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实验林场的杉木人工林及其采伐迹地撂荒而形成的林下植被群落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林与撂荒地相比,物种组成上有明显差异,但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撂荒地相比,差异不明显。杉木人工林和撂荒地的灌木、草本、藤本3层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38、41和79、40、38;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5、0.931、0.828和0.944、0.948、0.830;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228、0.247、0.218和0.216、0.254、0.222。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风倒木和干死木导致人工林乔木层郁闭度减小,增加了林下的光照,从而改变了林下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2.
发育林下植被是恢复杉木人工林地力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70,自引:5,他引:70  
杨承栋  陈仲庐 《林业科学》1995,31(3):275-283
论述我国中亚热带杉木盛产区,通过间伐发育林下植被,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森林土壤生物活性,从而为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发育林下植物群落,维护和提高森林土壤肥力,改良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地定点调查,对不同经营模式的杉木人工林林分样地植被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调查,分析不同经营类型林分内的物种组成及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林分样地中植被共有36科、47属、49种,优势种主要在草本、蕨类中产生.其中适度间伐+林下补植的近自然经营(模式2)林分样地植被组成最多,无干扰自然经营(模式1)的林分样地植被组...  相似文献   

4.
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套种楠木(IP)和林下植被去除(UR)等3种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杉木人工林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总蓄积量表现为IPUPUR,平均胸径表现为UPIPUR;3种模式的林分杉木直径分布均呈明显正态分布,UP、UR、IP模式的杉木径阶分别主要分布于29~31 cm、23~27 cm、27~-33 cm范围内;UP和IP模式的直径离散度相对较小,而UR管理模式的直径离散度相对较大,且接近于1,UR管理模式的林分内杉木分化较为明显。综合3种杉木人工林培育模式来看,IP模式较适合于杉木大径材人工林培育,UP其次,UR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人工林林下植被是否具有足够的物种多样性是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 也颇具争议的问题。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会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下降, 但是林下植被多样性并不低于所有自然生态系统, 在植被稀少、种源匮乏地区, 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甚至高于自然生态系统。文中综述了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的进展情况, 并根据我国实际提出开展草原人工林地林下植被研究的必要性,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湖南株洲市攸县地区,选择4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林下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差异不大,在2 700m2样地内有植物22~33种,但其优势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差异较大,各年龄阶段的杉木人工林林下优势物种分别为,葛藤(Pueraria thunbergiana)和铁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断肠草(Gelsemium elegans)和蕨(Pteridium aquilinum);圆锥山蚂蝗(Desmodium elegans)和蕨;六月雪(Serissa serissoides)和蕨。不同林龄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差异不大,以广黄分场杉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其灌、草层物种种数均值分别为18.3和11.3,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值分别为2.136 3和1.961 0。可见,人工林林分郁闭度和冠层结构左右着林下植物的组成及分布。  相似文献   

7.
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演替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 198 6年起,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上村林场,用间伐方式对 8~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林分密度的调整,每公顷分别为 30 0 0、2 5 0 0、2 0 0 0及 15 0 0株;郁闭度分别为 0.9、0.7及 0.6。设置固定样地 6个,每年以固定样方调查植物,观测林下植被发育情况,共进行 13a。结果表明,凡经间伐并郁闭度在 0.7以下的林分林下植被均迅速发育且良好,间伐 8~10 a后林下植被覆盖度可达 80 %~90 %,形成三层垂直结构,干生物量可达 4~5 t·hm-2;未经间伐或郁闭度恢复较快的样地,林下植被的良好发育推迟到 2 0年生以后。通过间伐适当调整密度是促进林下植被发育的有效方法,造林密度为 2 5 0 0~30 0 0株·hm-2的一般林分,10年生以后林分密度应保持为 15 0 0~2 0 0 0株·hm-2,郁闭度保持为 0.6、0.7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以蕨类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去除与保留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探讨林下植被管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对8块样地进行林下植被保留(UP)和林下植被去除(UR)2种处理,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和5种水解酶活性,计算土壤养分-酶化学计量比,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 结果 林下植被去除显著降低土壤腐殖质层、0~5 cm、5~10 cm土层的含水量(SWC)、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养分含量,也抑制了0~5、5~10 cm土层的半纤维素酶(CB)和亮氨酸基肽酶(LAP)活性,林下植被去除与保留均对酸性磷酸酶(AP)活性影响不显著。5种土壤水解酶活性以及化学计量比与SWC、SOC、TN、TP、有效氮和养分化学计量比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且土壤的C、N、P水解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ln(BG+CB)/ln(NAG+LAP)、ln(BG+CB)/ln(AP)和ln (NAG+LAP)/ln(AP)分别与土壤C/N、C/P和N/P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林下植被去除降低了土壤水分、全量养分、有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CB、LAP),且土壤水分、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些指标可能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对立地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53块样地的调查材料,系统地论述了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与林分及立地的关系,表明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林下植被类型和指示种均可作为杉木人工林立地分类及评价的依据之一。但林下植被的指示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当林下植被发育到定阶段才有较好的指示能力,而且其外延性较差,林下植被指示作用的调查结果不能无限外推。  相似文献   

10.
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下植被发育及生物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西分宜县山下林场 14、16地位指数级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固定样地林下植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植物种组成、重要值、结构、盖度及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而不同。对照与弱度间伐的盖度与生物量均小于中度与强度间伐的 ,前者分别为 35 %~ 6 0 %与 15 0 0~ 3 0 0 0 kg·hm- 2 ,后者分别为 70 %~ 80 %与 5 0 0 0~ 70 0 0 kg·hm- 2。中度和强度间伐都可以促进林下植被良好发育。  相似文献   

11.
不同间伐强度杉木林下植被发育及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西分宜县山下林场14、16地位指数级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固定样地林下植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种组成、重要值、结构、盖度及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而不同。对照与弱度间伐的盖度与生物量均小于中度与强度间伐的,前者分别为35%~60%与1500~3000kg/hm2,后者分别为70%~80%与5000~7000kg/hm2。中度和强度间伐都可以促进林下植被良好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