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河西走廊中部封育3、5、8、12、13、14年和未封育的荒漠植被,采用样带结合样方法进行野外植被调查,运用重要值、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进行研究,分析了荒漠植被对资源的利用情况,揭示不同封育年限荒漠植被群落中种群生态位格局。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和群落的演替,物种丰富度指数先增高后降低;物种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先增高后降低再增高的变化趋势;物种重要值呈先降低再增高又降低的变化趋势。生态位宽度大的主要集中在盐生草、驼蹄瓣、刺沙蓬、苔草、沙蒿、画眉草、锋芒草、羊茅、红砂、青蒿等,说明这些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而且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2.
黄河源区玛曲县草原退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不同退化程度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覆盖度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物种数急剧减少、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良牧草比例大幅度减少,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区域内不同围封年限(3 a、5 a、7 a、10 a)的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封育的草原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分析草原不同围封年限的植物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随围封年限的增长,植物种总数持续增加,由未封育的17种增至26种;(2)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有所增加,围封10 a较未围封样地分别增加了110.63%、141.33%、743.81%;(3)随围封年限的增长,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显著提高,1 a生草本和半灌木的优势地位下降,围封5 a后禾本科植物占据优势地位。围栏封育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群落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该文选取自然修复和12种人工干预[浅耕翻(1种)、浅耕翻+单播(1种)、浅耕翻+施肥+单播(6种)、浅耕翻+施肥+混播(4种)]的综合修复措施对塞北退化草原进行修复。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不同修复措施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其他数量特征(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及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浅耕翻+施肥配合补播草木樨、紫花苜蓿或苇状羊茅,可以显著提高地上总生物量。同时,显著提高群落高度、密度、盖度(P<0.05)。生物多样性方面紫花苜蓿和草木樨的混播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5.
王玉志 《绿色科技》2020,(4):121-122
指出了草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物群落,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泽县是云南省草原资源大县,动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尽管会泽县生态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广阔,但草原退化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通过对退化草原的物候期监测,针对会泽县实际,提出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治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滇西北香格里拉亚高山的极度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和未退化的5类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样地,测定其群落内植物的生活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亚高山不同程度退化林地中植物生活型由中高位芽、小高位芽、矮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1年生植物共7大类组成.其中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1年生植物、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小,未发现达到30 m的大高位芽植物.随着群落退化程度的减低,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显著增加.随着林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地面芽植物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并成为植物生活型组成的绝对优势成分.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化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植被调查及径流和岩溶水样分析,探讨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过程中浅层岩溶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降雨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排序为SO2-4>K 、Ca2 、HCO3->Na 、Mg2 、Cl->NO3-、NH4 >PO3-4,而径流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序为HCO3->SO2-4、Ca2 >Mg2 、Cl->K 、Na 、NO3->NH4 >PO34-;岩溶地下水离子组成与径流总体相似,但岩溶地下水中HCO3-、Ca2 和Mg2 的含量及电导率明显增加高于地表径流.随着喀斯特森林群落从阔叶林群落向灌木林群落、灌草群落方向演替,其岩溶地下水中HCO3-和Ca2 比例明显减少,而SO2-4比例明显增加.岩溶地下水的HCO3-、Ca2 含量与森林覆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K 、NH4 含量与森林覆盖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HCO3-含量是影响岩溶地下水电导率的最重要因子,其次是Ca2 ,再次是K 、Mg2 ;岩溶地下水电导率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选取滇西北香格里拉亚高山的极度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化和轻度退化等4种退化程度的森林群落,以未退化的原生森林群落为参照,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观测样地,测定其林内不同季节(月)及一日各时点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因子,以研究本区不同退化程度森林群落的空气温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林内空气温度在同一季节和同一时点的变化均表现为随森林群落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而林内空气湿度则表现为随森林群落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的特点。同时,空气温度和湿度两因子不论是日变化还是季节变化,其变化幅度基本上呈现极度退化森林群落>重度退化森林群落>中度退化森林群落>轻度退化森林群落>未退化森林群落的规律。即随着退化程度的降低,原森林群落结构的变化越小、越稳定,森林群落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作用越显著。明显地反映出该地区退化程度越低、结构复杂和林冠层较高的森林群落,其降低辐射、降温、保湿的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2005-2006年夏季在河北塞罕坝地区运用固定样线法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人工针叶林恢复形成的40年生人工针叶林鸟类群落进行调查,并同自然恢复形成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和天然针阔混交林进行比较.共记录鸟类39种.分别隶属于8目17科.结果表明:人工针叶林恢复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群落具有重要影响;人工针叶林鸟类物种数为(4.14±0.60)种·hm-2,密度为(26.21±7.64)只·hm-2,均高于或显著高于(P=0.018)天然阔叶林,且密度与天然混交林无显著差异(P=0.902),人工针叶林中的沼泽山雀和黄眉柳莺的密度有了显著提高,分别从(2.78±0.67)只·hm-2和(1.21±0.45)只·hm-2增加到(13.57±5.58)只·hm.(P=0.027)和(5.95 4-1.56)只·hm-2(P=0.009,0.002),但人工针叶林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值(H')较小(0.98 4-0.10)、均匀度(J)显著较低(0.73 ±0.04)(P=0.003,0.045);在鸟类4个取食集团中,人工针叶林有2个取食集团的物种组成与自然恢复无显著差异,但密度却有较大的变化,人工针叶林可以显著提高食虫鸟的密度(P=0.041),但杂食鸟和食谷鸟密度均显著低于天然混交林(P=0.007,0.002).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林区的山地草原化是森林退化的主要标志,研究山地草原化土壤微生物功能的演替对其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利用Biolog方法,以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区3种山地植被退化类型(蒙古栎林、灌草丛和草地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山地草原化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3种植被退化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利用多种碳源的能力明显不同,其中,代表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在0.25~0.39之间,其大小为灌草丛>蒙古栎林>草地,灌草丛和草地的AWCD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碳源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与AWCD相似。3种植被退化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存在较大差异,对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表现为蒙古栎林>灌草丛>草地,而对氨/胺类碳源的利用呈现相反趋势。说明大兴安岭林区的山地草原化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下降,有关碳源底物利用的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明显降低,并且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也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1.
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数量与生物量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香农 -维纳信息多样性指数的定义 ,提出了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 ,并以此分析了枣园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枣园节肢动物各类群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比数量多样性指数变化更为敏感 ,更能反映枣园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作者认为 ,利用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岷江上游退化灌丛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冠层分析,得到其光环境特征指标:PPFD(光量子通量密度)、Gap(空隙度)、MLA(平均叶倾角)、LAI(叶面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冠层PPFD、Gap和MLA随恢复时间增加而降低,LAI随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反映了特定的光环境下,人工恢复群落较自然恢复群落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林下层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不同营林措施下的具体表现,确定适宜的营林措施,解决森林经营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方法】以辽宁省西丰县试验林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区调查方式,设置三种营林措施,即割灌抚育、采伐、林下种植,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当地林下层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种营林措施均降低了灌草层的盖度和丰富度指数。三种营林措施下的灌草层盖度、丰富度指数低于对照组,其中种植样地灌草层盖度、丰富度指数最低。不同营林措施下的生物量排序为:种植样地<采伐样地<对照样地<割灌样地。【结论】割灌抚育、采伐、林下种植会减少林下层物种多样性,破坏林下层群落结构,其中林下种植会直接铲除林下层所有目标物种,因此对林下层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为明晰南京老山地区杜衡的群落特征,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杜衡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地理成分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老山地区的杜衡群落物种组成共有维管植物40科55属61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37科52属58种。杜衡群落植物科的区系成分有5个分布区类型2个变型,以热带性成分为主,占非世界分布总科数的66.67%;属的区系成分较复杂,有11个分布区类型3个变型,区系成分以温带性成分为主,兼具热带特征。5个群落草本层重要值排名前3的分别是杜衡、络石和求米草。杜衡群落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Marglef丰富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0.80,2.78,0.86,0.75和4.08。该文对南京老山地区的杜衡进行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以期为杜衡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桉树新造林、一代萌芽更新林、二代萌芽更新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方法测定了萌芽更新对桉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样点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呈上升趋势,土壤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排序为一代萌芽林〉二代萌芽林〉新造林;一代、二代萌芽林和新造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异,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分别为羧酸类物质、多聚物类和氨基酸类;不同萌芽代数根际土壤中被利用碳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0%,在国家生态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过量的放牧和毁草开荒等人为因素,使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退化草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场的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及多样性的变化,根据土壤因子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结构数量、总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深而显著下降,土壤pH值和EC值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而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出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牧草根段AM真菌侵染率随退化程度加深而显著下降,并与土壤含水量、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EC值呈显著负相关。从土壤样品DNA中扩增AM真菌特异性片段并采用DGGE技术对AM真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AM真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变化均呈现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且都与土壤有效磷、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人为干扰对草原土壤根际AM真菌群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于土壤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研究可为更好地理解草原退化原因及更有效地进行草原植被开发和修复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样线法对民勤荒漠草地红砂群落进行调查,通过对5月、7月和10月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红砂群落的组成及季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砂群落灌木层伴生物种组成相对稳定,红砂群落灌木层盖度和总盖度5月份最大,而草本层伴生种组成随季节变化较大,从5月到10月份草本层植物的种数、密度、盖度、冠幅逐渐增大,10月份植物种最多,密度、盖度、冠幅最大,结构最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北亚热带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亚热带地区的人工针叶纯林可以通过抚育间伐或者封山育林等措施大大加快其向着该地区的顶级群落方向演替。该地区几种典型群落的乔木层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纯林〉马尾松纯林(郁0.5)〉马尾松纯林(CK组)〉杉木纯林(修枝)〉杉木纯林(间伐10%);灌木层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为:马尾松纯林(CK组)〉杉木纯林(间伐10%)〉杉木纯林(修枝)〉常绿阔叶纯林〉马尾松纯林(郁0.5)〉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常年受到放牧影响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的围栏封育后,测定了林下草本层多样性、生物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含水率等指标,以探究围栏封育对森林林下植被、土壤及凋落物的短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样地较对照样地草本多样性指标略有下降,而群落中植物的优势度发生了较大改变;2)与对照样地相比,围封样地草本层的总生物量提高了约4.5倍,地上生物量提高约4.9倍,地下生物量提高约3.9倍;3)围栏封育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0~20 cm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提高,土壤持水量增加;4)围封样地凋落物厚度增加,自然含水率显著增加。结果表明,短期封育对林下植被和土壤产生了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20.
拉萨-林芝植被样带不同群落类型的细根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根通常是指植被地下根系中直径小于2 nun的根,其生产和周转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养分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约3%~84%(大部分为10%-60%)的净初级生产力被用于细根的生产(张小全等,2001);而细根的周转则是森林土壤C累积的最大输入量,如果忽略细根的生产、死亡和分解,土壤有机物质和养分元素的周转将被低估20%-80%(Vogt et al.,1986;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