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荔枝采收后不耐贮藏,容易变褐腐烂,其主要原因,一个是生理方面,包括酶促褐变、呼吸代谢、失水等;另一个原因是病原菌的侵染。植物受病原菌侵染时最快速的反应之一是瞬时活性氧大量产生和积累(主要是超氧阴离子O2-和H2O2),这种现象称为氧化跃变,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重要策略之一。活性氧一方面有积极抗病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霜疫病是目前荔枝的主要病害,在荔枝生长期间和贮运期间均可严重发生。荔枝采收后在常温(28℃)下2~3d后开始表现霜疫病症状。为了明确霜疫病菌的致病机理和对荔枝采后生理变化及贮藏效果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测定了受霜疫病菌侵染后荔枝果皮氧化、过氧化作用以及与酚类代谢有关的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荔枝低温自发气调贮藏过程中保鲜袋内的湿度对果皮褐变及果实病害发展的影响。【方法】以怀枝为材料,以聚丙烯酰胺(PAM)树脂作为湿度调控剂,在聚乙烯薄膜包装中添加 PAM(10 g PAM /kg荔枝果实),研究荔枝贮藏过程中的病情指数、腐烂率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在聚乙烯薄膜袋中添加PAM进行湿度调控,能有效降低荔枝5 ℃贮藏期间包袋内的相对湿度,波动范围为80%~90%。贮藏28 d后,对照果实腐烂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1%、2%,而PAM处理的仅为11%和1.2%,PAM显著抑制了病害发展;PAM处理果实的褐变指数和失重率略高于对照,果实含水量和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比对照略低。【结论】PAM处理能有效降低荔枝低温自发气调贮藏过程中的病情指数和腐烂率,对果皮褐变影响不明显。筛选出合适剂量的PAM结合特定厚度的保鲜薄膜包装,以期解决荔枝贮运保鲜过程中果实腐烂与果皮褐变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我国每年贮藏的苹果量约占当年苹果产量的10%以上,但在苹果贮藏期间易发生病害,现就几种主要病害及防治进行简单介绍。 一、轮纹病 该病为侵染性病害,在整个果实发育期病菌均能侵染果实。果实受害后腐烂,采收时病果率高达5—10%,贮藏1个月后烂果率高达30%以上。发病初期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近圆形褐色斑点,稍  相似文献   

4.
荔枝果实采后病害和防腐保鲜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荔枝采后病害及防腐保鲜技术的研究,详细叙述了引起荔枝果实采后生理病害的机理和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及其症状,介绍了荔枝果实采后的防腐保鲜技术,如采收操作、化学防腐、物理方法、生物防治等,说明了低温、气调、速冻3种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5.
据调查发现,多数采后病害和田间病害是同一个病原菌。如果腐病、灰霉病、软腐病、疫病和绵疫病、绵腐病、炭疽病等,虽然收获时看不出有病,但很可能病菌已侵入而暂时处于潜伏状态,这种果实采收之后则大量发病。有的病原菌如根霉在田间不引起病害,只在采后引起腐烂。  相似文献   

6.
<正>枣烂果病是枣在采前、晾晒及贮藏期间经常发生的病害,由多种病菌引起。枣轮纹病、枣软腐病、枣红粉病、枣曲霉病等均可导致果实腐烂。其中以枣轮纹病、枣软腐病最为严重。一般年份可减产15%~30%,严重年份减产高达50%~60%,甚至绝收。1发病原因及规律1.1枣轮纹病主要为害脆熟期枣果。幼果被侵染后不立即发病,病菌潜伏在果皮组织或果实浅层组织中,果实停止生长后出现症状,枣果受害后,以  相似文献   

7.
不同物流条件对荔枝采后贮藏 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果实采后常温条件下贮藏极易褐变、腐烂,低温可以延长果实的贮藏期.以妃子笑荔枝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果实不同生理指标,研究预冷和物流方式(低温运输和常温运输)对荔枝采后贮藏期间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荔枝采后预冷且低温条件下运输能够较好地维持妃子笑荔枝贮藏期间的果实品质,该方法明显降低了荔枝果实的褐变指数、腐烂率和相对电导率,较好地维持了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和VC的含量.研究结果为将来荔枝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葡萄属浆果类果实,果实柔软多汁,含水分较高,因此葡萄果实成熟采收后,在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由于机械挤压和病菌侵染,极易发生果粒腐烂现象,通称为贮藏期病害。这些贮藏期病害传染很快,若控制不好,常引起果实的大量腐烂,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袁为洲 《农技服务》2006,(10):40-42
(一)果实采后处理 1、果实防腐、“预冷”采收适期,以果皮底色由绿色开始变浅绿色或黄绿色、种子变褐色、果柄易自果台脱离时为准.即八成成熟时采收,以保证果实品质和增强耐贮性能。采后及时用杀菌剂浸果防腐保鲜.这对冷藏设施和条件不足的地区,在自然低温下贮藏和运输尤为必要。采收当天可采用噻苯咪唑1000~2000毫克,升,或1%漂白粉,或仲丁胺18号100倍液,或50%施保功800~1000倍液,或0.02%~0.05%高锰酸钾、特克多、托布津,或多菌灵500~1000毫克,升等杀菌剂浸果1~2分钟。配药时要用20℃以下清水,有条件的可用5~8℃的冷水,以达到消毒、预冷的双重效果。果实浸液后置阴凉通风处过夜,晾干药液后再分级包装。采收前15~30天喷洒高效低毒杀菌剂或实行套袋的梨果,采后经一夜预冷后可直接分级包装,一般不需浸药杀菌。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产地桂味荔枝果实特性及其耐藏性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广东省4个产地桂味荔枝果实在品质和耐藏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廉江产桂味荔枝单果重最大,果皮含水量较高,但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和果肉糖酸比较低,内在品质比茂名、深圳和广州产区的差。以荔枝果皮褐变指数和果实腐烂率来衡量,深圳和广州产桂味果实较耐贮藏,其次是茂名产地,最后是廉江产地。在贮藏过程中,不同产地荔枝果实在失重率、果皮含水量、果皮花色素苷含量以及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含量变化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前嘧菌酯处理对“银帝”甜瓜采前及采后主要病害的控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研究了田间嘧菌酯处理对“银帝”甜瓜采前霜霉病、白粉病和果实真菌潜伏侵染带菌率及采后粉霉病、白霉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前喷撒100~400 mg/L嘧菌酯对甜瓜生长期间的白粉病和霜霉病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可以明显降低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潜伏侵染的真菌带菌率;还可有效降低采后常温贮藏期间粉霉病和白霉病的发病率,其中以400 mg/L处理效果最好。嘧菌酯采前处理4次的效果优于3次。对照药物500 mg/L扑海因处理也可以降低上述各类病害,但效果不及400 mg/L嘧菌酯处理。  相似文献   

12.
殷莉 《吉林农业》2010,(7):84-84
葡萄属浆果类,果实柔软多汁。因此葡萄果实成熟采收后,在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由于机械挤压和病菌侵染,极易发生果粒腐烂现象,通称为贮藏期病害。贮藏期病害传染很快,若控制不好,常引起果实的大量腐烂,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3.
草莓是一种浆果,皮薄,外皮无保护作用,草莓果实娇嫩、多汁、营养价值高、色泽鲜丽、芳香宜人,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果,但采后常因贮运中的机械损伤和病原物侵染而导致腐烂,灰霉病、炭疽病是草莓腐烂的主要病害。草莓在常温下1—2天就变色、变味和腐烂,商品率很快下降。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草莓贮藏时间也可较长。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实用技术》2014,(6):34-34
<正>柑橘果实采后腐烂的主要原因是病原真菌侵染,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原接种体的存在,果实品种、生长及采收季节,收获时果实的损伤程度、采后环境条件及采取的预防和防治措施的有效性等。主要为绿霉病、青霉病、蒂腐病、炭疽病,前二者占腐烂率的70~80%,后二者主要危害甜橙、黑腐病危害橘类。  相似文献   

15.
抗坏血酸对采后荔枝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抗氧化剂对采后荔枝保鲜效果的影响,用50 mmol/L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15 mmol/L柠檬酸分别浸泡桂味和怀枝荔枝果实5 min(AsA处理),以15 mmol/L柠檬酸浸泡为对照.浸泡后的荔枝分别于常温和6 ℃低温贮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AsA处理降低桂味和怀枝荔枝果皮的PPO活性和相对电导率,提高果肉的SOD活性,并降低果肉的POD活性、H2O2和MDA含量,维持果肉较高的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含量,降低果实的腐烂率,无论是常温还是低温贮藏,AsA处理均能提高采后荔枝的保鲜效果,并且对桂味的保鲜效果比对怀枝好.  相似文献   

16.
留树处理期间脐橙炭疽病菌的潜伏侵染与越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实施留树保鲜技术处理后脐橙炭疽病菌的潜伏侵染规律,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定期采集采摘对照和留树保鲜处理脐橙植株(7~8年生纽贺尔脐橙)的果实、叶片、枝条、病残体和园内土壤,进行炭疽病菌的越冬状况调查和侵染源检测。结果显示,留树保鲜期间,炭疽病菌能在脐橙果实、叶片、枝条、病残体和园内土壤中越冬。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因子主要由健康果实、枝条及叶片决定,可解释炭疽病菌量的73.868%,第二因子主要由健康枝条、土壤决定,贡献率为26.131%。炭疽病菌的越冬场所中,健康枝条的菌量与健康果实、叶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病残体、土壤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认为,留树保鲜处理的脐橙炭疽病菌越冬场所以地上部位的枝条、果实、叶片为主,活病枝、健康枝是该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相对于采摘对照,果实留树贮藏期间及果实采摘后,炭疽病菌均呈现增加趋势,应加强炭疽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温度、湿度、酸度、果皮含水量以及杀菌剂对荔枝采后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低pH可减少生长在PDA上的荔枝霜疫霉菌菌落的生长半径,热水浸酸处理和低湿度能有效控制荔枝霜疫霉病和青霉病的发生,而果皮干燥后浸酸处理对控制荔枝青霉病的发生更有效.比较了7种化学杀菌剂对霜疫霉菌菌落的抑杀效果,发现施保克、施保功、使百克和特克多在7μ g/L浓度下可完全杀灭菌落,对霜疫霉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0.1853、0.3260、0.4350、0.8080 μg/L;疫霜灵、山梨酸和抑霉唑在450μg/L浓度以上才可完全杀灭菌落,对霜疫霉菌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231.1、401.9、541.9 μg/L.因此,施保克等杀菌剂结合果皮干燥后浸酸处理可为荔枝冷藏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17个荔枝品种果实为试材,测定了低温和常温贮藏期间理化指标15个,衍生指标6个,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综合评估果实的贮藏性能,并建立贮藏效果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各品种果实不同贮藏时期褐变指数与腐烂率的综合因子得分和理论值,与其实际值均极显著相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质量损失率是评估荔枝果实贮藏期间果皮褐变与果实腐烂的共同重要指标;在低温条件下,与其关联的主要因子是呼吸强度,常温下则是果皮含水量.在17个品种中,妃子笑最耐贮藏,其次是黑叶、淮枝、井冈红糯、桂味等,一般的主要有双肩玉荷包、庙种荔、糯米糍等,较弱的是白糖罂、大丁香和紫娘喜.  相似文献   

19.
一、成熟与采收 石榴每年开3次花,故有3次果,一般以发育良好的头花果或二花果进行贮藏。根据品种特性、果实成熟度及气候状况等分期采收。采收过早,风味欠佳,但采收过晚,果实在树上充分成熟而易发生裂口,果实破绽,籽粒外露,容易受病菌侵染而腐烂。石榴果实成熟的标志是:果皮由绿变黄,有色品种充分着色,果面出现光泽;果棱显现;果肉细胞中的红色或银白色针芒充分显现,红粒品种色彩达到固有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荔枝是我国南方特色水果,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荔枝采后极不耐贮运,易出现果皮褐变、果实腐烂和风味劣变等现象,导致采后严重的损耗,也影响其贮藏与销售.通过文献和生产实际总结出荔枝果实出现损耗的表现,并分析了荔枝损耗发生的途径和原因,以期为荔枝采后研究及控制损耗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