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夏秋蚕空头性软化病发病原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夏秋蚕的蚕作不很稳定,脓病、软化病的为害,特别是空头性软化病发生较多。发生空头性软化病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很多的争论。有的认为是细菌在消食管内繁殖而引起;有的认为是营养与坏境不良引起生理失调的关系;法国巴约氏认为是先由一种视外病毒所寄生,再由细菌繁殖而引起。在争论中大部分学者认为软化病是不传染的。我国农村普遍发生空头性软化病以后,对发病原因的看法也很  相似文献   

2.
家蚕血液型脓病(N)和胃肠型脓病(C)的病毒能混合感染,呈并发症,而胃肠型脓病病毒的六角形多角体和四角形多角体两个系统之间却有明显的干涉现象。空头性软化病(F)病毒与胃肠型脓病病毒均寄生在胃肠组织内,两者有否干涉现象,还未见有文献报导。我们在研究空头性软化病的传染性时发见,经显微镜检查无多角体病症全属空头性软化病的病蚕胃组织液,给蚁蚕接种后所发的病蚕,F和C混发的情况很多。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F、C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所致。为了解以上问题,于1962年秋季进行了F病毒和C病毒混合感染的实验。  相似文献   

3.
由病毒引起的空头性软化病是最严重的蚕病之一。市冈、丸山(1970)对中、日、欧不同系统的446个品种作了抗空头病性能的鉴定,证明不同蚕品种对空头性软化病的抵抗性有显著的差异。渡部(1967)、船田(1970)对抗病性蚕品种的培育和抗病性遗传作了研究,初步阐明了空头性软化病的遗传规律。选育抗病性蚕品种是减少本病发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很重视培育抗病品种。日本最近已培育了抗病品种万荣、芳花和万花等,开始投入应用。为了摸索和积累抗病育种方面的经验,我们在1971~1975年进行了培育抗空头性软化病蚕品种的探索,现将试验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说过:“由个人完成重大发明的时代,已经同爱迪生一去不复反了”。今天要取得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和突破,不能光靠科学家的单干劳动,而需要科研人员的集体协作和采用科学的组织形式才能完成。历史上哥白尼、牛顿和法拉弟等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都是他们一个人长期考察和实验取得的,这是因为他们研究的科学技术问题,涉及的领域不太复杂,科学研究的规模小,使用的仪器和设备都比较简单,因此科学家依靠个人的力量,有时至多带一两个助手就能完成一些发明创造。现代科学的不少领域,已经深入到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些本质问题,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现代的科学研究工作,不仅从研究所的集体协作发展到国家组织协调的规模,而且进一步发展到国际性规模。为了有效地组织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活动,要求我们象探索新的科学技术那样去研究它的科学管理方法。对现代科学研究组织管理过程和它的效果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叫“科学学”。我国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方面要很好地学习先进国家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经验,同时要认真研究现代科研管理这门新学科,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为了交流这方面经验,现将1959年关于空头性软化病病原研究的协作经验体会重新整理发表,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家蚕軟化病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细菌性胃腸病,败血病及細菌毒素中毒病,其中以細菌性胃腸病最多,对生产为害最大。过去对細菌性胃腸病的病原研究很多,但迄今仍未确定,法国巴斯德氏(1867)首先提出本病的病原是细菌;以后,日本石森氏(1914)从病蚕体中分离的细菌,能引起特定的性状,認为細菌性胃腸病病原細菌是特异的。但细菌病原已为多數學者所屏棄。日本塚田氏(1851)认为是由于不良环环影响,致蚕儿体弱引起生理紊乱而导致軟化病。西川砂氏(1916)認为不良桑叶給予是主要原因。巴約氏認为是病毒与細菌联合侵袭致病,先由病毒侵染,使消化系統受障碍,病原細菌繼而大量繁殖而形成软化病。  相似文献   

6.
蓖麻蚕软化病特别是吐缩症对蓖麻蚕生产为害极大。在一九六五年广东的蓖麻蚕微粒子病基本被控制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软化病。为害轻者减产2—3成,重者减产八九成。自从一九六五年之后,本病继续发生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摸索本病的基本规律,提高防治本病的自觉性,我们进行了本病的病原及防治的研究(1974—1977)。兹将研究结果综合报道如次:  相似文献   

7.
空头性软化病的病原,近几年来经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已肯定它是一种在病蚕体内不产生多角体的病毒。这种病毒,大量的存在于病蚕体的消化管组织和蚕粪内。在饲养期间,即成为最接近的传染源,而具有传染蔓延的危险。目前,对于这种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特别是对现行几种主要消毒药剂与消毒法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8.
柞蚕细菌中毒性软化病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软化病是柞蚕的主要病害,全国各柞蚕区均有发生。黑龙江省近几年来危害率轻的年份达10—15%:严重的达30—50%,危害很大。我们自1973—1979年进行了本课的题研究,做了材料的采集、致病菌的分离、菌株鉴定、毒力测定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前言蚕的软化病,是蚕儿呈现软化黑腐病征的蚕病的总称。在呈现这类病征的蚕病中,除由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以外,也包括微粒子病和农药中毒等蚕病,但由于核多角体病、微粒子病以及中毒症等各有其明确的识别病征,所以不包括在软化病之列。作为所谓软化病的一种病毒性软化病,是1960年由山崎博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0.
家蚕五龄期爆发脓病软化病的原因,是否由于蚁蚕感染微量病毒,蚕体产生隐性感染,在正常良好的环境下饲养不表现病症,在壮蚕期遭遇不良的环境刺激,促使隐性感染的病毒大量增殖,致使蚕病爆发呢?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血液型脓病的隐性感染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不存在隐性感染。关于胃肠型脓病及空头性软化病是否存在隐性感染的问题,尚不明了。我们在今年春期,研究了五龄起蚕低温冲击及五龄期高温  相似文献   

11.
柞蚕软化病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类45种抗茵药物中筛选出一种防治柞蚕软化病有效药物SG(磺胺脒),并由它生产出一种液体剂型蚕药一克软威。春蚕小蚕(1—3龄)盛食期添食SG(110mg/mL)2—3次,防治效果达90%以上,增产幅度20%~23%;大蚕期(4—5龄)采用SG(1.0mg/mL)浸蚕20s后移入新场进行饲养,收茧率可提高17%,防治柞蚕软化病的效果明显,增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是收茧量的2--3%,其中70%左右是软化病,这与20年前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为10%的数字相同。对软化病的处理方法即使有些问题。但在日本欠收的主要原因是软化病。不言而喻,软化病是表示食欲减退、蚕体变软、死后尸体腐败变黑症状的蚕病的总称。从二十年代中期以来,在表示这些病症的软  相似文献   

13.
家蚕软化病病毒血清学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是生产中主要传染病之一。由于这种病毒(FV)在寄主细胞中不产生多角体,因此给镜检带来了困难。诊断本病一般采用生物鉴定方法,不仅时间较长,且正确性较差。国外曾应用砒罗红甲基绿染色法进行本病的细胞学诊断;近年来免疫电泳、荧光抗体等血清学方法开始应用于诊断本病,它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而且检出早、费时短等优点,是目前检查病毒性软化病比较先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利用地,栽种蓖麻,饲养蓖麻蚕,将替国家增产更多的纤维原料,同时又发挥农村剩余的劳动潜力。所以,各地党政都很重视这一新专业的发展。农民种好蓖麻后,只要以极简陋的设备,就能进行养蚕生产,经过短短的十五、六天,即得一次收成。因此,北至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南至两广,特别在安徽的北部、河南省的四十余县、山东省的泰安专区、苏北以及浙江的余姚等地农民,都热烈的要求进行这一新的付业生产。在大量推广的过程中,大家都认为蓖麻蚕病少易养。但是蚕卵不经彻底消毒,或蚕座过密,或通风不  相似文献   

15.
真菌类已被人们发现并命名的约4,200属,四万多种,但是迄今尚缺乏完善的分类方法。从分类上知道,真菌多数能寄生在植物上,因此,真菌类对于农作物及林木的危害较大。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是属于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真菌类寄生在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过去在养蚕生产中造成失败或被害的主要原因是软化病。所谓软化病,就是使蚕体失去弹力、停止食桑,死后不久软化腐烂呈软化症状的总称。过去发软化病认为细菌是主因,在此推断下进行了广泛的病原的探索试验,但没有明确其特定的病原。一般的理解,软化病的发病过程是由于不良的饲育环境而引起蚕的生理失调,其次肠内细菌繁  相似文献   

17.
经硫酸铵盐析及差速离心纯化了家蚕软化病病毒(FV),该病毒为直径约20毫微米的球形颗粒。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能将病毒分离成四条结构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VP_1 24,000、VP_z 50,000、VP_3 56,000和VP_4 66,000。该病毒核酸为单链DNA,其碱基组成为腺嘌呤16.2%、鸟嘌呤32%、胞嘧啶19.6%以及胸腺嘧啶31.8%。  相似文献   

18.
为害蚕儿的主要蚕病有软化病、硬化病及脓病.从最近的动向看来,软化病和脓病成为危害的主体.根据养蚕统计年报,1979年蚕作良好,蚕病危害损失率降低到1.8%,其中软化病和脓病所造成的损失率占85%,它的为害85%以上发生在初、晚秋蚕期.统计上所指的软化病,按病原不同可分两类.由病毒引起的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等一类软化病占为害的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所谓细菌性软化病为害较少.鉴于脓病(核多角体病)也是病毒病,所以本文打  相似文献   

19.
就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的病原发现、病毒的蛋白构成、病毒基因组的基本结构、结构蛋白的编码域、多元蛋白序列、翻译起始中相关的RNA元件和细胞因子、蛋白质的加工处理、复制机制,以及流行病学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BmFV与其它小RNA病毒(或类似小RNA病毒)的比较,认为开展病毒侵染相关的细胞因子研究、病毒基因的功能和病害流行机制等的研究将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发病情况2001年10月18日,灌南县三口乡,一养殖户购入白羽肉鸡600只,采用自配料,塑料暖棚饲养。开始生长发育良好,28日龄时小鸡突然发病,主要以运动障碍、小脑针尖样出血和水肿为特征,其中以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的鸡只症状尤为明显。曾先后用倍量的骨粉,CaHPO4,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蓝宝多维等治疗10天,未见明显疗效,全群发病510只左右,发病率85%,死亡11只,死亡率1.8%。二、临床症状病鸡消瘦,双脚偏向一侧,萎缩,行走蹒跚,运动失调,突然倒地,痉挛、抽搐,头颈扭曲,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