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查清河北省坝上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是网腥还是矮腥,按腥黑穗菌标准鉴定方法作了观察比较. 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株矮化(比健株矮25—66%),分蘖增多(比正常植株增加50%).坝上的病株比健株仅矮8.6—29.7%,而分蘖数差异不甚显著. 坝上腥黑穗病瘘质地有疏松也有稍硬,为探明病瘿质地与孢子形态和萌芽特性的关系,曾把疏松和稍硬的病  相似文献   

2.
根据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核糖体ITS序列设计了两对通用引物和两条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小麦印腥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个冬孢子.这种检测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样品小麦印腥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快速检测,整个检测过程缩短至1天.  相似文献   

3.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启新 《植物检疫》1998,12(3):170-173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鉴定研究进展李启新杜琦邓善英(青岛动植物检疫局266002)麦类粮船的检疫检验无疑是对我们把关的一个重要考验,而其中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etiacontroversaKuhn,以下简称TCK的检验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我们日常的粮船...  相似文献   

4.
自1930年印度西北部Haryana邦的Kamal地区首次发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Mitra,以下简称印腥)以来,由于感病寄主的广泛种植和适宜环境条件的存在,该病已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生态区迅速传播蔓延,在70年左右的时间内从一个危害轻微的地方性病害发展为威胁世界小麦生产和贸易的危险性真菌病害.  相似文献   

5.
张家口坝上地区早在1964年在“五四”麦中发现有较普通腥黑穗病矮化的病麦植株,1974年坝上农科所又在张北大芒麦上采到这种可疑病麦,都曾经怀疑是小麦矮腥黑穗病。1978年有关部门组织了有天津、秦皇岛动植物检疫所会同张家口地区农业局、张家口地区坝上农科所参加的坝上小麦腥黑穗  相似文献   

6.
面粉中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检疫的关键要点是分离孢子.为此,本文就如何从面粉样品中简便、快捷地分离与获得干净冬孢子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获得孢子多少与难易情况,采用30个孢子直径统计法和套式PCR检测法.与常规方法相比,这2种方法可以使检测时间缩短4~10倍.在样品中孢子极少的情况下,采用套式PCR检测方法,仅2个孢子就能作出定性判断,可以有效地避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漏检,进而提高口岸疫情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从进境美国小麦洗涤液中发现一种类似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大小为25.0~33.8(29.5±2.3)μm,球形至近球形,淡黄褐色至暗红褐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外胞壁具深褐色疣状突起,突起表面观为锥形至平截状,有时呈不完全脑纹状,外被淡色透明胶质鞘。冬孢子处理后经通用引物Til1/Til4和U2/U10扩增,其扩增产物用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illetiawalkeri的特异性引物W1/W4再次扩增可以得到760bp的产物,产物测序得到的序列和GenBank中黑麦草腥黑穗病菌菌株YRG-001(AF218063)的序列相似性为99%(717/719),和GenBank中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菌株Bpop(AF218060)的序列相似性为96%(694/719)。实时荧光检测的结果表明黑麦草腥黑穗病菌的探针TWAL能得到阳性扩增曲线。根据冬孢子形态特征、PCR分析、实时荧光检测和序列分析的结果,将这种腥黑穗病菌冬孢子鉴定为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  相似文献   

8.
1973年5月和1975年1月间从美国出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小麦共137,158,000蒲式尔。然而自1974年2月从太平洋西北港口没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过小麦。停止从太平洋西北岸港口装船的理由是由于小麦污染矮腥黑穗病菌(TCK)孢子。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9.
鉴定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与小麦网腥黑穗病Tilletia caries Tul.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冬孢子萌发试验,但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长,不能够适应进口粮检疫的需要,因此,对用形态学区别它们的研究引起了许多植物检疫工作者的重视,已经报道的运用外部形态的某些观察值所占百分比来区别它们的方法为鉴定它们找到了一条新路,笔者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试图从两种冬孢子的网脊分布型入手,找出其分布特点,旨在把它们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河北鸭梨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鸭梨黑斑病菌株 ,在PCA平板上 ,菌落直径 69 2~ 73 5mm ,有明显浅灰与灰褐色交替的同心轮纹。分生孢子梗单生 ,浅褐色 ,有隔 2~ 7个 ,长 2 0 5~ 59 0 μm ,合轴延生或不延生。以孔生方式产生分生孢子 ,孢子串生 ,孢子链多次分枝 ,孢子链 5~ 1 1个孢子。孢子倒棍棒形 ,长卵形 ,黄褐色至黑褐色 ,有横隔 3~ 6个 ,纵隔 0~ 3个 ,孢子尺度 1 2 5~ 42 0 μm× 5 5~ 1 3 0 (- 1 4 5) μm ,喙长 0~ 8 0 μm。根据病菌形态特征 ,黑斑病菌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 .)Keissl.  相似文献   

11.
小麦矮腥黑穗病 TilletiacontroversaKühn 是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已知分布于世界五大洲二十九个国家,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苏联、法国、德国、瑞士、奥地利、丹麦、日本、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均与我国有较多的交往或与我相邻。1978年经鉴定确认在新疆境内发生。当年为大流行年,冬小麦发病面积十六万五千多亩,一般发病率10—30%,高的达70—90%,因病毁种1000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多年试验,具备充足的菌源只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能否发病和发病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播种时期和播种至出苗的情况。1979年我们在杨柳公社小王家三户自留地调查,同用王景礼一家的7023麦种,由于播期不同,其发病程度悬殊很大。(1)10月30日以前播种的各品种,腥黑穗病均表现为轻发或不发。(2)10月30日至12月15日播种的各处理,发病最重。  相似文献   

13.
Ⅳ、新疆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发生危害和流行规律一、分布和危害情况的调查1977年—1981年我们在全疆共收集50个县152个单位的约500个小麦种子样品,田间调查了21个县14个团场,并组织基层单位作  相似文献   

14.
中美小麦矮腥黑穗病菌鉴定合作研究 Ⅱ.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美国135个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及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进行的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网脊高度最具有鉴别意义。在中美双方所测的近万个数据中,TCK与TCT菌株的平均网脊高度值很少交叉,两个种在网脊高度上的区别具有种间的规律性和鉴别性。经人工污染样品及市场样品对各种模型的检测证明,根据逻辑方程推导出的临界网脊值可用于市场样品检验中对TCK的判别和鉴定,从而为准确、快速地鉴定进口粮中少量的或混合的TCK、TCT冬孢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人工接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 Mitra)由Mitra于1931年首次报导于印度的旁遮普省,1972年墨西哥也有报导。由于国际小麦种质资源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国家也先后发现此病,这引起了各国检疫部门的严重关注并已将此病列为重点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16.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简称TCK)是小麦上的一种重要检疫性真菌。本研究利用内部简单重复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技术研究TCK及其近缘种的DNA多态性,开发了一种可靠而简单的方法用于TCK的分子鉴定。用ISSR引物P4从TCK中扩增出一条1 113 bp的特异性条带,据此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TCKF/TCKR,在12个TCK菌株中均能扩增得到一条882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他近缘种包括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 caries)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 foetida)及相关黑粉菌的14个菌株均无扩增条带。用该特异性引物检测TCK的下限为25 μL反应体系中可检测到1 ng DNA模板。本研究开发的种特异性引物,可将TCK与其形态上相似的近缘种尤其是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准确区分开,本研究基于ISSR标记建立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分子鉴定方法为腥黑粉菌的检疫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是对现有分子鉴定方法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7.
中美小麦矮腥黑穗病菌鉴定合作研究:II.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正  王圆 《植物病理学报》1995,25(3):207-214
 对美国135个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及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进行的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网脊高度最具有鉴别意义。在中美双方所测的近万个数据中,TCK与TCT菌株的平均网脊高度值很少交叉,两个种在网脊高度上的区别具有种间的规律性和鉴别性。经人工污染样品及市场样品对各种模型的检测证明,根据逻辑方程推导出的临界网脊值可用于市场样品检验中对TCK的判别和鉴定,从而为准确、快速地鉴定进口粮中少量的或混合的TCK、TCT冬孢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检查进口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病瘿的形态、硬度,粘着性,不育孢子等是经常采用的比较可靠的鉴定性状,然而,在大量的进口小麦中,往往不易获得完整病瘿。此外,小麦矮腥黑穗病和网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形态特征交叉重叠,不易明确地划分。因此作者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孢子的各个形态特征,结果发现凡70%以上的孢子,其网脊高度集中在1.5~2.5微米之间,胶质鞘厚度集中在2~3微米之间者认为可鉴定为小麦矮腥黑穗病;小于这些数值的为小麦网腥黑穗病。这个方法与孢子萌芽生理鉴定方法比较,两者所取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植株在旗叶期或近旗叶期用皮下接种针接种 Tilletia Controversa 小孢子及冬孢子萌芽的其它直接产物,当接种体注射到靠近生长的麦穗时形成黑穗病株。讨论了应用这个接种方法缩短了产生供试验用的黑穗病株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中美双方为探讨适用于进口粮检疫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准确简便的鉴定方法,于1989~1992年进行联合试验。本文以美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所收集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共135个菌株为材料,对这两种病菌的自发荧光显微学特性,作了比较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在人工污染样品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自发荧光显微学法和LI-F方程,可以有效地鉴别TCK或TCT菌株,但如应用于鉴别进口粮中混合的或少量的TCK、TCT冬孢子,则其准确率随孢子含量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