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科学应对冬季气候变化,利用商丘市1960-2020年8个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阈值确定、产量分析等方法,分析商丘市不同时间尺度冬季气温变化和暖冬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育期 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丘市1960-2020年冬季年代平均气温60年代最低,波动上升到2011-2020年最高,升温1.9℃。冬季平均气温以0.38℃·10 a-1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冬季变暖主要表现为最低气温和2月气温的升高。暖冬呈上升趋势,主要出现在1991年后(占总次数的80%以上);单站暖冬共发生21年,区域暖冬共发生18 a。区域强暖冬共发生9 a,主要在1999年后,占总次数的50%。2020年冬季平均气温最高,为建站以来最暖的冬季。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呈推迟趋势,越冬期推迟较明显;越冬期主要受12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影响。2月气温是影响越冬-返青期历时的主要因素,其次是12月气温。2月平均最高气温对冬小麦相对气象产量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临沂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临沂气象资料和冬小麦生长发育资料,发现临沂冬小麦生育期间气候明显变暖,冬季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及旬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冬小麦生育期>0℃的积温在波动中上升,以5.6℃/年的增长率增长,尤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迅速.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冬前温度高,有利于促进小麦早发壮苗;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三类苗转化;拔节提前,小麦易遭受春霜冻危害;拔节孕穗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对提高穗数不利;暖冬条件下,病虫害加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栽培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冬季气候变暖更趋明显.暧冬气候对啤麦生产产生了诸多影响,使啤麦单株分蘖增加,群体变大;生育超前,拔节提早,容易受倒春寒冻害;倒伏危险上升.本文通过对东台市50年来大麦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特点,特别是90年代以来暖冬气候对啤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啤麦生产如何针对冬季气候变暖的实际,趋利避害搞好技术决策和抗灾补救,以促进啤麦优质高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山东省博兴县气温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429、0.165、0.361、0.674、0.393℃/10a,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提前4 d/10a、终日推后2 d/10a,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终日延迟1 d/10a;1987年以来博兴县相继出现17个暖冬;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明显升高,1998年为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达13.8 ℃.与之相适应的,冬小麦春季各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早.通过对冬小麦各生育期期间的气温变化分析可见,由于气温偏高,越冬期缩短,但灌浆期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暖冬气候对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十几年来,全球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气候日趋变暖,气温不断升高,暖冬成为其主要的表现特征.而2006~2007年的冬季则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温暖年,为典型的暖冬气候,冬季气温偏高,对小麦、大麦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江苏东台市50年来大麦生长期间的气温变化特点,特别是90年代暖冬气候对大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大麦生产如何针对冬季气候变暖的实际,趋利避害搞好技术决策和抗灾补救,以促进大麦优质高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西吉县冬小麦种植现状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吉县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的影响下,冬季气温增高,暖冬天气频繁出现,极端低温出现频率明显减少和冬季降雪过程增多的这种气候变化为冬小麦的东扩北移创造了条件。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顺应气候变化规律,抢抓机遇,积极实施了冬小麦东扩北移种植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西吉县冬小麦东扩北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切实加快了冬小麦东扩北移种植步伐,进而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找到了突破口,为山区抗旱减灾,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朔州市冬季的气候变化规律,特别是近年冬季的气候变化特点,运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根据山西省朔州市6个气象观测站1988-2005年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对朔州市近18年来冬季气温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朔州市冬季气温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1988年后的18年,朔州市出现15个暖冬年,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但与20世纪后30年相比,升温速率明显下降。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最大增温率均出现在1月,1月变暖趋势最为明显。结论认为,这种经常出现的气候异常,有一定的气象成因,对农林业的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降低暖冬对农林业危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对天水市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为探讨当地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和小麦作物带的变迁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甘肃省天水市的相关气象资料(气温、负积温、地温),结合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79-2007年的小麦生育期资料,应用DPS软件,建立小麦生育期与气温的回归模拟方程,探讨小麦生育期与气温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天水市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地温均呈现上升趋势,负积温绝对值呈减少趋势。平均气温、负积温、平均地温与小麦全生育期均呈负相关关系,出苗-拔节期与冬季、春季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1979-2007年,随着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的升高,天水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缩短,其中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缩短了4.261,2.759,4.811d/10年;气温升高使出苗-拔节期、抽穗-成熟期缩短,拔节-抽穗期延长。【结论】气候变暖已对天水市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成兆金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872-3874
为了确定山东省日照市暖冬特征,探索暖冬对冬小麦造成的影响,以日照市3个大监站为例,利用1951-2015年气候探测资料以及历年冬小麦生长发育期等观测资料,依据GB/T 21983-2008中暖冬计算公式,对历年来日照市冬季平均气温以及出现的暖冬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单站暖冬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东港区暖冬阈值为0.4℃、莒县和五莲县均为0.5℃。其中1951-1985年为偏冷振荡期,全地区共出现18个单站暖冬,东港区占89%;1986-2015年为偏暖期,全地区共出现50个单站暖冬,17个区域暖冬,均出现在1978年以后,其中1991-1995年为连续5年区域暖冬年份,2013年则为1987年以来的惟一1个单站、区域冷冬年份。暖冬会造成冬小麦冬季分蘖增多,易出现旺苗。  相似文献   

11.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7-19458,19512
[目的]研究近60年济南冬季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51~2010年济南地面观测站冬季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距平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历史演变趋势及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近60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式缓慢上升态势,升温态势明显,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更敏感,冬季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从年代变化来看,冷冬大多出现在70年代以前,之后呈明显减少趋势;相反,在70年代之后暖冬呈增长态势,暖冬现象在2000年以后有所减缓;20世纪50~90年代冬季气温呈现台阶式增暖趋势,进入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出现跳跃增暖态势,进入21世纪气温呈现回落趋势,但冬季气温整体还是呈上升趋势。济南人口增加,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是济南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该研究为了解济南地区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相一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67-18169
[目的]分析近48年来邢台地区气温变化趋势。[方法]根据邢台、南宫、沙河、内丘1963~2010年的逐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年际变化平均气温折线图、趋势图以及气候变率等方法,对近48年来邢台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近48年邢台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大致相同的特征,即逐年升高,体现出全球变暖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源于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持续的暖冬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气候变暖背景下邢台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54年临汾市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文义  缪启龙  段春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13-12615
利用临汾市1954年1月~2007年1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临汾54年来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54年来临汾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春、冬季升温显著,且冬季升温大于春季升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冷积温显著上升,年极端最高气温和热积温略有上升;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而暖冬主要分布在90年代以后;凉夏主要分布在80年代,酷暑主要分布在80年代以后;90年代以来酷暑和暖冬频繁出现。  相似文献   

14.
采用1981~2010年西峡县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近20年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得出西峡县30a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159℃/10a,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通过分析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发现气候变暖使冬小麦的播种期推延,返青开春提前,既对冬小麦增产有利,也对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和产量提高有利。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81~2010年西峡县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近20年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得出西峡县30a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159℃/10a,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通过分析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发现气候变暖使冬小麦的播种期推延,返青开春提前,既对冬小麦增产有利,也对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和产量提高有利。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南疆环塔里木盆地林果种植区1961-2010年以来资料完整的32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的光、温、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南疆环塔里木盆地林果种植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显著,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冬季升温尤为显著;年平均降水量以5.873mm/10a的速度上升,增加最快的是夏季,其次是秋季,冬季最少;光照条件和湿度条件变化不明显。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对林果这一喜温作物整体有利,暖冬气候整体有利于果树的越冬;夏季降水量增加显著,可利用水资源略有增加,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发育。但气候变暖同时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果树发生冻害风险增大。暖冬气候条件使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降低,病虫群数量上升,不利于果树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7.
近60年丽水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53—2008年丽水市国家一级站的气象资料,分析近60年丽水市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水市年平均气温、冬季气温、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年降水总体呈略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偏少较明显;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丽水市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近10年来气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2016年宿松县冬季出现持续暖冬天气,冬季天气多变,整体气温偏高,温度变幅大,季内冷空气活动频繁,雾、霾天气频发。通过对2016年冬季宿松县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并与常年气象资料的对比分析,总结出2016年本地区冬季气候特点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襄樊地处鄂西北,属南北过渡地带,受"拉尼娜"等现象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异,极端气候不断出现。一方面是气候变暖。襄樊市的暖冬现象日趋严重,2005年、2006年冬季为暖冬天气,基本无降雪过程;另一方面是灾害性天气频发。2004年冬季遭遇冻  相似文献   

20.
暖冬气候对新疆北疆冬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北疆地区塔城、乌苏、车排子三地(1981~2001年)冬小麦生长发育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北疆地区气候变暖的状况和年型.根据冬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越冬死亡率、产量和病虫害的影响,并依据大气环流模式(GCMs)输出结果,对北疆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进行模拟计算,提出了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