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白榆地理变异及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白榆分布区内收集的四十个种源和黄淮平原一带收集的八个种源,在我省三个试验点采用统一设计进行全分布区试验和中间试验。经十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各种源生长量、生长节律、主干高度、干形指数、干梢长度等十八项数据,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榆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优良种源材积生长的遗传增益达37.5%,优劣种源相差3.2倍,本省种源仅为最优种源平均生长量的68%。根据各种源生长量,主干高、单叶面积、干枯率等六个性状指标和经纬度、温度、降水量等六个气侯因子,综合评定出以河南为中心的白榆产地为白榆的优良种源区,同时根据种源的生产力和生长稳定性,确定了适宜甘肃的优良种源,并对今后我省白榆无性系的造林等问题提出了推广应用意见。  相似文献   

2.
白榆种源与家系的选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系统地研究白榆群体变异规律以及群体生态适应性所反映出来的生产力差异,我们于1977年开始进行全国白榆种源试验和种源选种研究。本文着重探讨:(1)白榆分布区内生态因子变化规律及其种群的梯度变异,依据种源试验结果进行种源区(集群)划分;(2)进行白榆种源与家系的遗传参数分析,探索遗传力的稳定年限;(3)采用国外提出来的收缩系数(C)计算种源育种值(Z),为科学地种源选种提供依据;(4)在群体变异分析、种源区划分的基础上,分析集群生态适应动态,建立生态适应指数模型,预测经济成熟龄时的生产率,提高早、中期选择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3.
白榆种源的地理变异和基因型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在14个试验点所作46个种源的地理变异和生态稳定性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白榆种源间存在着极大的异质性。生长力随纬度方向呈渐变模式,分布区南部黄淮流域的种源生长快,分布区北部各种源生长慢。试验点生境的优劣,对白榆生长影响很大,并存在有一定的种源×地点的交互作用。因此,根据多点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各种源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参数,为各造林地区选用适宜种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榆是我国分布广、栽培历史悠久的优良乡土树种。但过去对白榆种源未开展系统研究,自1980年开始,由中国林科院林研所主持,组织了全国白榆种源选择科技协作,本试验属全国协作的组成部分,在省内组织了白榆种源选择研究协作组,从该年开始,进行国内全分布区的地理种源试验、产地加家系子代测定试验和省内产地试验。其目的主要是探索白榆全分布区种源及省内不同种源的变异规律,为提高白榆选种和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经1980~1985年多点苗期和造林试验,初步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侧柏地理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具有明显规律性的代表性状,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将侧柏分布区划为7个种源区:即西北种源区;北部区;东北种源区;中部种源区;东部种源区;西部种源区;南部种源区。并对各种源区的概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6.
研究包括两期造林试验。第一期种源试验种子采自中国全分布区的17个省(市)的37个县,在4个不同生态条件下布设造林点;第二期优良种源一家系联合试验种子采自7个优良种源采种县的79株优势木。在3个不同生态条件下布设造林点,3—7次重复,随机区组9—16株小区。研究结果表明:白榆种源的树高、胸径、主干高、冠幅、材积、干形等6个性状和种源×立地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差异极显著。其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变异呈单向渐变模式。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将37个种源划分为4组,为陕西筛选出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良种源。优良种源同省内华县种源比较,树高遗传增益为13%。  相似文献   

7.
全国的白榆区划为北、中、南三大种源区。通过对不同种源区的白榆进行生理测定的结果表明,白榆的含水量、水势、相对含水量、蒸腾速率等指标南方区均大于北方区,而水分亏缺和持水力则北方区大于南方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全国36个白榆种源276个白榆家系的种源选择和种源——家系配合选择试验,证明种源间生长量存在差异,种源选择是提高白榆造林质量的重要途径;山东种源尤其充州种源表现较好,鲁西南地区为山东省白榆优良种源区。  相似文献   

9.
收集邓恩桉全天然分布区种源及其家系进行引种试验,以酷热严寒等极端天气的抗逆性表现,评估其对气候的适应性;采取多点试验联合分析法,回归分析各处理所有地区的生长信息,评估其对不同立地环境的适应性,建立起各种源、家系的生长模型。各种源性状优良,种源间差异不显著,整个天然分布区均为优良种源区;选出最佳种源地12个;优良家系46个,平均34.16 m3·hm-2·yr-1,径高比≥1:90、个体变异≤15%,木材材质好、造纸得浆率49%;家系间差异极显著,优良家系的遗传增益显著大于最佳种源;选优良单株250株,其中68株3年生时始花。区组间差异极显著,大多数种源、家系与地区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回归系数大,对生长环境敏感,要有好的立地条件才能发挥其速生特性。  相似文献   

10.
经过13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白榆种源子代间多项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增产幅度较大,公顷蓄积可比对照种源提高65%以上;种源子代间随着地理、气候的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变异规律性;提出了白榆种源区划、最佳种源区和最佳种源;用灰色系统提出了白榆种源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中国兴安落叶松分布区外种源试验研究(Ⅰ)——地理变异规律与最佳种源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帽儿山参试点9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子代,综合性状的主分量分析结果,将兴安落叶松全分布的自然区域划分成4个种源区。它们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种源区(编号Ⅰ);黑龙江大兴安岭种源区(编号Ⅱ);小兴安岭西北部种源区(编号Ⅲ)和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编号Ⅳ)。文章还对各种源区的遗传特点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种子调拨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在13个不同种源的80个家系苗期和5年生幼林调查的基础上,观测了不同产地种子性状;苗木高生长、分枝、根系性状、生物量;幼林生长变异以及生长适应性等规律。结果表明,幼林表现贵州雷山、榕江、剑河种源树高大于云南、湖北种源,其中好的大于差的25.9%。秃杉种源群体间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群体变异中的树高生长量随经度增大而加大,性状变异与产地经向相关有强于纬向相关的趋势,地理变异倾向于不连续遗传变异类型,以经向为主的渐变。据此将秃杉分布区种源划分为3个种源区,2个亚区。  相似文献   

13.
白榆(Ulmus pumila L.)分布在我同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内,栽培历史悠久。它适应性强、速生、材质优良,经济价值高,不仅被用作“四旁”绿化,而且也是用材林、防护林和轻盐碱地的主要造林树种。为了探讨白榆地理种源间的生长差异,为我区选择最佳种源和种子调拨区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79年参加了全国白榆种源试验协作。现将雁北区五年的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以桂北8个不同种源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苗开展造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灵川县的2个种源实生苗的萌发数量最多,地径最大,种植2年后不同种源的毛竹实生苗地径差异极显著;灵川B区实生苗种植2年后株高最大,且不同种源间的株高差异极显著。综合以上各指标,灵川种源区毛竹实生苗造林效果最明显。依据株高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明显将8个种源分成4类。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源西南桦在云南景东的生长差异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西南桦分布区内选择的13个种源在南亚热带山地进行筛选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在生长、产量、形态 特征上都有很大差异。以胸径、树高、材积和干形等为指标,用坐标综合评定方法对13个不同种源进行综合评定, 结果表明:潞西、屏边和镇源3个种源生长和形态等各种特征都比其它种源好,位列前3名,是当地适生的好种源; 西马、龙陵和百色种源表现较好,属可利用种源;腾冲和西莲种源表现差,不好利用;平果、凭祥、靖西、景洪和田林5 种源表现一般,最好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梁立东 《林业科技》2020,45(1):19-22
以引进俄罗斯不同种源欧洲垂枝桦为材料,对其播种苗生长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欧洲垂枝桦播种苗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其地径和苗高的生长量大小依次为新西伯利亚种源>巴尔瑙尔种源>阿尔泰种源>对照种源;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表明,不同种源欧洲垂枝桦播种苗生长量排序依次为新西伯利亚种源>巴尔瑙尔种源>阿尔泰种源>对照种源,新西伯利亚种源是不同种源欧洲垂枝桦播种苗中综合生长量最大的一个种源。  相似文献   

17.
枫香种源生物量和NRA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不同纬度枫香种源经过无营养胁迫生长后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差异,按种源与氮2因素裂区设计砂培试验,以N水平为主处理,枫香种源为副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水平内种源间).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会刺激枫香叶片提前形成花青素变红,且低纬区种源变红早于高纬区种源;另外低纬区种源与高纬区种源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存在各自的变化规律.以最高生物量为对照,在0 N水平下福建延平种源生物量降低最少(54.54%),且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但其在2N水平生物量迅速降低,耐肥性较差;其它种源生物量变化趋势一致.各种源根冠比从0 N到1/2 N水平均迅速降低:广西南丹>福建延平>浙江永康>安徽泾县,即随着纬度的升高,枫香种源根冠比受N的影响越来越小.统计分析发现,福建延平种源在无N及低N水平时NRA极显著高于其它种源,且具有较高生物量,受环境影响较小(主要是棚内重复间光照的差异),可以认为福建延平是优良的耐低N型种源.  相似文献   

18.
以2a生白榆、榆叶梅、山桃为试验材料,取南疆焉耆垦区耕作层下土壤作为试验土源,采用盆栽方法,设置4个灌水次数处理,观察和分析不同灌水次数处理对三种园林植物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在各处理下生物量均比对照组有所增加,在T3处理下各树种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白榆915.25g,山桃513.18g,榆叶梅为435.68g;在各处理条件下,根冠比变化为山桃CKT1T2T3,榆叶梅随着灌水次数增加而下降,白榆变化不显著;3种园林植物的抗旱能力白榆榆叶梅山桃。  相似文献   

19.
一、试验目的白榆的种源试验在世界各国已受到普遍重视,我国的试验在中林所主持下,正在深入开展。正确地选择种源可提高材积生产力的20~30%或更多。我区营造榆树从外地引入大量种籽,但由于产地不清,种籽混杂,生长差异很大。为更好地挖掘和发挥白榆的生产潜力,提高产量,为我区半干旱、干旱地区培选出最适宜的榆树良种种源采区。我们于1980年参加了全国白榆种源研究协作课题,在我院如意和试验林场进行了白榆不同种源育苗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20.
湖南檫树种源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研究以檫树自然分布区中10个省的27个檫树种源为材料,在全省设置4个试验点,进行了三次育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檫树种源间主要遗传性状差异显著,种源间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与产地的地理位置关系紧密。划分了五个种源区,以南带、中带为生产力较高的优良种源区。评选出适于我省的优良种源,它们是湖南的沅陵、攸县、郴州、隆回、平江;江西的赣州、乐平;广东龙川;福建拓荣。利用优良种源造林,增产效益显著,最优种源比最差种源树高、胸径、材积分别大25.6-60%、27.1-51.4%、49.2-31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