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岛棉两类果枝型品种铃部性状的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种果枝型海岛棉品种间铃部性状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长果枝品种单铃皮棉重及单铃籽数显著和极显著地高于零式果枝品种,纤维品质性状在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2)零式果枝品种单铃皮棉重和长果枝品种单铃籽棉重以及两类品种的迈克隆值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均较高,而零式果枝品种单铃籽数,伸长度和长果枝品种长度整齐度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均较低;(3)单铃产量性状间以及纤维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在品种类型间趋势基本一致,而两类性状间的相关在品种类型间却有一定的差异;(4)零式果枝品种的衣分,单铃皮棉重和单铃籽数以及长果枝品种的单铃籽棉重、单铃皮棉重、长度、整齐度和迈克隆值的遗传相关贡献率均较大,而两类品种的伸长度以及长果枝品种衣分的遗传相关贡献率均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机采棉株型塑造、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分析适宜冀南棉区机采棉种植的氮肥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0、60、120、180、240、300、360和420 kg/hm2共8个氮肥施用梯度,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冀南棉区机采棉株高、果枝数、果枝始节高度和节位、果枝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吐絮率、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叶倾角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用量的增加,棉花株高、果枝数、果枝长度和果枝夹角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果枝始节高度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棉花吐絮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N3~N8没有显著差异。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可以增加棉花叶面积指数,降低叶倾角,使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单铃重呈增加趋势,棉花籽棉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N6~N8差异不显著。【结论】氮肥用量会显著影响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影响棉花株型塑造、群体冠层结构和产量,冀南棉区机采棉的氮肥推荐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杂交棉标杂A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群体下各性状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单位面积内群体数量的加大,植株高度降低,茎粗下降,第一果枝高度增加,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单株结铃数、果节数及结铃率明显降低;中下部成铃比例增加,上部成铃有减少趋势,果枝上第一果节成铃比例升高,衣指、单铃皮棉重略有下降,籽指、单铃籽棉重呈现减轻趋势.群体变化与多数性状存在着真实的相关性.以变化规律为依据,适时调整栽培管理措施,达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机采棉冠层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和果枝长度等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个种植密度D18(18万株/hm~2)和D24(24万株/hm~2),副区设4个施氮量N0(0kg/hm~2)、N170(170kg/hm~2)、N320(320kg/hm~2)和N470(470kg/hm~2)。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随种植密度增大,单株结铃数、单铃重与衣分减小,冠层上、中和下部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上、中和下部果枝长度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冠层开度降低,冠层上、中和下部单铃重逐渐降低。同一种植密度下,当种植密度为D18时,随施氮量的增加,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DIFN、冠层上、中和下部叶面积指数及果枝长度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N470N320N170N0,种植密度D24条件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现为N320N470N170N0。D24N320处理虽然较最高籽棉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其增产率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在减少氮肥投入量的同时也减轻了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因此,当种植密度为24万株/hm~2、施氮量为320kg/hm~2是本试验条件下最理想的种植密度与施氮量。  相似文献   

5.
在棉花留叶枝栽培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模式为主区、以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副区,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单行种植、双行种植)和喷施新型增铃剂(其中,喷施缩节胺为药剂对照处理,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增铃剂处理的主茎功能叶片光合能力(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茎粗、各部位果枝节数和铃数、产量构成因素(总铃数、单铃重、百粒重、子指)、产量和纤维品质(衣分、绒长)均跃CK,株高、果枝数、主茎节间长度和果枝长度均约CK,其中,双行种植模式在增加果枝数、单铃重、总铃数以及下部果枝长度和中、上部果枝载铃量方面优于单行种植模式,且较单行种植增产效果显著。新型增铃剂抑制棉花营养生长、塑造有利株型、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的作用与缩节胺相同,但增强叶片光合性能、减轻蕾铃脱落、改善棉纤维品质以及提高产量的效果优于缩节胺,可作为缩节胺的替代产品使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拌种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可有效防止棉株徒长,而且随浓度的增加株高降低越明显,40mg/kg时使棉株高度降低23%,但果枝数、果节数、成铃数、单铃重与浓度增加不成正比,按试验设计来看25mg/kg时果枝数、果节数、成铃数最多,单铃重也最重,所以增产效果最明显的浓度是25mg/kg;棉株外观上显得矮化、粗壮、叶色深绿。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各处理棉花的株高和叶枝数呈递减的变化规律,第一果枝节位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同一移栽密度下,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上升的变化规律。在洞庭湖棉区,1 212~1 516株/667m2为最佳的种植密度,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籽棉和皮棉产量,从而最终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甲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各处理棉花的株高和叶枝数呈递减的变化规律,第一果枝节何呈增加的变化趋势;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同一移栽密度下,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棉花的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和皮棉产量呈匕升的变化规律。在洞庭湖棉区,1212~1516株/667m^2为壤佳的种植密度,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籽棉和皮棉产量,从而最终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陆地棉纤维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对中571和中棉所49杂交F_5群体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通径分析中,对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株高果枝数果枝节位,对纤维断裂比强度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株高果枝节位,对马克隆值的直接贡献大小为衣分单铃质量果枝数果枝节位株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0.197 5的变异,株高、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纤维断裂比强度0.221 4的变异,果枝节位、果枝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决定了马克隆值0.471 8的变异。主成分3对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纤维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8.590 3%、70.343 7%和70.421 7%。对于材料自身的特性而言,通过杂交来互补各品种特性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棉花品种选育中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海南不同种植方式对陆地棉多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种植方式在海南对陆地棉部分植株性状的影响。以2个不同基因型陆地棉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垄作覆膜和平作覆膜两种种植方式对陆地棉主根长度、侧根数目、株高、单株铃数、成铃率、单铃重、果枝始节位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垄作覆膜方式下陆地棉品系主根长度、侧根数目、株高、单株铃数和产量极显著高于平作覆膜,果枝始节位和单铃重差异不显著;在整个花铃期阶段,垄作覆膜下的结铃数目均明显大于平作覆膜,而其成铃率在降温前低于平作覆膜,升温后渐渐接近或高于平作覆膜水平。大力推广垄作覆膜种植方式是提高海南陆地棉育种工作成效的一项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1.
棉花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棉花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为材料,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株高、果枝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0.327、0.275、0.265,均达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增加铃数、果枝数,提高铃重、株高是获得较高产量的基础。通径分析表明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有最高的直接效应(通径系数为0.8960),其次为铃重(通径系数为0.3729)。因而,棉花高产育种中应注重植株中等偏高、果枝始节低、果枝数多、铃多铃大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专用型调节剂“棉太金”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进行了棉花不同时期喷施专业型调节剂"棉太金"试验。结果表明:"棉太金"能有效降低棉花株高,控制棉花果枝始节高度及果枝长度,塑造合理株型;能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多结铃,增加单铃重,增加籽棉产量;虽然衣分率有所下降,但皮棉产量仍然最高。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17,(8):3-4
棉薯套作条件下,棉花生长滞后,前期长势弱,后期生长加快,茎秆变细,贪青晚熟,棉薯套作与棉花单作条件下相比,果枝数、茎粗、空果节均为极显著降低,第一果枝高度、衣分极显著增加;株高、果枝节位、脱落率、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指、籽、皮棉产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经济效益比棉花单作显著增加,为解决当前植棉效益低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皮棉产量与植株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棉花皮棉产是与其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衣分等12个性状与皮棉产量呈正相关,其中子棉产量和经济系数与之极显著相关,衣分与之显著相关;伏前桃等5个性状与之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皮棉产量可直接选择的性状有衣分、株高、伏前桃、果枝数、侧根重、总秆重、总根重、秋桃、伏桃和果枝重;不能直接选择的性状有棉产量、经济系数、主茎重、主根长度、单铃重、主根重和10月10日前收获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率。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缩节胺对不同施氮量棉田的调控作用,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20(N320)和480 kg·hm-2(N480)2个纯氮水平和67.0(H1)、150.0(H2)、260.5(H3)、371.0 g·hm-2 (H4)4个缩节胺剂量水平,研究不同处理下机采棉的株高日增量、株型、叶面积、比叶重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冠层株型指标无显著差异,叶面积指数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多而增大;上部主茎节间长度、中上部果枝长度随缩节胺剂量增多而降低。N320水平下棉花叶片SPAD值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较高;且在H3处理下,主茎叶片比叶重、单株结铃数及单铃重最大,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对籽棉产量存在互作效应。综上,施氮量增多使棉花徒长,中期通风透光差;缩节胺剂量增多对棉花株型有明显抑制效果,但会降低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因此,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分别为320.0 kg·hm-2和260.5 g·hm-2时有利于塑造良好株型,既可以保持棉花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又可使田间中期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增加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增加光能利用是增加棉田产量可供探索的一条途径。1984~85年在院农场棉田研究光强对泗棉二号(陆地棉)主要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影响。棉田盛花期光强大于初花期和吐絮期。棉田最大叶面积系数的大小和分布,影响光能立体利用,棉株基部层(21~40厘米)光强大于光补偿点,才有利于结铃。不同密度棉田光强间差异对棉株营养器官影响小,对生殖器官影响大。光强与株高为负相关,与单株子棉重为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主要是通过增加株铃数、单铃重、果枝数的间接效应取得。最优回归方程y(单株子棉重)=-101.61+1.32x_1(光强)+0.24x_2(果枝数)+5.10x_4(株铃数)+18.82x_6(单铃重),计算理论值与观察值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棉田喷施禾田福可、吐优塔,调查2种化学免打顶剂对棉花植株性状、果枝长度、棉花产量的影响,探索不同免打顶剂的使用时间、使用剂量。结果表明:使用免打顶剂并结合化调,可将棉花株高控制在75~80厘米,单株果枝台数控制在11台之内,上部空果枝高度控制在10~15厘米,基本接近人工打顶的铃数和单铃重,产量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含氨基酸水溶性肥料(Ⅱ型)是一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组成的新型肥料,在连续种植棉花的地块使用.施用含氨基酸水溶性肥料与施用常规肥料及清水相比对棉花的有效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单铃重都有增加作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陆地棉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各性状对选择皮棉产量的效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果始高与果枝数呈显著相关,果始节与果始高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单铃重与籽指、单铃重和衣分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籽指与皮棉产量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衣分可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其他性状不能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9个植株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选择效果为衣分>生育期>果枝数>果始节>单株铃数>果始高>籽指>单铃重>株高。  相似文献   

20.
以鄂杂棉2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果节、单铃重、单株成铃数、成铃率下降,现蕾果节位升高,群体总铃数增加,伏桃比例上升。在施氮量225千克/公顷条件下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