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草莓白粉病病原菌、危害症状、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及规律,并提出了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与危害 草莓白粉病病原菌为羽衣草单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对十堰市近郊大棚草莓调查发现,它主要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下年主要初侵染源.病原借气流传播.它是一种周年性病害,从苗期到果实成熟采收期,草莓的叶、花、果都能被反复侵染发病.它是一种低温性病害,最适温度18℃,温度高于30℃时病害的发展受到抑制.它是一种高湿度病害,发病湿度要求为50%以上,湿度大于80%时,该病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正>白粉病是大棚草莓的主要病害,在草莓的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25%,严重的在30%~50%。白粉病的发病最适温度为15~25℃,大棚内的温度正好适应白粉病的发生,因此,草莓白粉病以大棚盖膜后危害为主,特别是在草莓现蕾开花进入产果期以后危害最重,严重影响了草莓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草莓白粉病(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专性寄生菌,在大气温度15~22℃或湿度40%~80%条件下,有利于侵染发病和产生分生孢子,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防治草莓白粉病的专用药剂.由于草莓在上海嘉定已有十几年的种植历史,农户一般采用大棚设施连作栽培,草莓白粉病的发生比露地栽培重;再加上连年使用同一药剂粉锈宁进行防治,该病对粉锈宁已产生明显抗性.基于上述原因,作者就几种较新的三唑类杀菌剂进行了防治大棚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旨在寻求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5.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ca Macularis)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山东省草莓产区发生普遍,危害日益加重,尤其大棚草莓受害较重。据龙口、福山等地调查,田间病叶率50%~70%,后期病果率达20%以上,有的几乎无效益。目前已成为草莓生产的一大障碍。 一、症状与特点 该病主要侵染为害草莓的枝、叶、花、果。发病后在上述部位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这是该  相似文献   

6.
南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粉霉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发生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病害。由于白粉病靠风雨传播,不存在无病区,几乎危害所有制种瓜类,以南瓜、西葫芦、冬瓜等大叶型瓜类为主,黄瓜、甜瓜次之,侵染严重时可侵染地边杂草、葵花等植物。所以,防治南瓜白粉病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现将制种南瓜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4个草莓品种抗白粉病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粉病是草莓最常见的一种病害 ,常侵害草莓的叶片、果实 ,严重时也侵染叶柄、果柄、花萼和花瓣 ,造成减产和大面积死苗 ,在一些草莓主产区 ,白粉病已成为草莓发展的限制因素。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品种的抗病性有直接的关系。本调查以生产中推广的丰香、弗吉尼亚和四季草莓赛娃、美德莱特 4个草莓品种为重点 ,对白粉病的发病情况、发病时期、感病程度等进行了观察与记载 ,为生产上选用抗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草莓品种抗白粉病调查在泰山植物组培中心试验地进行。试验用丰香、弗吉尼亚和四季草莓赛娃、美德莱特 4个草莓品种于 2 …  相似文献   

8.
<正>1997年我县首次试种保护地草莓成功后,至2008年发展到66.67hm2。随着草莓产业规模化发展和保护地大棚的周年使用,草莓的病害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目前保护地草莓病害有草莓白粉病、炭疽病、黑斑病、黄萎病等。而草莓白粉病在我县发生最重,危害最大,成为主要病害,一般产量损失10%~25%,严重的达30%~50%。现将白粉病在我县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9.
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特别是设施栽培时更易发病。该病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1症状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  相似文献   

10.
草莓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近年来,草莓白粉病的发生逐渐加重,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1发病症状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草莓叶、花、果梗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菌逐渐蔓延扩展,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和花蕾受侵害后,花萼萎蔫,授粉不良,幼果被菌丝包裹,不能正常膨…  相似文献   

11.
谷军 《中国果树》2003,(2):54-54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主要病害之一 ,能为害草莓叶片、花和花蕾及果实等多种器官。辽宁省东港市是草莓白粉病重发区 ,1997年全市有 30多座温室草莓因白粉病危害而绝收。多年来草莓白粉病在我市以温室发生最重 ,但 2 0 0 2年由于夏秋季节缺雨干旱 ,大多数草莓育苗田发生白粉病 ,这对冬季温室草莓生产形成了很大的发病隐患。草莓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 ,杜克拉、吐德拉、卡尔特一号、宝交早生、哈尼等品种抗性较好 ,丰香、幸香抗性较差 ,章姬、鬼怒甘、枥乙女等品种属中抗品种。温室生产时尽量选用抗病品种 ,如果栽培不抗病品种就要格外…  相似文献   

12.
草莓维生素C含量极高,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被誉为“水果皇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采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并且草莓当年栽植、当年见利,因此,发展草莓设施栽培成为很多地方休闲观光产业的首选,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白粉病是一种草莓设施栽培中极易发生的病害,危害叶片、花蕾、果实等部位,整个生长期都可以发病,在保护地高温、高湿条件下蔓延更快,危害极大,严重的可导致整株死亡。从烟台市福山区紫埠村的大棚草莓栽培情况看,该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40%以上,病果率45%以上,草莓发生白粉病会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入。现将其病原菌特点、发病表现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粉病是草莓的一种主要病害,既可危害植株,也可危害果实,严重影响草莓的品质和产量。文章简要介绍草莓白粉病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并总结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冯大军 《落叶果树》2009,41(5):27-27
草莓灰霉病又叫腐烂病,是草莓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温室及露地栽培均易发生,直接危害花器和果实,对草莓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需要进行有效的防治。危害症状:草莓灰霉病多在谢花后开始发生,病菌先侵染幼果,使接触湿土的果面首先发病,然后沿果梗蔓延至花序,使整个花序干腐枯死;果实受害时,果面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块,后变暗褐色,组织软腐,香味消失。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密生鼠灰色霉层。  相似文献   

15.
朱秋云  张健  胡颖 《北方园艺》2008,(4):242-242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wallr))是草莓生产上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尤其在保护地中,温度高,空气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草莓白粉病更易发生.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草莓白粉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东亚等草莓产区.白粉病是冷凉地区草莓的主要病害,也是棚室栽培中的主要病害,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的草莓产区发病严重,已成为提高草莓品质、产量和效益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6.
正灰霉病。发病快,危害重,常导致烂果而减产。由葡萄孢属的灰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越夏,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田间操作传播蔓延,多在草莓开花坐果期至采收期发病。湿度大、草莓植株生长旺盛、叶片稠密时容易发病。设施栽培比露地栽培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7.
受气候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2009年西安葡萄产区霜霉病的发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发病早,从往年的6月份提前到4月下旬暴发;二是侵染快,危害重,发生后迅速蔓延,不但在叶片和嫩梢上发生,而且侵染到花序和果穗,导致大量花序和幼果期果穗发病,有些直接造成穗轴和果梗干枯,不仅直接影响葡萄品质和产量,而且使得病菌基数大增;三是不易识别,许多生产者把霜霉病的早期症状当成灰霉病或穗轴褐枯病,还有些当成病毒病或白粉病,结果延误了防治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正草莓白粉病是草莓常见的重要病害,一般露地发生较少,大棚栽培发病较重(图1)。严重地块或棚室病株率在80%以上,病果率可达30%,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与品质。整个生长季节可不断发生,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导致死苗,如不及早防治会造成草莓减产损失,或秧苗质量降低,移栽后不易成活。主要危害叶片和嫩尖,叶柄、花蕾、果实、果柄等也可受害。  相似文献   

19.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从1997年以来,草莓白粉病的危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主要病害之一,为真菌性病害,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最严重。 1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果实,而在果梗、叶柄和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而长出薄薄的白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原菌逐渐蔓延扩展,严重时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