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寿州香草植物学分类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豆科、蝶形花亚科、草木樨属、白花草木樨种(Melilotusalbus Desr),是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独有的传统芳香植物。本试验主要是考察寿州香草在不同肥料处理、不同播量情况下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加以对比,得出最佳用肥和最佳播量。  相似文献   

2.
3.
旱地荞麦播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定西地区旱地苦荞、甜荞的播量,对中部干旱地区的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苦荞、甜荞的最佳播量分别为105万粒/hm^2和135万粒/hm^2。  相似文献   

4.
2014-2015年在潍坊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10个播量,分别设3次重复,研究播量对潍麦8号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潍麦8号产量等农艺性状影响较大,基本苗22万/667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施贤波  金林灿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2):2334-2336
甬籼409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早熟早籼稻新品种,于2018年5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浙审稻2018002),为研究播期和播量对甬籼409直播栽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3个播期和4个播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甬籼409在宁波地区直播的最适播期和播量是4月10日和120 kg·hm-2。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晚播和播量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甘蓝型油菜主推新品种‘陕油28’(矮秆抗倒伏)和主栽品种‘秦优7号’(高秆不抗倒伏)为材料,设置3播期和5播量的二因素裂区试验,分析其对油菜成株密度、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油菜成株密度增加,株高、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显著降低,分枝高度显著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质量显著降低,群体角果数、群体产量显著降低。随着播量增加,油菜成株密度增加,株高、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有效角果数显著降低,分枝高度显著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显著减少,千粒质量变化不显著,群体角果数和群体产量先增后减。‘陕油28’‘秦优7号’群体角果数和群体产量最大值对应的播量分别为5.56~6.67kg/hm2、4.44kg/hm2。播期对‘陕油28’产量的影响小于对‘秦优7号’的影响。由此可见,晚播导致油菜农艺性状变劣、产量降低。播期和播量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品种差异。‘陕油28’的耐密性和耐迟播能力优于‘秦优7号’,播期9月21日和播量5...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化肥用量,筛选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稳产增收的新型肥料,以青薯9号为试材,探究了施用生物拌种剂、药肥、复合肥、复混肥、微生物菌肥等对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肥料对马铃薯的生育期无显著影响,但对马铃薯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和效益影响显著。其中施用药肥处理和生物拌种剂处理的马铃薯商品薯率达到80%以上,分别为86.19%、81.06%;施用药肥处理的马铃薯亩产量最高,达1 924.27kg,较常规对照增产31.74%,亩净收益达906.7元,亩增收139.36元。综合考虑,施用药肥可促进马铃薯生长,增加产量,提高农户收入,在本地生产上可作为马铃薯新型肥料优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N、P、K,种植密度对安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生育期比较长、株高较高、底荚较高;磷肥作底肥,花期K肥作追肥,可以提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差异显著,百粒重差异不显著。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呈抛物线状。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甘蔗品种新台糖98-2817、新台糖95-8899、桂糖00-122和赣蔗18号在右江区的农艺性状、产量等表现,以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作对照,对甘蔗品种进行区域性比较试验,为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百色市试验种植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是新台糖95-8899,其次为桂糖00-122;4个品种的表现均优于对照新台糖22号。  相似文献   

10.
为找到水稻旱育秧最适合的播量,试验将早稻旱育秧播量分成22.5 g/m~2、30 g/m~2、37.5 g/m~2、45 g/m~2、52.5 g/m~2、60 g/m~2 6个处理,研究它们对产量的影响,结果以处理22.5 g/m~2的产量最高,表现出播量越小产量越高、播量越大产量越低的规律,但分析也表明,播量在一定的差别范围内对产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11.
脱毒甘薯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明青稞新品种甘青10的栽培种植技术要点,支撑青稞产业化标准种植,现进行甘青10号田间施肥与播量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甘青10号尿素施用量为150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为300kg/hm2,播量为223.5kg/hm2时,处理A3B3产量表现为最优,农艺性状适中,其次为A2B3、A2B4。即青稞新品种甘青10号施肥水平在尿素为150kg/hm2、磷酸二铵为225-300kg/hm2,播量在223.5-256.5kg/hm2时产量表现较好,能够实现青稞新品种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4.
豫南冬小麦播期与播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豫南冬小麦播期播量试验综合3年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成产三因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成产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种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和后期倒伏,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豫南冬麦区的适宜播期、播量,半冬性品种以10月11—18日为宜,合理基本苗为210万根/hm2左右;弱春性品种以10月18—25日播种为宜,合理基本苗为240万根/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播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我区适宜的播种量为17.5~21kg/667m^2。该播量范围,个体发育良好,群体结构合理,收获穗数适宜,产量因子协调,从而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6.
2007、2008年在潍坊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场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潍麦7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及播量对潍麦7号产量等农艺性状影响较大,以播期10月2日的产量最高,10月上旬为宜播期;播量在666.7m2基本苗10万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25%、45%硫基复合肥、尿基磷铵是江苏省瑞和化肥有限公司新近研究开发的新型肥料。为探讨其在“香荷芋”上的施用效果,了解它们与48%进口复合肥之间的肥效差异,2002年我们在市农科所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8.
播期和播量对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三水平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水稻秧龄和播量在抗逆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早播、稀播秧苗综合素质好,抗低温、抗盐碱能力强,可提早出穗,提前成熟3-5d,提高产量7.7%-15.0%。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肥料效应的影响,确定适宜大豆生长的最佳施肥方式,以保证大豆产量。以黑农48号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将氮肥(A)、磷肥(B)、钾肥(C)作为主要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设3个水平,对照组(T1)和试验组(T2、T3、T4、T5、T6、T7、T8、T9)共9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肥料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9种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以及肥料效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T5(氮、磷、钾肥分别为30、75、90 kg/hm2)处理的试验效果最佳。可见,T5(氮、磷、钾肥分别为30、75、90 kg/hm2)施肥处理能够提高大豆产量,施肥效果较好,在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T5施肥方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青海高原藜麦生产过程中适宜的栽培模式,以大白藜和青藜5号为参试藜麦品种,设置3个钾肥水平(37.5、75.0、112.5 kg/hm2),3个氮肥水平(225.0、300.0、375.0 kg/hm2),3个磷肥水平(300.0、375.0、450.0 kg/hm2),3个种植密度(9、10.5、12万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正交回归试验,探索钾肥、氮肥、磷肥和种植密度对藜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白藜的最优组合是KCl 75.0 kg/hm2,纯氮225.0 kg/hm2,P2O5 450.0 kg/hm2,密度12万株/hm2,影响因素依次是氮肥、钾肥、密度和磷肥。青藜5号的最优组合是KCl 37.5 kg/hm2,纯氮225.0 kg/hm2,P2O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