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推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耕读一体是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本文将耕读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在校企合作与亦耕亦读的实践中探索“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机制内涵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千年农耕文明精神的感召下“学农、知农、爱农”,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
培育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重要指示精神,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充分发挥农民培育主阵地优势,聚焦高素质农民培育,构建了以“体制+学历+师资”为基础,以“党建引领、产业驱动、校企互动、项目带动、多方联动”为核心的育农模式,为有效推进乡村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赋能,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支撑。多年来,东北农业大学秉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20余年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三全、三主线、四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三全融合”和“三条主线”贯穿,形成了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四重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可推广的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需广招英才、高效用才。高校是乡村人才重要“供给源”之一,应在乡村人才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承担责任。无锡市很多乡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致富之路,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乡村文旅人才匮乏、村干部创新思路有限、文旅发展势头放缓等诸多问题。基于校地协同共育合作模式,结合无锡乡村发展现状,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驻村文旅师制度,以拓宽校地协同合作路径,为推动无锡市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以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先行县为例,实证研究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研究认为,南京农业大学以高校科技支撑为动能,以县域主体建设为基础,统筹推进“共建机制支撑、产业攻关支撑、模式构建支撑和人才培养支撑”模式,是高校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的可行路径,未来可通过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多方协同合作、加强总结凝练与宣传推介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建设措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有价值的“江苏经验”与“江苏智慧”。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培养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产业学院的创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体现。通过研究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建立产业学院,开展人才培养,分析了涉农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实施“线场课堂”教学的意义,确立了“产教融合,实践主线,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相互衔接的“线场课程”体系,建立起“线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为涉农专业综合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应不断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靠人才,这为人才提供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潍坊科技学院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办学宗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创新、丰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寿光模式”的新内涵,探索构建了“多学科交叉”“学研创融合”“科产教一体”“校地企联动”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农科人才“U-G-R-E”培养模式,切实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问题,逐渐摸索与实践出一条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农科人才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农村全面建成的新契机,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需集全社 会之力共同推进。地方农业高校应该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 农业产业升级,激发农村全面发展潜力,谱写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新篇章。本文从地方农业高校的视角解析了乡村振兴 战略,并对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路进行整理,提出地方农业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成果传化机制与大力发展“耕读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是现今和未来阶段的“三农”工作导向和奋斗目标,是脱贫攻坚战果巩固的措施,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剖析乡村人才现状。高职院校采取创新招生模式和就业渠道、强化三农课程开拓、理论与实践融合、深化校乡合作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0.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在夯实高职育人底色——弘扬工匠精神、厚植高职育人本色——强化技能技术、凸显高职育人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具有典型优势。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践行主要凸显四大亮点:校企共探“学岗交融、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制三大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校企共培“双师型”的“双导师”教师团队;校企共建深度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多年践行结果表明,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双导师”团队水平、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实现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耕读教育同时要求践行“耕”和“读”,是赓续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厘清和分析耕读教育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表明涉农高校要强化组织管理工作、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才能在新型人才培养中有效推进耕读教育。  相似文献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这一战略实施进程中,以高等学校特别是涉农高校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构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农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地理区位、人才供给和心理认同方面的优势表现突出,但也存在学科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支撑作用不强、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对接不畅、社会服务破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困境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地方农业院校探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效果的路径,应坚持农科主导,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全面振兴;"以本为本",创新培养模式,突破人才瓶颈;转变观念,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校地校企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3.
农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懂农机、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机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创新和转型,通过构建“三自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了一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进一步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美好蓝图,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习近平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方向和前进要求。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对于我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要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色和本质要求,找准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全面现代化的着力点,发挥农业职业院校自身专业优势,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为主线,与区域乡村振兴的不同领域进行有效衔接,推动校政企多方合作助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农林高校作为支撑乡村振兴、培养“一懂两爱”农业人才队伍的主阵地,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聚焦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地方农业院校必须克服“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中所遇到的困境,加快基于新农科的人才培养改革步伐,努力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为支撑“三农”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双高”建设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关键着力点。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科技和人才。通过分析河南乡村振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结合“双高”建设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要求,从体制机制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提出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举措,为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依托农业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广东省五华县蔬菜产业园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农俗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农业+”乡村休闲新业态,谱写了三产融合发展新篇章。本文从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文化、人才角度出发,通过调研五华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发展经验,分析其存在的种植项目种类分布不均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等短板,并提出促进“农业+互联网”“农业+基础建设”“农业+文化”和“农业+教育”融合发展等解决策略,加快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乡村“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茶艺与茶营销专业是2019年教育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决定增补的中职学校新专业,属于旅游服务大类,该专业的设定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完善我国茶艺人才培养链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意义重大。中职学校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为全方位培养茶行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出“校企深度合作+产业学院共育+行业推动引领”三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适应乡村振兴背景的,能服务地方产业的茶艺与茶营销专业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流动,这为新一轮的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机遇。构建“体旅农”产业融合以促进“三农”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体育旅游业在其中表现出较高的经济价值与发展潜能,政策引领、技术支撑、人才培养为“体旅农”融合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基础与保障。本研究以促进烟台市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主要目标,探索“体旅农”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适宜发展路径:构建地区高效治理模式、挖掘农村特色民俗文化、培养综合性人才、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速实现烟台市体育旅游业与“三农”工作深度协同推进,通过协同运作促进烟台市农村经济内生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非农工科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为了打破传统农业学科建设的智能化瓶颈,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充分发挥工科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济大学是2021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中唯一的非农业类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同济模式已见成效。以同济大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的改革和建设为例,通过对涉农学科的建设思路、课程设置、平台孵化、培养模式等进行分析,为同济大学农业工程专业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的同时,也为其他非农工科院校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振兴人才”探索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