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他是一个企业家,将“蒙清”牌小香米打造成为小杂粮市场的名牌产品;他是一位村书记,带领着清水河县高茂泉村的农民一起致富奔小康;他是一名合作社理事长,带领着蒙清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共同闯市场。可是,他却告诉记者:“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必须要代表农民说话。”  相似文献   

2.
关注农民     
关注农民文/晓琦我的一位朋友,离开农村二十余年,仍以一种特有的感情追忆模式对农村、对农民怀着深情的眷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留下了一个抹不掉的农民情结,该情结的萦绕,使他身上仍“残留着农民的自尊”、“沉淀着农民的朴实”。同时,还继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3.
2010年3月7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村官李连成用他那朴实无华的河南濮阳腔代表8亿中国农民发言。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尽管他的村庄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因为他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去思考和审视中国的乡村。  相似文献   

4.
《饲料博览》2009,(10):45-47
1971年2月,王德根出生于重庆合川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虽然身材瘦小,但不论走到哪儿,都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从不喜欢按部就班,总是喜欢别具一格;他戴一副眼镜,但眼睛里却总是放着灼灼的亮光,显得从容而机敏;他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雄心勃勃的创业者和一群雄姿英发的年轻人;他富有激情和创新.新的思想、新的点子总是源源不断地从他的脑海中涌出,常常出人意料,而且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劲儿。在他的汽车里,总是放着当代最前沿的管理书籍,热学习与冷思考已经习惯成自然。  相似文献   

5.
邵志鹏系湖北省浠水县人,生前是浙江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2003年4月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到泰顺县黄桥乡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同年12月31日,他在前往景宁考察竹笋加工技术时,返回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时年33岁。中共浙江省委追授他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委组织部,省农办、省科技厅等单位联合追授他为“浙江省模范科技特派员”。 在泰顺期间,邵志鹏始终以科技服务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刚到黄桥乡开展工作,他就跑遍了全乡17个自然村,了解农民的需求。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博士”。县领导和乡干部都说,邵博士到乡下不是来镀金的,他把扶贫目标定得长远,把科技扶贫扶到产业上来。 黄桥乡17个自然村有很多闲置土地,在进行土质分析后,邵志鹏决定带领乡亲们种甜玉米,当玉米还在长苗的时候,他就开始一边四处联系销路,一边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开展甜玉米保鲜技术研究。 黄桥乡有1.8万亩竹林,办一家竹笋加工厂是当地老百姓多年的夙愿。为此,邵志鹏四处奔波:买设备、找资金、问专家、搞实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合作人、厂房、资金都已到位。就在他牺牲的那天一大早,他来到已经选好的厂址,仔仔细细用皮尺再次丈量了一遍。 在黄桥乡的8个月里,他从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车途费和一张发票,就连联系工作的电话,也是用自己的手机打的:他到县城办事,住几十元一夜的旅馆,吃路边的小店;黄桥乡的农民说。邵博士比我们还简朴。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来这里的使命就是帮助农民早日脱贫.” 他对农民的真情,对事业的挚爱永远地留在了泰顺县黄桥乡…… 在黄桥、邵志鹏的努力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中止,乡里以他的思路为基点,继续着毛竹、竹笋、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乡干部们说。“他的终点,就是我们的新起点。”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邵志鹏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理解农民,关心农民、尊重农民,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作为一个科技特派员,邵志鹏恪尽职守,认真履行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职责,他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农民致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邵志鹏中践行宗旨、忘我工作,他心系农民,为工作献身,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 邵志鹏是科技特派员在建设新农民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个像邵志鹏这样有专业特长,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的科技特派员。正是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扎根农村广阔天地,同农民一起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农村的发展, 本期,我们隆重推出纪念科技特派员邵志鹏博士的通讯——《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表达我们对这位优秀的科技特派员的缅怀和敬意,激励广大科技特派员学习邵志鹏博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崇高的奉献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他痴迷农业育种20多年,带领自己的科技团队,从事玉米新品种的选育、生产、加工、销售,精心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玉米新品种10多个。他以浓郁的社会责任感,造福农民,让农民流汗不流泪,让农民种田也能致富,用他的技术成果着力打造西南地区一流种业企业,用他的种业造诣惠泽千家万户。他用铁肩担着道义,正在冲刺一个又一个的玉米高产奇迹,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中国的农业献出热与爱。他心里装着农民,把降低总成本当作自己的追求,用优质的种子、低廉的价格造福于8个省市区的千百万农民。他,就是湖北康农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绪冰。给他一粒种子,他就能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7.
我的农民情结(一)●肖根我是一个农民,常对有些城里人那种对农民颐指气使的态度嗤之以鼻。改革开放之初,我不务农了,却留下了一个农民情结。农民情结始终萦绕着我,看到谁在大街上欺负农民,我会挺身而出;家里人不小心对刚走的农民客人有讥言讽语,我会历数农民的...  相似文献   

8.
他是常年工作在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专家,德高望重,成绩斐然;他在镇江市家喻户晓,对镇江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贡献以数十亿计;他是一位地市级领导干部,可每年走在田头的时间平均超过250天以上,他所结交的农民朋友遍及镇江各个乡镇;他被外国人当作“合作桥梁”的挚友,得到外国同行的充分尊重和信赖。  相似文献   

9.
赵文明 《中国农垦》2006,(12):59-60
2005年底,杨俊字调任安徽省龙亢农场场长,上任一年来,他心系群众、勤政廉洁,用他的勤奋工作,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一位基层干部的神圣职责;用他的无私奉献诠释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真正内涵。他以一颗火热的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这一方热土和群众,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相似文献   

10.
提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牛博士”咎林森教授,许多人并不陌生。用他的话说,新时期国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畜牧业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而养牛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首选产业,作为一个养牛科技工作者怎么能无动于衷呢?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昝林森“牛”劲十足。抓科研,他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抓示范推广,他奋勇争先,只讲奉献,不求索取,  相似文献   

11.
在美丽富饶的湖南省湘阴县活跃着一位农技战士——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概明,32年来默默奉献在农业第一线,在农民眼中他是财神、是朋友、是及时雨,在同事眼中他是专家、是知己、是孺子牛。特别是在他身患癌症并发多种严重疾病的情况下仍坚守在田间、课堂和农民中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为湘阴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农家致富》2005,(5):1-1
有一位农民,生活很拮据.问他为什么不打工挣钱.他说.每天二三十元根本看不上眼,要挣钱就要挣大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农民仍没有找到挣大钱的门路,生活仍很贫困另有一农民.考虑到自己年过四十,学技术怕文化低学不成.于是他用自行车驮着一个爆米花机,走村串乡爆玉米花.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60岁的朱俊海,说起话来依然铿锵有力,对经销天脊化肥的事业依然充满激情。朱俊海原本是一位农民,50岁那年才开始做化肥生意,一做就是10年。在这10年中,他尝试经营了很多品牌的化肥,但是在这些化肥中,天脊化肥在农民群众中的口碑最好,"用过的农民都说好的化肥,我才坚持经营。"他说。就是为了农民口中的一个"好"字,他坚守着自己小小的门店,也坚守着用良心经商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俞健宁压根儿没想到,歌声的魅力竟然如此之大:落魄时,歌声让他找到信心;失意时歌声帮他寻回斗志;寂寞时,歌声使他获得朋友;辉煌时,歌声成了腾飞的翅膀……经他改过的一首首歌曲,见证着他从农民到富豪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技人员,没有太多嗜好,平时最喜欢的是在水稻田里与泥巴亲昵,与秧苗相拥为伴。用他自己的话说:“身为农技人员,就应该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点事”。他追求一个目标——为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具有很好的口碑,被农民誉为“穿拖鞋教授”、“及时雨卓高”等。他,就是尤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卓传营。  相似文献   

16.
《农家顾问》2009,(1):18-19
“村官”——中国近年才出现的一个对广大最基层农村干部的新称谓。大多数的时候,它的涵义有双重的意义:一是“村”,这个与亿万农民相联系的字,隐谕着它的平凡;二是“官”,是不占编制、靠每位乡亲的选票决定的“官”,却代表着党和政府在农村社会最基层的形象,行使着一部分“官”的职能。人数众多的村官,带领着农民或曾经的农民,夯实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孙庆东 《农家致富》2014,(14):56-57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只不过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是对我的很大鞭策,更是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2014年6月27日下午,赵亚夫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京举行,他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400多位听众。5位报告团成员的动情讲述,真实还原赵亚夫扎根农村、一生为农的感人事迹。圆了农民"小康梦""前两天,乡亲们听说我要来南京报告赵主任的先进事迹,三五成群到我家,村支书李家斌让我一定要说说赵主任创办农业合作社、实现共同富裕的事;村民刘业祥让我一定说说赵主任自掏腰包带他去日本学习农业技术的事;五保户张乃成让我一定说说赵主任帮他养羊致富盖起新房,却从没在他家吃过一顿饭的事……父亲也郑重地对我说,‘你要告诉大家,这样的领导,咱信;这样的党员,咱跟;这样的好人,咱农民永远记着!’”  相似文献   

18.
吴绍学 《农家致富》2006,(19):52-53
单洪友:首先是一位农民.因为他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同时他又是民营科研机构的负责人,拥有40多个优质葡萄品种的高档示范园和年产120万株国际果蔬博览会指定的优良葡萄苗木繁育基地;再次他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葡萄专家,因为他发表过技术论文有400余篇。当然,他更是一位心胸豁达的长者,办公室里的二胡、古筝等.伴随着他放歌人生。  相似文献   

19.
决心难敌金钱诱惑 张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因此,求学时代的张敏十分刻苦。高中时,他是全年级第一个加入共青团的;读警校时,他是全系第一个人党的。警校毕业后,他顺利地进入洪雅县公安局工作,并成为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通过努力,张敏从一名普通干事成长为一名副县级领导,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农民增收问题是全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江西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的现状,给全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提供一个个案参考,本文对江西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最新动态进行了综合总结,得出了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即一是对农民增收问题本质内含的认识;二是计量农民增收指标的分析,主要针对指标分类和其局限性;三是农民增收的阶段划分,包括江西省农民增收阶段和全国农民增收阶段两个层次;四是阐述有关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提出的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五是综述了有关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江西政府各部门和理论界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笔者期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有关决策部门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