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它是因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区域降水酸化的一种污染现象。酸雨会破坏陆生生态系统,使土壤酸化、对公众健康以及全球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引发酸雨的原因主要是强酸性气体的排放,大气中主要强酸性气体是SO2、NOX、HON3。我国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酸雨对金属的腐蚀机理和腐蚀过程。为探究外部防雷装置受酸雨的影响,通过模拟酸雨对材料腐蚀试验中的基于质量减少法所得的数据,量化酸雨对金属的腐蚀破坏程度。结果表明,随着酸雨酸性的降低和SO2浓度的增加,金属材料的腐蚀速率增大,导致防雷装置的有效寿命大幅缩短。  相似文献   

3.
酸雨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其对农作物的生长、农产品产量等能够造成直接的破坏。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对农业环境保护中酸雨检测技术的有关内容展开解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将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之为酸雨。我国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地区,近些年,北方地区的酸性降雨增加明显。由于大量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气体排入空中,达到一定量后,随雨(雪)降于地面,这就是酸雨的形成原因。在我国,降酸雨已非鲜见,有些地方还相当  相似文献   

5.
在玻璃室内,以模拟酸雨条件下栽种水稻和蔬菜,观察酸雨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酸雨影响土壤环境质量,首先是使土壤向酸化发展,pH≤3.2的酸雨能显著地促进土壤酸化,而土壤溶液的电导率、速效性磷、钾随处理土壤酸雨的pH降低而提高。酸雨影响作物产量和性状,主要是土壤被酸化后,恶化了土壤环境,抑制作物生长而表现的,能直接伤害作物茎、叶的酸雨,只限于低pH的酸雨(pH≤2.2)。电镜拍照分析发现,pH3.2酸雨处理的白菜叶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细胞结构受到轻度破坏。pH2.2处理的质壁分离严重,细胞膜断裂成段,有的开始出现溶解和消失,细胞内的物质外渗,细胞环死而作物减产。  相似文献   

6.
大连地区酸雨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连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大连酸雨的变化特征以及酸雨的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是我国北方酸雨影响较强地区之一,发生频率达66%,降水pH值最低达3.49。秋季降水酸性最强,春季最弱;酸雨频率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冬季最低。大连酸雨出现频率与风速和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呈反比关系;雾天由于稳定层结和充沛的水汽有利于酸雨出现;连续性降水并不意味着空气中酸性物质的减少,在连续性降水的所有个例中,第2天酸性增加的占42%。  相似文献   

7.
过量使用化学氮肥的负效应是多方面的,如造成减产;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等。对环境的影响有直接毒杀鱼类;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形成致癌化合物和食物硝酸污染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能源以燃煤为主,占煤炭产量75%的原煤用于直接燃烧,燃烧过程中产生严重污染,如烟气中的CO2产生温室效应,SOx导致形成酸雨,NOx引起酸雨、破坏臭氧层以及产生化学烟雾.1995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并划定了SO2污染控制区及酸雨控制区,各地对SO2的排放控制越来越严格,并且开始实行SO2排放收费制度.  相似文献   

9.
酸雨对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综述了酸雨在个体水平上对植物形态结构、植物生理生化、逆境生理等方面影响的研究:酸雨影响叶片中的细胞器、破坏叶片的膜系统、腐蚀叶肉组织;破坏花的结构;酸雨对植物的出苗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植物的出苗速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酸雨还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叶片的N代谢;酸雨淋洗植物造成植物营养元素的析出,使得植物营养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指出在包括酸雨在内的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酸雨对植物影响的机理研究、酸雨对植物影响的长期定位系统研究及尺度转换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红豆杉属植物中对酸雨胁迫耐受性较强的物种,为酸雨灾害地区红豆杉属植物的资源保存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和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幼苗为试验材料,以pH值5.6为对照,设置4个模拟酸雨胁迫处理(pH值分别为4.5、4.0、3.5、3.0),探讨酸雨胁迫对2种植物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酸雨酸度的增加,2种植物叶片抗氧化酶(APX、PPO、SOD、POD和CAT)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叶绿素(CHL)含量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对轻度酸雨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云南红豆杉对模拟酸雨的耐受性比红豆杉强,其中红豆杉对pH 4.5的模拟酸雨耐受性最好,云南红豆杉对pH 4.0的模拟酸雨耐受性最好,但pH 3.0的重度酸雨会严重影响2种植物的各项生理指标,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PH的模拟酸雨处理2年生远志幼苗,测定各处理组远志地上部分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远志总皂苷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模拟酸雨对远志物质代谢的影响与PH值密切相关,随着PH值的降低,远志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总皂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但它们达到最高含量时的PH值不同,酸雨胁迫对远志不同物质代谢特征指标,具有不同的影响阈值。研究发现,远志在酸雨胁迫下具有一定的抵抗力,高强度模拟酸雨对远志幼苗的物质代谢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2.
以pH2.5、3.0、3.5、4.0的模拟酸雨处理水稻、小麦和油菜种子,研究了酸雨胁迫时间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贮藏物质消耗率、贮藏物质运转率、根长抑制指数和芽长抑制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酸雨胁迫时间的延长,水稻、小麦贮藏物质消耗率降低,油菜则增加,贮藏物质运转率皆降低;3类种子根长和芽长抑制指数都随酸雨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达到差异显著性的胁迫时间是水稻>小麦>油菜。说明3类种子萌发耐酸雨胁迫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水稻>小麦>油菜。  相似文献   

13.
分析2006—2018年济宁国家一般气象站共计654个降水样品数据,其中酸雨样品120个,占总样品的18.3%。结果表明,济宁市2006—2018年酸雨污染经历了改善、恶化、再次改善的阶段性变化,但总体趋于改善。济宁市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人为因素、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有关;酸雨属于一种污染性降水,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人类的身体健康、文物建筑及民用设施及附属物等都有较大的破坏和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影响尤为严重;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引进新技术,多部门联合监测是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和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关键元素及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等)在连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圈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的剧烈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格局改变、氮沉降增加、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微塑料污染等。全球环境变化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雅安市区酸雨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雅安市区2001~2003年的大气污染因子(包括SO2、NOx和降尘)和降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雅安市区酸雨属于硫酸型酸雨,其形成主要是因为上风方向的大气中SOx、NOx等污染物质含量超标,并随气流扩散到雅安市区上空,与“华西雨屏”特殊自然现象和雅安市山涧河谷盆地的特殊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及纵向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通过酸雨的土柱淋溶试验模拟实际降水过程,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变化及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柱中纵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度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均较淋溶前减少,pH2.5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含量较淋溶前减小的幅度最大(52.08%),pH5.6酸雨淋溶后减小的幅度最小(21.55%);酸雨破坏土壤微结构,使土壤胶体分散,粘粒下移,与土壤粘粒结合在一起的多环芳烃也一起向下迁移,酸雨pH值越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能力就越强;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的纵向迁移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4)的迁移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结合的物质不同而引起的。该研究结果为了解酸雨作用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介质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地下水潜在污染的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统计分析了景德镇酸雨的特征,酸雨与降水量的关系,酸雨形成的原因、影响及防治。  相似文献   

18.
酸雨及铝能破坏植物对外界环境的抵抗性,导致植物体中毒染病,从而造成森林植物大面积死亡。要减少和防止酸雨对森林的危害,主要应从消除污染源着手,尽量减少工业污染。  相似文献   

19.
收集整理济宁国家一般气象站2006年-2018年共计654个降水样品,其中酸雨样品120个,占总样品的18.3%,结果表明济宁市2006年至2018年酸雨污染经历了改善、恶化、再次改善的阶段性变化,但总体趋于改善;总结出济宁市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人为因素、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有关;酸雨属于一种污染性降水,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人类的身体健康、文物建筑及民用设施及附属物等都有较大的破坏和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影响尤为严重;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引进新技术,多部门联合监测是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沙市酸雨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长沙市酸雨生成的特点及其规律,在分析了长沙酸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酸雨的成因,天气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