块3332亩,开洞3713个,经24小时后被鼢鼠封堵洞1895个,堵洞率51%。每亩平均有鼠0.57只,个别地块每亩有鼠7只。中华鼢鼠昼夜活动,咬断农作物、树木根系,造成缺首断垄,如吉县桑村1200亩小麦,因鼠害缺苗率达25.6%,严重地块达60%。中阳县弓家湾村1.5万株桑树,两年被鼢鼠危害67%;榆社县乔家沟村1.2万株苹果树,有3100株被鼢鼠咬断根系而死,其余极度衰弱表现丛生不挂果实。鼢鼠还贮粮,常把各种作物果实拖入洞中,数量多达10—30公  相似文献   

2.
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种群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性信息素研究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性活动规律及种群控制的结果表明,其性活动主要在18:00-24:00时这一时段,18:00-20:00时活动最频繁。性诱有效距离20-25米。在小菜蛾种群密度较低的情况下(4.32头/棵菜心,平均诱蛾115头/天),性信息素对害虫种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14天后诱杀效果达56.62%;而在中等或较高密度下,效果则不理想。性干扰提高诱杀效果17.99%,对雄蛾定向抑制率为68.6%。因此,性信息素的应用是小菜蛾综合防治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吉忠  徐速 《植物保护》1987,13(5):13-15
栗实象Curculio davidi Fairmaire是我国华北、华中栗产区的主要蛀果害虫,果实受害率一般在20—50%之间,个别产区高达90%。受害果在贮运期间常发霉腐烂,丧失食用价值与发芽能力。此虫成虫体长2.6—3.7毫米(形态特征见图)在湖北省2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下筑土室越冬。调查发现在栗苞堆积期约有10—15%的老熟幼虫相继脱果入土,在栗果堆积处和贮运场所越冬。本试验选用52%磷化铝片剂熏蒸24小时(栗苞21克/m3、栗果18g/m3);和栗苞堆积期采用“潜所诱杀”措施,达到了控制或减轻该虫为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梨木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钦书  陈明 《植物保护》1992,18(5):11-12
梨木虱Psylla pyri(Linn)在烟台地区每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枝干树皮裂缝内越冬。经室内和田间试验表明,来福灵4000倍液杀卵效果达92.96-96.46%;螨克对梨木虱若虫有特效,1200倍液防治效果达95.49%。  相似文献   

5.
王远湖 《植物保护》1993,19(3):12-13
柑桔广翅蜡蝉(Ricania SP.)在广西防城县一年一代,以卵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孵化,整个虫期约97天,用2.5%功夫或2.5 %溴氰菊酯4000-5000倍溶液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1959—1961年,对新杀鼠剂“没鼠命”进行試驗研究。实驗室內的試驗証明,它的毒力超过了目前常用的任何杀鼠剂。对小白鼠和达烏利黄鼠(Citellus dauricus)經口給药致死中量,分别为0.1951±0.0446和0.2505±0.09445毫克/公斤(P=0.95)。不同性别鼠的敏感性相近。鼠食入致死量的“没鼠命”后,最快在10分钟内卽可死亡,典型的中毒症状为陣发性或持續性痙攣。在初步試驗中証明鼠对該药不能产生显著的耐药性,也不会积蓄中毒。用家兔試驗,該药很难透过健康的皮肤而引起中毒。用小白鼠进行的解毒試驗表明,苯巴比妥鈉在“没鼠命”毒性作用发揮以前,按50毫克/公斤的剂量腹腔注射,不仅能延长死亡时間,而且能降低死亡率。由此証明,“没鼠命”是作用于中枢神經系統的兴奋剂。小白鼠、达烏利黄鼠和黑綫姬鼠(Apodemus agrarius)对含0.1%“没鼠命”毒餌的摄食量,和同时所投予的无毒食物相近,无拒食现象。現場試驗証明:含該药0.1%的毒餌,消灭达烏利黄鼠的灭洞率为95%;在相同条件下,10%磷化鋅毒餌为78%。同样,在消灭黑綫姬鼠时,以上两种毒餌的灭鼠率分别为88%和75%。以上試驗说明,“没鼠命”灭鼠效果較好,但由于毒力过強,以在荒漠、草原和下水道中使用为宜。  相似文献   

7.
棕色田鼠的生活习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食性食量,繁殖和洞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根据其嗜食性,堵洞习性进行了甘氟、溴敌隆毒饵诱杀试验,并研制了捕鼠盒、弹簧钳、LB-1-4型灭鼠管等新器械;配合农业耕作,灌溉,化学除草等措施,进行了综合防治探讨。  相似文献   

8.
黑斑红毛斑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红毛斑蛾(Phauda triadum Waluer)是薜荔(Ficus pumila L.)上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江西一年发生一代,以三龄幼虫在寄主叶片或枝条上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取食。结茧期为4月下旬初—5月上旬;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初;卵发生期为5月下旬初—6月上旬;幼虫孵化期为6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后经少量取食即以一龄幼虫越夏。9月初秋凉后,幼虫进入二龄,10月中旬进入三龄,并以此虫龄越冬。卵期10—11天;幼虫期304—328天;茧期27—30天;成虫寿命9—15天。幼虫孵化末期是药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9.
山楂喀木虱(Cacopsylla idiocrataegi Li.)为喀木虱属一新种(李法圣 1990),主要为害山里红和山楂,使叶、花早落,影响果实产量。该虫在辽宁清原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3月下旬出蛰活动。用40%乐果乳油500-1000倍液喷杀产卵前成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是青海牧区的主要害鼠。分布广、数量多,危害大,影响畜牧业的发展。我们应用工农36型机动喷雾机进行机械喷雾灭鼠试验,效果显著。 1.样地选择:灭鼠试验区在青海省门源种马场风匣口地区的冬季牧场,面积约为300公顷。植被有垂穗披碱草、苔草、羊茅、早熟禾、二裂委陵菜、蕨麻等,复盖度为60—70%,草层高度3—5厘米。灭鼠前、后10天,以堵洞盗洞法和开洞封洞法,分别统计有效洞数;计算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11.
四川棉花烂铃原因和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在8月中旬-9月中旬是棉花烂铃发生的高峰时期。连续阴雨,湿度80%以上,5日日照低于15小时,烂铃多损失重。试验表明,棉疫病是引起烂铃的主要原因。15天以下的棉铃未见发生烂铃,铃期40天以上者烂铃最多。85%以上的烂铃发生在5台果枝以下。覆膜棉田下部结铃较多,烂铃也重。烂铃轻重程度与铃重呈负相关,γ=-0.8735与皮棉损失率呈正相关,γ=0.9863,1—5级烂铃的皮棉损失率15。6—98.7%,有效白花量减少42.8—100%,品级降低2—4级,经济价值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扫茀特     
(?)茀特(Sofit)1983年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推荐,目前已在亚欧地区用于直播水稻。剂型:30%乳剂。每公升含有效成分pretilachlor 300克、安全剂CGA123407 100克。理化性质:除草活性部分,通用名:Pretilachlor,化学名:2—氯—2’—6’—二乙基—N—(2—丙氧乙基)—乙酰苯胺。为无色液体,沸点135℃,20℃时蒸气压为1×10~(-6)毫米汞柱。20℃时水溶度为50ppm,极易溶于有机溶剂。安全剂部分,化学名:4,6—二氯—2—苯基嘧啶,为无色晶体,熔点96.9℃,20℃时蒸气压为9×10~(-5)毫米汞柱。20℃时水溶度为2.5ppm,微溶于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13.
红胫花椒跳甲(Podayricomela zanthoxylum)是1986年在陇南山区的礼县首次发现危害花椒的一种新害虫。经鉴定属于鞘翅目,叶甲科,桔潜跳甲属。关于本属跳甲我国记述7种,均与本种不同,本种虽与枸杞跳甲(P.Weisei Heiker.)背面体色接近,然而在构造与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异。该虫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出蛰活动。以幼虫于4月底5月上旬蛀食椒树花序梗和羽状复对柄,造成花椒减产。应用氧化乐果、水胺硫磷等1000—1500倍液,于4月中旬(花椒萌芽时)和椒芽长到1.5cm左右时各喷1次,保花、保叶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华鼢鼠掘洞时留下的“鼻印痕迹”判断其鼠于洞系中活动去向 ,确定投药与安设灭鼠器械方位 ;利用其鼠觅食时在田间出现的“新食点”识别是否转移 ,以此确定是否防治 ;其判断识别的准确率均达 98.6%~ 1 0 0 %  相似文献   

15.
速克灵(又名二甲菌核利)对马铃薯早交链孢霉(Alternaria solani)在PSA培养基上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药剂浓度对教(X)与菌丝生长抑制机率值(Y)成直线关系,相关系数r=0.981(n=8时,r0.01=0.834),回归方程“y=5.0984+1.1147x”。EC50为0.186微克/毫升,毒力比常规药剂克菌丹、百菌清高29-30倍。速克灵处理番茄离体叶片和盆栽小苗,浓度分别为每毫升50微克和250微克即可完全抑制病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16.
韭菜迟眼蕈蚊发生动态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韭菜迟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在山东年重叠6代,田间种群呈春、秋两个高峰。发育适温为13—28℃,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4.2±0.4℃、有效积温为514.7±3.7日度。种群生殖力受季节影响;土壤温湿度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导因素,温度高于30℃、含水量低于5%或高于20%,存活率显著下降。药剂防治以50%辛硫磷乳油和40.7%乐斯本乳油效果较好,残留量也较低,药效受土壤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鼠类的"有害"或"无害"与其生境密切相关,文中以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梭梭鼠害防治示范区和非示范区为调查样地,对比分析了两种生境中梭梭林的鼠害特征,进而探讨了沙漠区梭梭鼠害防治的生态阈值。研究发现:(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梭梭鼠害整体较轻。由鼠类引起的梭梭死亡率,非示范区平均为4.29%,示范区平均为2.12%。(2)梭梭的生长状况是吸引鼠类前来取食的因素。梭梭的基径、高度、冠幅与其冠下有效鼠洞数和鼠洞总数都成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其生长状况的差异性决定了鼠类危害的程度。(3)鼠类对梭梭基部的取食较轻,而对梭梭各级侧枝的取食不仅具有选择性,还受生境和自身种群数量的影响。梭梭基部的轻度危害比率大于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比率,而梭梭侧枝、一级侧枝、二级侧枝的危害程度与鼠洞总数呈显著相关关系,有效鼠洞数只与梭梭二级侧枝的危害程度呈显著相关关系。(4)单株梭梭整株危害程度与其冠下鼠洞总数呈指数函数关系,当鼠洞总数>5个/株时,梭梭整株危害程度开始加剧,故该研究认为梭梭鼠害防治的生态阈值为鼠洞总数为5个/株。  相似文献   

18.
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商洛市植保植检站1988~2002年中13年农田害鼠系统监测资料及气象资料,以F=3.0作为引进或剔除变量的标准,筛选出影响农田害鼠夏峰期发生量的2个主要因子;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预测农田害鼠夏峰期发生量;经回报,历史拟合率达100%,对2003年观测资料进行预报验证,与实际发生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9.
这种大蚊(Tipula sp.)原栖息在低洼冷凉草炭地和泥炭地,主要危害草甸地的杂草。近年由于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低洼冷凉草炭地开荒变成稻田,致使此种大蚊转害水稻,目前在尚志、铁力等市新稻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作者于1983年在田间发现,1988年开始系统观察。该大蚊以二龄幼虫越冬,翌年5月末进入暴食期,土壤、水分、温度及食料对幼虫生长发育关系密切。采用2.5%甲基对硫磷粉剂或30%呋喃丹每亩1.5—2公斤,在播前或插前使用均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华鼢鼠在甘肃干旱山原区密度大,危害严重。由于其终年营地下生活,鼠洞除用于栖息、蛰眠外,还是其避敌、觅食、求偶繁育的场所,摸清其洞道结构是研究探讨综合防治的前提。为此我们在1988—1989年选了草甸地、苜蓿地及小麦、马铃薯、胡麻、玉米等各种不同地块的作物,采取挖掘鼠洞的调查方法,共挖鼠洞277个,总结归纳如下。1 中华鼢鼠洞道分布状况 中华鼢鼠洞道分布在土层5cm以下,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