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1背景、病因学与公共卫生耶尔森氏菌属于肠杆菌科,从猪分离到的种包括:伪结核耶尔森氏菌、伪结核耶尔森氏菌鼠疫亚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中间型耶尔森氏菌、费雷德里克斯耶尔森氏菌和克里斯坦森耶尔森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伪结核耶尔森氏菌与猪临床疾病关系重大。耶尔森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长约1.2μm,直径为0.5~1.0μm,无芽孢。荚膜、黏附性抗原和内毒素都有描述。个别种还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分离自河北省自然疫源地的115株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其基因型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根据鼠疫菌基因组23个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s,DFR)设计引物,对115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应用PCR技术扩增鼠目的区段并做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应用BioNumefics 5.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分离到的115株鼠疫菌均属于1个基因型,即Genomovar11型。最近一次动物鼠疫流行(2005年)的生态型仍是鄂尔多斯高原型生态型。结论河北省分离到的115株鼠疫菌基因型为Genomovar11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组鼠疫耶尔森氏菌(简称鼠疫菌)YscF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将含重组质粒YscF的E.coliBL21-YscF阳性克隆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进行诱导表达;采用Ni2+亲和层析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以蛋白体为佐剂吸附重组YscF蛋白,对Balb/c小鼠滴鼻免疫后,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YscF的IgG和鼻、肺、小肠冲洗液中sIgA的抗体效价。【结果】重组YscF蛋白获得了高效表达,并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于上清中;滴鼻免疫小鼠后不但可以提高血清中总IgG效价,还可以诱导呼吸道分泌IgA型抗体;对腹腔注射100LD50强毒鼠疫菌攻击有一定保护效力,存活率为60%。【结论】YscF是鼠疫菌的一个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能诱导较强的系统免疫和黏膜免疫;重组鼠疫菌YscF抗原可以作为改进的F1+V亚单位疫苗的辅助成分。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隆表达鼠疫耶尔森氏菌的YscF抗原基因,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研究,将PCR扩增的YscF基因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正确后再将YscF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2a,构建PET32a-YscF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诱导表达蛋白采用Ni2+亲和层析法纯化,Western blot检测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28 ku的PET32a-YscF融合蛋白能被兔抗鼠的多抗识别,说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鼠疫抗原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鼠疫DNA疫苗pVAX1/F1-V质粒的安全性,试验运用SDS-PAGE电泳和琼脂糖电泳等方法检测了鼠疫DNA疫苗pVAX1/F1-V质粒的纯度,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了质粒pVAX1/F1-V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用PCR方法检测外源基因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用ELISA、EIISPOT方法检测了其自身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提取的质粒pVAX1/F1-V未检测到核酸及菌体蛋白污染;注射初期质粒pVAX1/F1-V 主要分布于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其他组织有散在分布;小鼠接种4周后,质粒pVAX1/F1-V仅分布于注射部位。小鼠注射pVAX1/F1-V质粒后未产生明显的毒副反应及自身免疫损伤,也未检测到自身抗体。初步证明鼠疫DNA 疫苗pVAX1/F1-V安全性良好,为鼠疫菌新型DNA疫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阐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磷酸甘露糖基转移酶PMT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可能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序列比对分析方法,明确了稻瘟病菌PMT蛋白家族成员在氨基酸水平的保守性。研究发现它们与来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粗糙脉孢霉菌(Neurospora crassa)、玉米赤霉(Gibberella zeae)及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等丝状真菌的PMT蛋白高度同源;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稻瘟病菌PMT蛋白不含有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含有跨膜结构域,作用于内质网膜上,具有保守的PMT motif 和MIR motif。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PMT蛋白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艳红 《世界农业》2003,(12):55-55
法国和马达加斯加的科学家最近发明的一种新型简便测试棒,只需15min就能够迅速检测出病人是否感染腺鼠疫和肺鼠疫,这将有助于减少鼠疫的发病率。在马达加斯加进行的26次试验中,这种测试棒检测到的病例比标准实验分析检测到的要多出60%。它还可以用来检测死亡的啮齿类动物,从根本上防止鼠疫从动物传染给人类。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中世纪时肆虐全球,曾使当时的欧洲人口减少1/4。目前鼠疫在许多地区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每年仍在约20个国家暴发。鼠疫可以很容易用廉价的抗生素———链霉素治愈,但仍有20%的病人死亡,主要原因是早期诊断不及时。…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红曲菌M-CL为出发菌株,以PSKH质粒为模板克隆PtrpC启动子及TrpC终止子。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融合PtrpC启动子、MpigE (目的)基因、TrpC终止子,获得PMT融合片段。为了验证融合片段PMT的正确性,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在2 100bp左右出现单一且清晰的条带。通过EcoR V和SpeI酶切PMT片段,插入带有潮霉素抗性的PSKH质粒的EcoR V和Spe I位点,构建1个红曲菌过表达载体HPMT,大小为7 155bp。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以期对红曲菌M-CL进行改造,获得高产色素低产桔霉素的菌株。  相似文献   

9.
为生产上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划线接种培养、回归感染试验、形态与分子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等方法,对贵州省锦屏县某养殖场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发生的强传染性病害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并研究致病菌对15类共45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致病菌Q1菌株,经形态鉴定,Q1菌株的特征与鲁氏耶尔森氏菌基本一致,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已有的鲁氏耶尔森氏菌同源性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鲁氏耶尔森氏菌(MK396587.1、AB681666.1、HQ222844.1、FJ908709.1)聚为一支,置信度为86,结合形态与分子鉴定,确定Q1菌株为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其对斑点叉尾鮰的半数致死浓度为1.05×107 cfu/mL;该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大观霉素等17种药物为高度敏感,对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和新生霉素等6种抗菌药物为中度敏感;对克拉霉素、红霉素和麦迪霉素等22种抗菌药物耐药。且其对选用的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3种类型的抗菌药物全部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耶尔森菌生物膜的检测方法和不同成膜基因,为探讨耶尔森菌不同成膜基因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静置试管悬浮菌膜观察、微孔96孔聚苯乙烯板结晶紫染色法、刚果红平板培养3种方法,检测了25株耶尔森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PCR技术检测了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metE、ompR、rpoS、rhaH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生物膜形成与这些基因的相关性。【结果】静置试管悬浮菌膜观察、微孔96孔聚苯乙烯板结晶紫染色法和刚果红平板培养法3种方法的耶尔森菌生物膜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0%,56%和68%,3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菌株有11株,均为阴性的有5株,一致率为64%;4种成膜基因在25株耶尔森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2%,56%,32%和24%。利用SPSS分析了4种基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其中metE、ompR基因是生物膜形成的主效应因子,二者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5.149%。【结论】刚果红平板培养法检测生物膜最敏感;metE、ompR、rpoS、rhaH4种基因对生物膜的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metE、ompR与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杂交鲟鲁氏耶尔森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感染的病理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四川省邛崃市某养殖场的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A.baeri♂暴发的传染病病因。【方法】从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结合理化特征和16S rR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及病理损伤观察。【结果】分离到1株G–优势菌(YC160412),通过理化特征分析,16S rRNA及gyr 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为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药敏试验表明,该病原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敏感,对阿莫西林、红霉素等耐药;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鲁氏耶尔森氏菌感染杂交鲟对多组织器官都造成明显的损伤,尤其是肝、脾、肾、肠和鳃,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出血及炎症细胞的浸润,同时在肝、脾和肾组织内有大量病菌分布。【结论】证实了鲁氏耶尔森氏菌是本次疫情的病因,其感染引起杂交鲟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的抗逆机制,采用同源重组原理进行双交换以获得rpoS基因突变株。分别在5mmol/L H_2O_2和pH 3.5两种胁迫下测定野生型菌株、rpoS基因突变株和互补菌株的存活率,并以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为荧光探针,测定两种胁迫下细菌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显示,在5mmol/L H_2O_2和pH3.5胁迫下,假结核耶尔森氏菌rpoS基因突变株存活率明显降低,这种降低能够在互补菌株中得到恢复;突变株中胞内活性氧自由基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菌株和互补菌株。说明:rpoS基因具有帮助假结核耶尔森氏菌抗氧化胁迫和酸胁迫的功能,且这一功能的发挥是通过调节胞内活性氧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科技信息     
科学家发明食物病菌检测新方法据《每日科学》网报道,瑞典和芬兰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新型食品检测方式,可快速、精确地对食物携带的病菌进行探查,这将为食品安全的监督提供有效帮助。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期刊上。研究人员利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聚合酶链反应)法对食物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探查,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探测结果进行检验,如利用此法对人工培植的含有相关病菌的牛奶、碎肉、冷熏肉、鱼和胡萝卜等样本进行检测,检验结果表明TaqMan探针法能够灵敏、稳定、准确、高效地对食物中含有的病菌进行定量检测,这将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4.
噬菌蛭弧菌是美国科学家Stolp和Starr1963年发现的一种小型寄生性革兰氏阴性细菌。噬菌蛭弧菌的细胞呈弧状,具有单极生鞭毛,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具有独特的双相生活周期,一相是在宿主细胞外的自由游动阶段,另一相是在宿主细胞内的生长繁殖阶段。噬菌蛭弧菌这种奇特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1967年李明典首次在国内介绍了噬菌蛭弧菌,1981年司稚东进行了国内噬菌蛭弧菌华东地区的分布和分离研究,随后又进行了噬菌蛭弧菌在卫生、水质方面的研究。但1997年后,国内这方面研究日趋减少,因此,本文将国外近年有关噬菌蛭弧菌的研究进行…  相似文献   

15.
3株HPI+大肠杆菌fyuA与int基因的检测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耶尔森氏菌强毒力岛(HPI)的基因中,fyuA编码鼠疫菌素受体与细菌的摄铁能力调节有关,int编码的整合酶与HPI在大肠杆菌基因组αsn-tRNA位点的整合相关.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HPI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分别用于fyuA和int的PCR扩增.将从3株仔猪腹泻源HPI+大肠杆菌(S70903株、S70925株、S70931株)中扩增的片段克隆至pGEM-Teasy载体,分别获得含有fyuA和int的重组质粒.琼脂糖凝胶电泳、序列测定及分析表明:所克隆的fyuA基因大小均为948 bp,与已发表序列的同源性为98.6%~100%.所克隆的int基因片段大小均为1 391 bp,与已发表序列的同源件为96.0%~99.6%.研究结果提示,这3株细菌的fyuA基因并没有因为HPI的转移而缺失或被修饰,并且均整合在大肠杆菌基因组口αsn-tRNA位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扬州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原学特征和分布规律,2018-2019年采集腹泻患者粪便、家畜家禽粪便、苍蝇标本及生猪屠宰场组织标本等,共计1786份,并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表明:监测的1786份标本中共检出7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  相似文献   

17.
空肠弯曲杆菌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畜共患病病原,生存条件严苛。研究发现,该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一种能够抵抗外界环境不良影响生物膜,这也是该菌能够在恶劣环境中存活并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文章选取临床分离空肠弯曲杆菌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生物膜体外模型,通过PCR、扫描电镜等一系列方法对空肠弯曲杆菌生物膜进行鉴定。正交试验法对培养基、温度以及空气条件三种因素对空肠弯曲杆菌生物膜形成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外生物膜形成最佳条件为MHB培养基、37℃和常规空气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庆大霉素生产菌--绛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purpurea, M.p), 小诺霉素、庆大霉素生产菌--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 M.e)和西索霉素生产菌--伊尼奥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inyoensis, M.i)为研究材料, 对其遗传性状特别是质粒DNA进行了分离、鉴别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质粒DNA与该菌产生孢子、色素有关, 而与产生抗生素无关. 说明这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产生抗生素的基因在染色体DNA上, 从而为研究、改造这三株生产用小单孢菌染色体DNA遗传性状和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由动物医学院吴润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肠弯曲菌毒力特征及其畜禽腹泻致病机制的研究”,该研究发现了空肠弯曲菌在生物学特性上的一些歧异,尤其是一些菌株对萘啶酮酸和噻孢霉素的抗性差异,在国内首次确定了空肠弯曲菌可引起畜禽腹泻和死亡,其产肠毒素性和粘附性与畜禽腹泻发生和该菌毒力相关,肠毒素主要为68 kD的蛋白质,不耐热,pH依赖和对胰酶有抗性,抗LT血清能完全抑制其活性.粘附菌能侵入到Hela细胞内,引起细胞病变,对细胞的粘附性可经加热而破坏,为抗血清所抑制.有些侵袭性细菌还具有血凝性.该菌的质粒检出率为10.96%,大小为1.9~108 Kb的8种CCC型质粒,构成7种质粒谱型,质粒种类及其酶谱与菌株来源、生物型、致病性、产肠毒素性和耐药性有关.该研究建立了菌肠毒素检测法、10%CO2微需氧培养法和分离菌株的保存法.  相似文献   

20.
抗铅联合苯酚降解多功能菌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质粒消除技术对Pb抗性菌和高效酚降解菌的抗铅降酚基因进行定位,提取高效酚降解菌降解质粒,将其转化到Pb抗性菌中进行遗传重组,研究多功能菌在重金属铅与酚类物质同时存在的体系中污染物质去除转化能力,同时研究抗重金属铅联合酚降解转化菌株中转化质粒的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抗铅菌株的抗铅功能与质粒存在无关,而高效降酚菌降酚基因位于质粒上;获得了降酚抗铅转化子,经驯化筛选出的转化子在铅浓度100mg.L-1时可将500 mg.L-1苯酚降解率达到95%以上,说明构建的抗铅降酚工程菌铅具抗性具降解苯酚功能。经分子验证,高效降酚菌的质粒DNA已经进入抗铅菌体内,并得到一定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