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82年5月和8月份以幼年茶树和成年茶树为供试,进行了草甘膦除草试验和对茶树不同程度影响的观察。试验采用江苏镇江江南化工厂生产的草甘膦水剂(有效成份10%),在设有保护茶树的茶行间进行七种浓度的试验处理,25、50、100、200、400、800和1200倍液处理后,调查方框内(30×30Cm)茶梢和杂草的受害比例,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2.
草甘膦飘移到敏感作物大豆田,会造成对大豆的伤害和产量降低。为解决这一生产实际问题,对飘移控制剂控制草甘膦飘移及除草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飘移控制剂不改变草甘膦的除草效果,可显著减小草甘膦的顺风飘移距离,降低草甘膦飘移对大豆株高、地上部及根系干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毒害。在风速为4m/s时,顺风12m及以上距离,飘移控制剂可控制草甘膦不造成对大豆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正>生姜田芽前除草每亩用33%二甲戊灵乳油150~180毫升,加水60升,于生姜播后苗前喷雾,沙土地用药需减量。或每亩用25%异丙甲草胺乳油48~60毫升,加水50升,于生姜播后苗前喷雾。或每亩用40%新姜蒜草克(乙草胺、二甲戊灵、乙氧氟草醚三元复配制剂)乳油120~150毫升,于生姜播后苗前喷雾。或每亩用24%乙氧氟草醚乳油48~60毫升,加水50升,于生姜播后苗前喷雾,喷后保持土表湿润,亦可在生姜生长期以乙氧氟草醚定向喷雾。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除草剂不宜在生姜上使用,如丁草胺、乙草胺对土壤喷雾后,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药害,特别是播种时姜种已经长芽,播后遇上阴雨天气,发生药害更为明显。表现为植株茎秆矮,叶片短,叶色浓绿分枝迟。生姜茎叶除草:对于前期未采取芽前化学除草或除草效果不好的姜田,应在田间杂草处于幼苗时及时施药防治。1年生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一种广谱的、用量最大的除草剂,草甘膦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除草剂。在农业除草实践中,大量地使用草甘膦可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农本,提高功效,促进全球免耕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然而,随着草甘膦大量、长期的  相似文献   

5.
正草甘膦占据除草剂半壁江山,约占全球除草剂市场48%,主要施用于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玉米和棉花。中国是草甘膦生产大国,目前是农药出口量和出口金额最大的一个品种。供给拉动市场空间替代草甘膦除草剂目前尚需时日,这主要得益于其优异的除草性能。草甘膦在全球广泛使用二十年之后才出现了第一个有记录的耐药性案例。其次,孟山都等种子公司建立了抗草甘膦种子——草甘膦产业链竞争体系,草甘膦  相似文献   

6.
草甘膦铵盐可溶性粒剂防除柑桔园杂草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方果园杂草进行了75.7%草甘膦铵盐SG一年大田药效实验。75.7%草甘膦铵盐SG(Glyphosate)是由浙江龙游绿得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试验于2005年7月在华南农业大学柑橘园进行,采用每公顷有效用量分别为1135.5、1704.0、2271.0、3406.5 g(ai)的四个处理,对照药剂75.7%飞达草甘膦SG(市售)处理为1704.0 g(ai)/hm2,另设空白对照,共六个处理,每个处理四个重复。小区面积30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各个处理杂草防效均达到97%以上,并且在试验所选用的4个剂量中,以处理药剂为3406.5 g(ai)/hm2时除草效果最好;药后15d即达到杀草高峰;灭草谱广,75.7%草甘膦铵盐SG能够迅速有效地灭除禾本科、菊科、苋科中绝大部分杂草,仅发现对鸭跖草和火炭母效果不理想;试验期间柑桔生长正常。  相似文献   

7.
41%草甘膦异丙胺盐的药效,很大程度上是靠助剂来支撑的,因为全世界的草甘膦原药质量相差不大。因此,不断地改进配方,使产品的实际除草效果大为提高,是国内草甘膦异丙胺盐企业与农达PK必做的首要功课……  相似文献   

8.
卜贵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8):139-143
为了给地果在绿化上的开发利用以及农田除草提供理论依据,以扫描电镜为主要工具对经过草甘膦处理的地果进行微观结构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喷施草甘膦对地果叶片表皮细胞造成了阶段性的伤害,经过一定的时间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绿枯萎,在草甘膦的作用下叶片表皮细胞受损,气孔出现闭合现象,从而对地果的光合及蒸腾等生理作用产生影响。草甘膦对于嫩叶表皮的作用效果比老叶更显著一些。草甘膦对地果具有一定的杀灭效果,对地果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昌县从1980年起开始在茶园中用草甘膦除草,通过七年来的从点到面试用、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1986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推广草甘膦农药1500多公斤,除草面积达1.2万亩茶园,是近几年内最多的一年,茶区农民反映普遍良好。草甘膦是茶园杂草化学防治中一种良好的除草剂,它具有非选择广谱性和内吸传导作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近日,一篇名为《中国抗草甘膦转基因技术有望产业化》的文章被广为关注,其提到国内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研发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并希望能够在未来三五年内获得品种审定并实现商品化生产,以打破跨国公司在抗除草剂转基因产业上的垄断。在转基因技术出现后,特别是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使得草甘膦的使用量急速增加。据了解,抗草甘膦转基因植物通俗来说,就是通过转基因给作物植入了草甘膦抗体,使得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能够耐受更高浓度草甘膦的施用,在草甘膦彻底杀灭杂草的同时,作物生长完全不受影响。这一技术的推广,使得农场除草效率大大增加,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因此较受农场主欢迎。如此省时省力又高效,让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成为美国主要的转基因作物。  相似文献   

11.
生姜-油菜生产模式在云南罗平县的示范效果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的生姜-油菜生产模式示范的探索,进行效益分析,在不影响生姜产量产值的基础上,采取移栽和直播技术,筛选出适合生姜地种植油菜的最佳方法,并总结出姜地直播油菜主要技术,即播种期在当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为最佳,品种选择早熟品种,配方施肥,芽前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达到姜油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泾县茶园主要是应用10%草甘膦水剂进行除草,在我县已施用10余a,为了比较不同剂型的防除茶园杂草效果,1998年我们对国产不同类型除草剂,进行不同剂量的防除杂草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药剂a.30%飞达可溶性粉剂(南通飞天化学实...  相似文献   

13.
化学除草在苗圃育苗、造林和幼林抚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苗圃生产水平,推进苗圃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草甘膦作为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除草剂,应用于苗圃可达到理想的防除杂草效果。基于此,对草甘膦应用于苗圃的方法与作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豆苗后化学除草剂的需求日增,但目前尚无理想的除草剂。草甘膦兼具不污染环境、价廉高效和广谱的优点,在我国的生产量已居首位。可惜草甘膦在田间除草的同时也杀伤大豆。至今未见报道有田间实用水平的抗草甘膦大豆。美国Hartwig [1987 Weed Science35(Suppl.1):4]田间...  相似文献   

15.
<正>农民朋友在使用草甘膦除草剂时常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在:一是草甘膦除草剂虽然除草效果好但是有时在使用时其药效差异很大;二是如何才能充分发  相似文献   

16.
<正>问:生姜、芋头田,有什么好的除草剂?答:生姜田芽前除草:每亩用33%二甲戊灵乳油150~180毫升,加水60升,于生姜播后苗前喷雾,沙土地用药需减量。或每亩用25%异丙甲草胺乳油48~60毫升,加水50升,于生姜播后苗前喷雾。或每亩用40%新姜蒜草克(乙草胺、二甲戊灵、乙氧氟草醚三元复配制剂)乳油120~150毫升,于生姜播后苗前喷雾。或每亩用24%乙氧氟草醚乳油48~60毫升,加  相似文献   

17.
"塔农"(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化学名称为N-膦酸甲基甘氨酸,是一种高效、低毒、对土壤无残留的广谱性内吸灭生性除草剂,适用于果园、路旁、护林带及森林园地除草,能防除1年生及多年生恶性杂草.2007年笔者承担了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塔农"除草剂实验,对该药剂防除非耕地葡萄园杂草的效果、适用剂量进行了田间药剂对比试验,为产品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接上期)(1)农地除草①播栽之前除草。草甘膦遇土钝化,不会影响直播作物种子发芽和移栽作物苗子长根,因此可用于几乎所有作物播栽之前除草。但要注意施用药剂与播栽作物的之间要间隔一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知道,草甘膦并不是一款完美的除草剂,有一天,它可能会被比它更先进更优秀的除草剂替代。又或者,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农业发展可能与今天的景象完全不同。那时候的草甘膦也好,其他除草剂、杀虫剂也好,都有可能被淘汰。但就现阶段而言,要想找个草甘膦替代品并不容易。在草甘膦发明之前,人类使用的是更加有毒的橙剂和莠去津等除草剂。而在这些剧毒除草剂之前,人们采用的是手工除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5-ALA,这一业界几乎从未流传过的新型氨基酸,被江苏好收成韦恩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成为新型肥料"生命1号R"的核心成分,在经过前期的试验示范后,生命1号R深得江苏、云南等各地经销商和种植大户的认可与好评,并在4月8日于安徽安庆拉开的好收成2015年新产品上市推广大幕中,伴随着十几种草甘膦、草铵膦等系列除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