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水平的生长素,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脱除马铃薯绝大多数的病毒,获得脱毒苗,同时将脱毒试管苗进行大规模种薯生产,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对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的理论基础、影响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的因素和条件,指出了茎尖培养脱毒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关键因子方面进行了分析,综合论述了马铃薯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影响马铃薯茎尖培养脱毒的因素和培养条件的控制,并针对脱毒难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脱毒率诸如结合化学处理等的有效措施,指出了茎尖培养脱毒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提高离体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的成苗率和脱毒率。[方法]从马铃薯上取生长健壮的芽,经消毒后在显微镜下切取1.0到1.5min长度的茎尖,接种于诱导分化培养基上,研究了不同浓度的GA3、KT与6-BA和不同激素配比以及不同浓度的基础培养基的诱导效果,探讨了茎尖组织诱导分化的最适培养条件。[结果]低浓度的GA3可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过高的GA3浓度会抑制愈伤组织的形成;KT比6BA具有更好的诱导效果;在MS+GA30.1mg/L+NAA0.1mg/L+BBA0.5mg/L培养基中激素配比的诱导效果较好。[结论]MS+0.5mg/LKT+0.2mg/LGA3+0.1mg/LNAA是最为适宜的茎尖组织培养基。在28℃、每天光照16h、光照强度〉2000lx的培养条件下,经7d左右即可得到形态良好愈伤组织,经15d左右即可得到分化良好的试管植株。  相似文献   

5.
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植株的逐年变小,叶片皱缩卷曲,叶色浓淡不均,茎块变形龟裂,产量逐年下降等现象,就表明马铃薯已经发生"退化",种薯"退化"是其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危害甘蔗的主要病害、甘蔗茎尖脱毒技术的发展及原理、甘蔗茎尖脱毒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影响甘蔗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甘蔗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提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绝对浓度和配比、培养基的状态及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酚污染等问题仍是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的热点。由于碱性孔雀绿、2,4-D、硫尿嘧啶、TS制剂(一种病毒钝化剂)等在其他作物组织培养脱毒培养中可以提高脱毒效率,因此,今后需研究这些化学制剂在甘蔗组培脱毒中的应用效果,并继续深入研究间歇浸没式反应器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在甘蔗中的应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甘蔗组培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
主要采取不同的热处理、接种、茎尖解剖等阶段设计对提高甘蔗的茎尖膜毒组织培养的成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的甘蔗品种进行热处理时水浴温度和时间不同;在甘蔗的茎尖解剖前,先用75%的酒精做茎尖消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茎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接种时,将茎尖放置在浓度为150 mg/L的PVP溶液或者无菌水中浸泡15 min可减少酚污染,且150 mg/L的PVP对甘蔗接种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于活性炭的使用要更加慎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危害甘蔗的主要病害、甘蔗茎尖脱毒技术的发展及原理、甘蔗茎尖脱毒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影响甘蔗茎尖脱毒效率的因素等方面介绍了甘蔗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提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绝对浓度和配比、培养基的状态及如何解决培养中的酚污染等问题仍是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的热点。由于碱性孔雀绿、2,4-D、硫尿嘧啶、TS制剂(一种病毒钝化剂)等在其他作物组织培养脱毒培养中可以提高脱毒效率,因此,今后需研究这些化学制剂在甘蔗组培脱毒中的应用效果,并继续深入研究间歇浸没式反应器和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等先进技术体系在甘蔗中的应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甘蔗组培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10.
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豫马铃薯 1号 (郑薯 5号 )和津引 8号马铃薯为外植体 ,应用不同的培养基对马铃薯茎尖进行组织培养 ,以所获得的无毒苗为材料进行快速繁殖研究 .结果表明 ,豫马铃薯 1号外植体在MS BA 2mg·L-1 NAA 0 .1mg·L-1 GA30 .1mg·L-1 蛋白胨 10 0mg·L-1培养基上成苗率较高 ;津引 8号马铃薯在MS BA 1.5mg·L-1 NAA 0 .1mg·L-1 GA30 .1mg·-1 蛋白胨 10 0mg·L-1培养基上成苗率较高 ;而 1/ 2MS IBA 0 .3mg·L-1,1/ 2MS IAA 0 .5mg·L-1培养基适宜于豫马铃薯 1号无毒苗的快速繁殖 ;1/ 2MS IBA 0 .3mg·L-1,1/ 2MS IAA 0 .3mg·L-1培养基适宜于津引 8号无毒苗的快速繁殖 .  相似文献   

11.
红颜草莓茎尖组培脱毒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草莓的病毒病,进行草莓茎尖脱毒组培技术试验。北京金六环农业园2009年从日本引入试验用红颜草莓在北京金六环农业园组培室进行组培。取2.0~3.0cm长的健壮草莓苗匍匐茎顶芽,灭菌、消毒后进行热处理、灭菌消毒处理,茎尖初代培养后进行继代培养,达到第5代后再生根培养20~35d,然后进行草莓苗的驯化及移栽。结果显示:生根培养基中加入生长素IAA、IBA或NAA,可以大大提高诱导生根的速度和生根率,作用效果NAA>IBA>IAA。采用本研究方法获得的脱毒草莓苗进行大规模生产种植,草莓产量达3500kg/667m~2。  相似文献   

12.
介绍春季脱毒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包括土壤深翻、切块催芽、覆膜栽培、施基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养方式对脱毒马铃薯原原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大规模生产中的基质问题进行了不同培养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专用基质在固体基质中表现最好,苗的成活率和成薯产量远较其他固体基质好;参试品种间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中薯3号较费乌瑞它成品薯产量高;雾培产量表现最好,但还需加以改进、研究才能应用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4.
大蒜病毒病原的鉴定及组培脱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鉴定的结果表明,为害大蒜的病毒有GLV,GMV和TMV。GMV引起大蒜花叶及条纹花叶,而GLV在大蒜上表现潜隐症状。GLV的紫外吸收峰最低在245.2nm,最高在275.7nm,其A260/280为1.36。GLV和GMV粒子大小分别为548~700×13nm和750~773×13nm。德国GLV抗血清仅与GLV有阳性反应。采用0.10~0.25mm生长点能完全脱除病毒,而用0.30~0.70mm有部分脱毒效果。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组培苗壮苗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马铃薯组培苗壮苗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殖培养基为MS+1.00 mg.L-1BA+0.20 mg.L-1NAA和MS+2.00 mg.L-1BA+0.20 mg.L-1NAA,壮苗培养基为1/3 MS+0.05 mg.L-1NAA和1/2MS+0.05 mg.L-1NAA+2.50 g.L-1PVA,连续继代2次,生根培养基为1/2 MS+0.20 mg.L-1NAA效果较好。移栽成活率可达到98%。  相似文献   

16.
病毒侵染造成马铃薯种薯退化,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大面积推广脱毒种薯是解决马铃薯种薯退化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生产实践,就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繁育技术和脱毒小薯工厂化生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同时还对当前脱毒种薯繁种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简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培养器具的替代、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的简化、快繁方式、留茬培养及污染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马铃薯组培快繁体系的简化以及节约成本的方法,以更好地应用于工厂化育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同品种脱毒马铃薯在南京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的栽培情况,从产量、茎秆的粗细程度、高度及主茎数和大薯直径等几个方面筛选出适应南京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脱毒马铃薯品种,以便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菜用脱毒马铃薯肥料效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菜用脱毒马铃薯宣薯3号进行“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宣薯3号最佳施肥量为高肥力地块施N 200.6 kg/hm2、P2O5 129.3 kg/hm2、K2O 215.3 kg/hm2,马铃薯产量可达10777.1 kg/hm2;中肥力地块施N 183.8 kg/hm2、P2O5 128.3 kg/hm2、K2O 83.6 kg/hm2,马铃薯产量可达13713.0 kg/hm2;低肥力地块施N 74.1 kg/hm2、P2O5 87.0 kg/hm2、K2O 29.1 kg/hm2,马铃薯产量可达9070.8 kg/hm2.  相似文献   

20.
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原原种在同等条件下,明显表现出大粒种薯比小粒种薯产量高,原原种大小2.0~2.5 g、2.5~3.5 g、3.5 g以上的处理产量分别为15 390、18 015、18 550 kg/hm2,与原原种大小1.0~1.5 g的处理(14880 kg/hm2)相比,增幅分别为3.4%、21.1%、24.7%。出苗率随种薯重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比原原种大小1.0~1.5 g的处理增加2.5%、12.5%、15.0%。薯块个数和薯重均随着种薯重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