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硅肥对水稻全生育期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品种选取"津原89",设定灌溉水含盐量3个水平处理W1、W2、W3(矿化度:3、4、5 g/L),硅肥3个不同叶面喷施量处理F0、F1、F2(施硅量:0、6、12 kg/hm2),淡水灌溉作为对照处理(CK)的试验,通过SPSS 26.0进行...  相似文献   

2.
水稻微咸水灌溉试验及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试验田各小区内进行不同浓度微咸水灌溉,从理论和实验上找出水稻各生育期的适宜水质盐分和极限水质盐水,探索微咸水灌溉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实验与实际生产中的差异,利用微咸水灌溉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应注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灌区向日葵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的适宜矿化度及可行性,采用淡+咸+咸畦灌模式,在向日葵苗期采用淡水灌溉,现蕾期、灌浆期采用不同矿化度微咸水2.5 g/L(KX2)、3.0 g/L(KX3)、3.5 g/L(KX4)、4.0 g/L(KX5)进行灌溉,并以全生育期淡水灌溉(KX1)为对照,研究微咸水灌溉对向日...  相似文献   

4.
微咸水连续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微咸水,2003~2005年在中科院河北南皮生态实验站连续以3 g/L的微咸水对冬小麦进行田间灌溉试验,分析了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含盐量、土壤溶液盐分含量、电导率以及冬小麦产量的长期影响,为建立华北地区冬小麦微咸水灌溉的合理灌溉制度和微咸水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连续利用3 g/L的微成水灌溉,会造成土壤表层盐分的累积,尤其在降水量偏少的年度会使作物受到盐分胁迫.微咸水灌溉比旱作增产,灌溉三次比灌溉两次产量高,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应尽量避免连续用微咸水进行灌溉.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农业灌溉用水非常紧缺,水资源日益缺乏与粮食需求日益增多之间的矛盾尖锐。充分利用微咸水资源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1997-2005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微咸水灌溉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充分淡水、充分淡咸水、关键期淡水、关键期淡咸水和不灌溉等5个处理下土壤饱和电导率和含盐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盐动态呈受灌溉和降雨影响的短期波动和受季节更替影响的长期波动;在正常降雨年份,使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是可行的,不会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微咸水灌溉虽然导致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降低10%~15%,但节约淡水资源60%~75%。如果降雨量达到多年平均水平以及微咸水灌溉制度制订合理,微咸水用于冬小麦/玉米田间灌溉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灌溉水质、蔬菜产量及土壤盐分离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设置E1(3.6 dS/m井水)、E2(1.96 dS/m井水)、E3(0.31 dS/m雨水)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蔬菜产量、土壤电导率(EC)、土壤盐分离子的影响。【结果】E3处理番茄和上海青产量最高,比E2、E1处理番茄产量显著高30.9%、138.8%,比E2、E1处理上海青产量著高431.4%、2100%。0~60cm土层内,土壤EC值随灌溉水电导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E3处理0~20 cm土层土壤EC值为833μS/cm,E2、E1处理较E3处理分别增加40.9%和211.2%。土壤EC值与盐分离子Na+、K+、Ca2+、Mg2+、Cl-、SO42-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HCO3-极显著负相关,其中Ca2+、Mg2+、Cl-、SO...  相似文献   

7.
微咸水连续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黄淮海平原浅层地下微咸水,2003~2005年在中科院河北南皮生态实验站连续以3g/L的微咸水对冬小麦进行田间灌溉试验,分析了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含盐量、土壤溶液盐分含量、电导率以及冬小麦产量的长期影响,为建立华北地区冬小麦微咸水灌溉的合理灌溉制度和微咸水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连续利用3g/L的微咸水灌溉,会造成土壤表层盐分的累积,尤其在降水量偏少的年度会使作物受到盐分胁迫。微咸水灌溉比旱作增产,灌溉三次比灌溉两次产量高,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应尽量避免连续用微咸水进行灌溉。  相似文献   

8.
微咸水灌溉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合理利用地下微咸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对国内外利用微咸水灌溉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正常灌溉定额和淋洗灌溉定额2种灌溉水平,对小麦、玉米、葵花3种作物进行了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处理的灌溉试验,对3种作物的生长过程、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规律、作物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在2种灌溉定额下的耐盐能力为4.5 g/L。正常定额下玉米的耐盐能力为3 g/L,葵花为5 g/L。淋洗定额下玉米的耐盐能力为3.5 g/L,葵花为7 g/L。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不同生育期微咸水灌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玉米4个生育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1.75、3、4、5 g/L)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株高随着播种后天数增大而增大,随时间的变化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在同一生育期,灌溉水矿化度越高,株高越低;玉米叶面积随着播种后天数呈先增大而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且符合负指数函数,在同一生育期,灌溉水矿化度越高,玉米叶面积最大值越小;玉米同一生育期的灌溉水矿化度越高,干物质量和产量越低,各生育期微咸水灌溉水矿化度与玉米产量符合线性关系。各生育期微咸水灌溉对玉米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拔节期>苗期>抽穗期>灌浆期;苗期和拔节期适宜采用的灌溉水矿化度较低,抽穗期和灌浆期适宜的灌溉水矿化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总结了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研究成果 ,同时对膜下滴灌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 ,为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盐渍土区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储有相对丰富的浅层地下微咸水。为合理开发微咸水资源,研究了不同灌水(灌水期、灌水量和水质)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淡轮灌与灌淡水相比,早期干物质积累慢,LAI低,但后期积累养分能顺利转移到穗部,灌浆速度较快,也能获得高产。冬后关键期灌水,咸淡轮灌比灌淡水处理LAI较低,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较多的转移到籽粒中,灌浆速度快,两者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关键期灌水的籽粒产量略低于充足灌水处理,而水分利用率较高。在此基础上,施肥处理的LAI、灌浆速度和籽粒产量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微咸水灌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溉水源短缺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危机与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微咸水灌溉是一种可行的开源途径,在我国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农作物已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需要及时而完整地总结相关的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未来微咸水利用的实践。以华北平原大田灌溉为基本农业类型,总结了微咸水灌溉成功施行的相关措施,包括可用水源的矿化度阈值、降雨淋溶以及相关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盐分累积状况的影响和改善等,并针对微咸水灌溉实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有助于人们多角度、从不同方面认识微咸水灌溉问题,为未来微咸水灌溉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准则。  相似文献   

14.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EC值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测坑试验,在"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3种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和1、3、5 g/L三种微咸水矿化度水平条件下,监测并分析了各生育期灌水前后及生育期结束后土壤0~20、20~40、40~60 cm土层EC值,测定并分析了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各层土壤EC值呈波动周期性变化趋势;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主要影响土壤盐分的垂直分布,盐灌越靠前,盐分聚集层越深;灌水矿化度主要影响土壤总体EC值,随灌水矿化度增加,土壤总EC值变大。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随灌水矿化度升高而呈减小的趋势,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在"咸淡淡"与"淡淡咸"2种轮灌方式下差异性显著,表现为"咸淡淡""淡淡咸"。  相似文献   

15.
盐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  孙书洪  薛铸 《节水灌溉》2020,(9):84-87,93
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品种选取津稻919,研究其全生育期;单苗期、分蘖期;单孕穗期、单乳熟期盐分胁迫下的产量对比与变化。灌溉水矿化度选取为0(CK)、2、3、4、5、6、7 g/L共7组处理,水稻测量指标选取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盐分胁迫处理下,水稻产量整体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其中5、6、7 g/L盐分浓度灌溉下,对水稻影响最为严重,其中在S6、S7处理下水稻产量下降45.48%、44.97%,且稻米色泽出现异样。在单苗期、分蘖期盐分胁迫下,水稻性状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孕穗及抽穗过程未受到盐离子的毒害,产量相比全生育期盐分胁迫下略有提高。但在单苗期、分蘖期6、7 g/L处理下,稻米色泽仍然出现淡黄现象。在孕穗期及乳熟期单阶段盐分胁迫处理下,随着耐盐性的增强,水稻各处理之间差异性逐渐变小。在乳熟期单阶段盐分胁迫下,水稻产量与0(CK)处理组无明显差异。水资源短缺条件下,使用含盐量不大于4 g/L的微咸水,在孕穗期及乳熟期单阶段进行灌溉对产量的影响很小,只有9.2%,可实现替代淡水25%。  相似文献   

16.
咸水与微咸水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开发利用咸水和微咸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总结了有关微咸水及咸水应用研究成果,同时对膜下滴灌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为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水量和利用方式,通过测坑试验探讨了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量以及利用方式对棉花根层土壤盐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水量为525.00~675.00 mm时棉花根层周围盐分积累较少,灌水量为475.00~564.29 mm时棉花产量较高;比起采用3.00 g/L的微咸水直接灌溉,1.08 g/L的微咸水直接灌溉时根系层土壤积盐范围较小且棉花产量较高,其次为1.08 g/L与3.00 g/L的微咸水轮灌。最后综合考虑确定出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水量范围为525.00~564.29 mm,在淡水资源比较缺乏或没有淡水资源而微咸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低矿化度的微咸水直接灌溉或将低矿化度与高矿化度的微咸水进行轮灌。  相似文献   

18.
衡水市利用微咸水灌溉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河北省衡水市针对淡水资源极度缺乏的现实,坚持把浅层地下微成水的开发利用作为农业灌溉开源的重要手段,深入研究并大力推广了咸淡混浇与管道输水一体化技术,走出了一条既开源又节流的农业灌溉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对邢台市微咸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微咸水的化学特性,指出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不仅要考虑作物对水分的要求,而且要控制盐分的危害,微咸水灌溉技术涉及到水、土、作物等几个方面。实验结果表明:矿化度小于或低于3g/L的微咸水,对作物和土壤不会产生危害。提出了为缓解邢台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在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流域调水的同时,利用南水北调淡水资源对本区咸水进行稀释,降低水的矿化度,减少盐份对作物及土壤的危害,使之达到符合国家颁发的灌溉水质标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新思路。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为本市农业分配水量,计算出了可以带动本市微咸水的利用量。对引江带动邢台市微咸水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0.
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对玉米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隆平206玉米品种为载体进行了温室避雨盆栽试验,试验设计"咸-淡-淡"、"淡-咸-淡"和"淡-淡-咸"3种交替灌溉模式,即分别在壮苗期、拔节期、抽雄—乳熟期3个阶段灌溉微咸水,微咸水矿化度设计为1、3和5 g/L,监测生长生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任一时期灌溉矿化度1 g/L微咸水对玉米株高、叶面积、SPAD和产量影响不明显;随微咸水矿化度的增加,玉米受抑制作用增强;微咸水灌溉后壮苗期玉米株高、叶面积、SPAD受影响显著,由于玉米前期补偿生长能力强,随生长推进,壮苗期微咸水灌溉处理与CK间差异逐渐减小,玉米株高、叶面积、SPAD受抑制最显著的为拔节期微咸水灌溉处理,其次是壮苗期,抽雄—乳熟期最小;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抽雄—乳熟期微咸水灌溉处理,其次是拔节期,壮苗期影响最小,故生殖生长阶段不宜采用微咸水灌溉;滨海农区可根据淡水、微咸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设计交替灌溉制度,利用淡水灌溉的补偿效应确保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