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粘壤麦茬玉米免耕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健 《麦类作物》1998,18(2):43-46
粘壤地小麦后茬玉米免耕制常使其产量降低,已成为在Ontrio地区减少运用免耕制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目的是确定粘壤小麦后茬玉米在保持耕作和小麦残茬管理方面对其出苗、生长产量有益的条件。1994年1995年在Ontario两个地点评价了7种耕作与残茬管理体系(秋翻耕、深松耕串列式耙茬、带状耕作、免耕裸地、免耕秸秆打捆与不打捆覆盖)。秋季带状耕作作减少了土壤表面小麦残茬量。晚秋留在带状耕作、免耕打捆和不  相似文献   

2.
各种免耕制中,小麦茬后玉米产量的降低推动了耕作和残茬管理对玉米生长和苗床环境影响的研究,在2种耕作水平下(秋深翻MP和免耕NT),评价了4种小麦残茬管理方式(残茬移掉,收后秸秆打捆,秸秆盖在地面,秸秆覆盖地面并在秋季加施50kgN/hm^2)各免耕处理要获得50%的玉米出苗率和50%的抽丝率需多出2d以上的天数,播后5和7wk的生物量最低,而MP各处理的籽粒产量相近,均比免耕处理产量高1.1t/m  相似文献   

3.
基于始于2012年的不同耕作方式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冬小麦播前深翻(DT)、旋耕(ST)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对后茬免耕直播夏玉米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生理指标(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子粒灌浆速率的影响,探析麦茬耕作方式对后茬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T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DT和NT处理(P<0.05),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分别较NT与DT处理显著增加了7.94%~13.79%、10.34%~17.48%。ST处理叶面积和持绿性优于DT和NT处理。ST处理的子粒灌浆速率较DT与NT处理提高12.71%~18.96%、5.25%~8.71%,最终获得最大产量。因此,冬小麦-夏玉米1年两熟种植模式下,麦茬旋耕更利于免耕直播夏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建成。  相似文献   

4.
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荧光参数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3种麦茬处理方式平茬(RS)、立茬(HS)、除茬(ZS)对夏玉米荧光参数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o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晨和傍晚弱光下值较小,中午强光下值较大;而Fm、Fv、Fv/Fm、Fv/Fo在早晨和傍晚的值较大,在中午强光下达到一天中的最低值。处理间比较,Fo、Fv/FmFv/Fo总趋势为RS>HS>ZS,FmFv表现为ZS>HS>RS。两年3点的试验均表现为平茬产量最高,除茬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各种免耕制中,小麦茬后玉米产量的降低推动了耕作和残茬管理对玉米生长和苗床环境影响的研究。在2种耕作水平下(秋深翻MP和免耕NT),评价了4种小麦残茬管理方式(残茬移掉、收后秸秆打捆、秸秆盖在地面、秸秆覆盖地面并在秋季加施50kgN/hm2)。各免耕处理要获得50%的玉米出苗率和50%的抽丝率需多出2d以上的天数,播后5和7wk的生物量最低。而MP各处理的籽粒产量相近,均比免耕处理产量高1.1t/hm2以上。免耕区残茬移掉的处理使50%玉米出苗率的天数减少,秸秆打捆和不打捆处理的玉米产量增加0.43t/hm2和0.61t/hm2,但仍比MP处理产量低8%。MP处理间产量差异与秋季地面积留小麦残茬最或施N量呈显著相关。在生长前期,留茬的免耕处理较MP(打捆)处理土壤度天数(GDD)少,而15cm表土含水量则高于其它处理,免耕小区秋季施50kgN/hm2既不影响土表小麦残茬量,又不影响播种时土壤NO3-N水平。  相似文献   

6.
根据垦粘1号的特征特性,及作为青食玉米的特殊品种,怎样才能低投入高效益,在我院进行了多年试验研究,掌握了保持该品种的种性、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技术。并能使农民和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砂壤质潮土夏玉米适宜的化肥种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Agr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nc(ASI)推荐施肥、缓/控释肥、保水型复混肥和普通复混肥对夏玉米产量、SPAD值及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施用缓/控释肥和ASI推荐施肥增产效果较好,分别比农户习惯施肥处理增产11.0%和9.8%,保水型复混肥没有显著增产效果。夏玉米专用缓/控释肥养分缓慢释放可弥补砂壤质潮土保肥性差的缺点,能维持夏玉米各生育时期较高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夏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具有显著增产效果,是砂壤质潮土区夏玉米适宜的化肥品种。  相似文献   

8.
长期地膜覆盖在西北绿洲地区造成残膜污染严重、土壤质量恶化以及玉米产量下降等问题。试验设置2个耕作措施(免耕和传统耕作)和5个覆盖方式,调查分析玉米产量及产量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免耕70%地膜覆盖/3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NTP7S3)较对照传统耕作全膜覆盖(CTP)提高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与平均净同化率(MNAR)分别达到10.7%和14.3%。同时,NTP7S3处理具有调控玉米生长发育动态较强的优势,较CTP处理降低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前LAI与吐丝期之后NAR分别为27.7%和15.5%,提高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后LAI与吐丝期之前NAR分别为21.7%和23.0%。NTP7S3处理较CTP处理提高玉米子粒产量达4.6%。相关性分析可知,免耕秸秆地膜带状覆盖获得较高子粒产量源于MLAI、收获指数、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协同提高。因此,NTP7S3处理能在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同时减少地膜与机械投入,是西北绿洲灌区玉米生产的可行覆盖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种药剂(A1:60%乙·嗪·滴丁酯、A2:60%乙·嗪·滴丁酯+48%灭草松、A3:48%灭草松)与清水对照组(A4)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大豆苗期农艺性状、株防效及药害等级和成熟期作物产量,考察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除草剂除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对反枝苋、马唐防效好,对刺儿菜防效较差。药后15 d,A1与A2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最好,均在75%以上,其中A2对马唐的株防效达到了100%。药后30 d,各处理下的鲜重防效均在80%以上,A1对反枝苋的株防除效果最好为88.89%。玉米、大豆产量在A2处理下最高,分别较清水对照组高33.7%、39.4%。3种除草剂对玉米、大豆幼苗都有一定的药害症状,但药害等级均小于1,从株防效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A2更适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应用先进种植技术。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大豆和玉米的整体产量,实现大面积增收,而且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属于集约型农业技术,可以在实现全面机械化的前提下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土壤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经过1995~2001年7年的定位试验,重点研究了玉米宽窄行种植的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硬度及其它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提出了玉米宽窄行种植土壤环境变化的量化指标,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带状复合种植和清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差异,2015年和2016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2∶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清种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清种玉米相比,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带状复合种植提高了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2015年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略小于清种玉米,但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均大于清种玉米,有利于玉米籽粒内含物质的积累,而2016年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指标均大于清种玉米;(2)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除叶绿素含量略小外,清种大豆的各光合生理指标均大于带状复合种植;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均大于清种大豆,且净光合速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3)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穗粒数、穗重、籽粒重,虽产量较清种略有降低,但总经济效益高于清种;(4)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较清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所降低,且产量明显下降,但总体经济效益高于清种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且对于增加玉米和大豆总产量和总体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用1950~2010年具有代表性的11个品种,设置4个种植密度,测定株高、穗位高、果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指标的整齐度。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的整齐度明显提高,株高整齐度的提升最为突出。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玉米的群体整齐度下降,现代品种对增密响应更加明显;同等密度条件下,现代品种的群体整齐度均高于早期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性状的整齐度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玉米产量提升过程与品种的群体整齐度同步,株高、穗位高整齐度是最为直观的评价指标,通过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提高群体的整齐度是进一步提升产量的技术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玉米在诱导抗病过程中丙二醛 (MDA)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不同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玉米叶片,检测玉米叶片中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以1:40的低浓度T毒素预处理的效果最好.96 h的动态测试中,MDA含量较对照平均下降43.g%,从而说明低浓度T毒素培养滤液本身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相似文献   

15.
在黑土区37年不同耕作模式定位试验田,采用原位法比较常规旋耕灭茬起垄(CT)、旋耕留高茬行间深松-少耕(RT)、免耕(NT)和深翻(PT)4种耕作模式土壤呼吸速率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测定土壤总碳氮、无机氮,微生物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间土壤呼吸呈单峰变化,开花期达最大值,生长季平均呼吸速率依次为RT > NT > CT > PT。4个处理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间存在显著指数关系。不同耕作模式0~10 cm土壤温度可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38.3%~67.9%,温度敏感性系数Q10范围为2.1~5.3;RT和NT处理显著提高0~20 cm土壤碳氮含量;RT处理在0~20 cm土壤中微生物碳含量均高于CT、NT和PT处理。RT处理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提高,RT和NT处理显著增加上层土壤总碳氮含量,利于土壤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