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坡耕地马铃薯套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比较法,在坡度27.左右的坡耕地上进行马铃薯套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顺坡聚垄种植相比,横坡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绿肥种植的马铃薯增产2 253.6 kg/hm2,玉米增产657.0 kg/hm2.马铃薯和玉米的复合产量增加2 910.6 kg/hm2,纯收入增加1 887.78元/hm2;而且,横坡聚垄配置地埂植物绿肥种植能有效减轻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提高坡耕地产出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西灌区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比较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的玉米保墒、增产效果好,成熟期较对照(常规半膜平作)提前3 d,折合产量为18219.0 kg/hm2,较对照增产32.9%。  相似文献   

3.
4.
笔者对矮秆玉米3种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瓜-矮秆玉米套种模式经济效益好,每667m2收益为3356元,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套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河曲县文笔镇唐家会村临近县城,位于黄河之畔,背风向阳,气候温和,有悠久的种蒜历史.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几种较为典型的水地粮经套种"双千田"模式和经经套种高效田模式.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喀左地区11种与春小麦复种的种植模式为材料,采用小区试验方式,对几种种植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下茬复种茄子的效益最高,纯收入3 953元/亩;其次是小麦套种花生,纯收入3 725元/亩;再次为小麦套种地瓜,小麦套种胡萝卜,小麦下茬复种菜花、大葱、大白菜、向日葵、芥菜、大豆等作物;小麦套种玉米效益最低,纯收入2 049元/亩。试验旨在为本地推广优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效益,为增产增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秋季豇豆不同种植模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秋季豇豆采用大棚与露地不同种植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棚种植模式的豇豆前期产量和全收期产量比露地种植模式的豇豆分别增产68.67%、21.24%,熟期提早18d,商品性和品质优于露地栽培模式。豆荚螟发生极少,并容易有效控制豆荚螟等虫害的发生及危害,不仅节省用药成本和劳力,同时为豇豆无公害栽培提供较理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作为重要的农业国,小麦与玉米在我国大规模种植,是解决温饱、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 键。本文针对小麦与玉米的种植模式展开探讨,针对多种种植模式加以对比,提出适用于不同区域农 业环境下的小麦与玉米种植模式,为提升农作物产量提供支持,以期给农业人员提供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模式对金银花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银花采取地膜覆盖、间作的种植模式,结合修剪、施肥的管理技术,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贮水量,不仅增加了金银花的生物学产量,而且提高金银花的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如何实现水分高效利用是有效缓解我国旱作区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在敦煌极度干旱自然条件下,以新抗旱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19号”为参试材料,通过设置地膜覆盖、灌溉及种植密度等不同处理,以期制定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的高水效种植模式。【结果】①与覆膜无补灌(F1W0)相比,收获期无膜无补灌(F0W0)处理张杂谷19号土壤水分明显低于大同29号,地膜覆盖减少水分无效散失,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促进根系发育,从而中后期吸收更多深层水分。②种植模式对谷子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顺序依次为F0W1处理>F1W0处理>F0W0处理,张杂谷19号明显高于大同29号。③补灌可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张杂谷19号在覆膜无补灌,9.0万株·hm-2处理下最高,达到18.16 kg·hm-2·mm-1。【结论】在水分限制下保持高水效且获得较高收获产量;如适当增加补灌,不仅保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更可大幅增加产量。研究仅限于降雨量少且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如依据水资源条件,制定不同区域配套的谷子高水效种植体系,这将对保证旱作区粮食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寒半干旱区春小麦田施肥及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高寒半干旱区中壤质草甸粟钙土农田施肥及水肥耦合效应明显,氮磷合理配施增产58.5%~74.9%,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98~2.49kg·mm#+(-1)·ha#+(-1)。供水量230~350mm下氮磷配施改善了地上部生物学性状,且以供水量350mm N120P60最佳,但水分是限制春小麦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而土壤养分次之。供水量290mm N120P120处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可达7.69kg·mm#+(-1)·ha#+(-1),供水量350mm N60P120氮肥利用率最高,籽粒和地上部植株分别为38.95%和68.80%,而供水量290mm N120P60磷肥利用率最高,籽粒和地上部植株分别为15.83%和27.88%,水肥合理耦合有效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及水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华北地区冬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冬小麦济麦20为材料,按平作、平作覆盖秸秆、起垄覆盖地膜3种种植方式,用中子水分仪测定冬小麦田不同土壤深度的水分变化。[结果]结果表明,3种种植方式下0~30cm土壤层田间水分变化均呈现“先降后升再降再升”的W型变化。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在灌溉后下降幅度是平作〉垄膜〉秸秆覆盖;冬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土壤水分含量高低顺序是秸秆覆盖〉垄覆膜〉平作。在冬小麦的全生育期,30~60cm土壤水分含量均是秸秆覆盖〉平作〉起垄覆膜,60~90cm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呈下降趋势。[结论]秸秆、塑料薄膜覆盖均有良好的保持土壤表层水分作用,30~60cm的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大。降水及灌溉对土层中层土壤水分影响较大,而降水及灌溉水不易影响下层土壤水分(60~90cm)。为华北地区的农业干旱监测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酸雨对春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分别用pH值为1.5、2.5、3.5、4.5和5.6的模拟酸雨在春小麦拔节期对其进行喷淋,然后测定不同pH值模拟酸雨处理后春小麦叶片的光合参数。结果表明,酸雨pH值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酸雨使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了4.08%~67.04%,气孔导度下降了17.44%~58.44%,蒸腾速率下降了12.08%~48.08%,胞间CO2浓度上升了9.01%~14.29%,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了12.16%~37.23%。模拟酸雨处理后,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酸雨对春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随酸雨的氢离子浓度增大而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穴播种植方式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对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突出;该种植方式下小麦产量较露地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分别增加72.8%、22.6%、8.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分别提高111.1%、28.1%、6.5%,干旱年份效果极为明显。可见,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等,结果表明:施肥促进了小麦增产,不同施肥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施用氮、磷、钾化肥分别增产69.1%,7.8%和27.7%;每kg N、P2O5和K2O分别增产小麦15.4kg、3.3kg和14.1kg。不同施肥处理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及地上部干物质重大小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不施肥和不施氮会导致小麦提早成熟,生育期缩短,不施磷导致小麦成熟延迟,生育期延长,千粒重下降。氮磷钾平衡施用时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9.6%、14.3%和56.4%;生产100kg小麦吸收N、P2O5和K2O分别为3.04kg、1.38kg和2.71kg。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新疆干旱区滴灌春小麦不同灌水量对小麦根系时空分布、水分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新春19号’为材料,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4个灌水量处理(W0:0 m3/hm2、W1:1 500 m3/hm2、W2:4 500m3/hm2、Wck:对照3 750m3/hm2)于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及成熟期对小麦根系根长密度、根体积、根质量等在0~100cm土层的垂直分布、动态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土壤含水量最低,小麦耗水量最大;0~20cm是各处理根量值(根质量、根体积、根长密度)的最大层,也是根系活动最为旺盛的区域;土壤水分适宜(Wck)时,表层根量增加;水分过多会导致根系生长受抑(W2),促使根系活力下降,根系衰亡提前,影响水分的吸收,最终导致水分利用率最低且产量下降;水分亏缺(W1)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深层根量的增加,有助于干旱条件下小麦根系利用深层土壤的水分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却造成较低的产量;土壤水分严重缺乏(W0),根系吸水困难,对表层土壤根系数量的增加不利,也会导致减产。可见,在水资源相对充沛条件下滴灌小麦采用Wck处理更有利于实现节水和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刘冠  张新民  董平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425-9426
[目的]优化河西灌区冬季储水灌溉技术。[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传统冬季储水灌溉(CI)、低定额储水灌溉(LI)、免耕免储水灌溉坐播种(NTSW)、免储水灌溉坐播种(NISW)4种储水播种模式对河西灌区春小麦出苗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4处理春小麦出苗率及产量相差不大,LI、 NTSW、 NISW与CI出苗率相差分别为1.78%、1.98%和2.44%,产量相差分别为12.87%、5.02%和9.16%, 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0.22、0.21和0.33。[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下不同时期断水对春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在断水初期蒸散强度明显高于断水后期;随着春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水分含量各水平梯度断水前日平均耗水量增加,同一梯度土壤水分含量在断水后,到达各临界水分的时间有缩短的趋势;同一断水时间,随着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到达各临界水分时的日平均蒸散量也增加;同一水平梯度含水量随断水日期推后水分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西北旱区土壤水热条件,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研究西北旱作条件下白膜平铺覆土穴播(T1)、黑膜平铺覆土穴播(T2)、白膜垄沟覆土穴播(T3)、黑膜垄沟覆土穴播(T4)、白膜平铺无土穴播(T5)、黑膜平铺无土穴播(T6)和露地穴播(CK)对麦田土壤水热效应和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实现春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明显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与CK相比,在春小麦苗期和分蘖期覆膜处理下0~25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增加0.73℃和0.88℃,而在扬花期和灌浆期降低0.38℃和0.75℃。从整个生育期看,不同覆膜处理在0~25cm土壤温度变异系数(18.24%~20.02%)低于CK处理(21.48%),说明地膜覆盖有利于减轻土壤温度波动。不同处理下小麦全生育期0~25cm土层地温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在25cm处的平均地温低于5cm处5.38℃。春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比例均最大,平均分别为126.83mm和47.37%,T3处理在此阶段的耗水量最高,显著高于CK处理21.33%。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9.64%~21.92%和6.45%~20.15%,且T3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3 915.40kg·hm~(-2));而T4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T1处理次之,T5处理最低,分别较CK显著增加20.15%、15.39%和6.45%。综合考虑,T4处理是最适宜在西北旱区条件下推广的春小麦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研究春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以及植株氮素吸收规律,阐明不同农艺措施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深入揭示节水条件下氮肥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明确节水灌溉春小麦实现高氮素利用效率的适宜农艺措施,以期达到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方法]在前期研究确立的节水灌溉模式基础上,通过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设计试验,以基本苗数、种肥磷量、施氮量和灌水定额4项主要农艺措施为决策变量,以氮素农学利用效率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农艺措施与春小麦氮素农学利用效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结果]4项农艺措施对氮素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基本苗数>灌水定额>施氮量>种肥磷量.通过频数寻优,定量化地提出了河套灌区春小麦实现高氮素农学利用效率的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方案,即基本苗数控制在678.9万~710.9万株/hm2,种肥磷量(P2O5) 142.4 ~ 158.9 kg/hm2,拔节期追施氮量(纯N)124.5~142.0 kg/hm2,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定额均为903.5 ~951.6m3/hm2,可实现节水春小麦氮素利用率大于10 kg/kg.[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河套灌区春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