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九年夏季,听说别人养蜂发了财,我也起了发财心,开始张罗买蜜蜂。有的好心人劝我不要买蜂,说养蜂挨螫,没有技术不能养蜂。我心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别人能做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做?买几本书看看不就什么都明白了吗。我没听别人劝阻,买了一箱蜂,当年无收益。直至现在,相继买了三箱蜂,共花四百元,买养蜂用具又花了三百元,经历了养蜂的苦、辣、辛、酸。  相似文献   

2.
爱丰同志:你好! 来信说你要学养蜂,但不知从何入手。我作为一个养蜂者,很高兴看到你选择了养蜂这一职业。下面就向你谈谈我的养蜂体会吧!  相似文献   

3.
和初学养蜂的朋友说几句话养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事。蜂养好了,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能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让你全身心体会到甜蜜感,从此迷上小蜜蜂。正是如此,近几年,我国有条件的城镇和乡村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养蜂者行列。这其中不乏成功者...  相似文献   

4.
我于1981年3月开始实行定地养蜂,每年养25个特强群,10年中赶上4个丰年,蜜、浆获得双丰收,年纯收入超万元;有4个平年,年纯收入在5千元以上;有两个歉年,年纯收入在2千元左右。定地养蜂能兼种口粮田和搞其它一些力所能及的副业。我的体会是,定地养蜂能充分利用当地蜜源,不担风险,劳动强度低,管理方便,开支小,经济效益高。下面根据我多年的实践,谈定地养蜂方面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5.
刘树峰 《中国蜂业》2004,55(3):36-36
我是在退休后才搞起养蜂的,起初是出于好奇,没想到3年后发展到20群.去年纯收入5500元,尝到了养蜂的甜头,我由此走上了"养蜂养老"之路,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亲身体会.  相似文献   

6.
杨多福 《蜜蜂杂志》2005,25(6):37-38
“数控养蜂法”培训班已举办15届了,许多蜂友来信要求我谈谈对培训班的体会。养蜂者养蜂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养蜂效益低,生活质量就差,也可说命运不好,若想改变命运,就得提高养蜂效益。而提高养蜂效益,除了要提高蜂群饲养技术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养蜂生产的决策水平。例如:蜂场规模、产品方向、放蜂路线、主攻蜜源、平衡蜂群内部诸要素使之良性互动等,都离不开决策。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决策。在关键时刻,向左迈一步就会成功,向右迈一步就会失败。所以,决策水平比技术水平重要得多!对同一问题,不同养蜂者的决策是…  相似文献   

7.
李宜森 《蜜蜂杂志》2020,40(2):20-21
养蜂车,是机械现代化养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养蜂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利器。然而,现阶段被充分利用的程度不高——没用上养蜂车的在说三道四;少部分已用上养蜂车的,因为经验不足,没有真正发挥养蜂车的作用。下面谈谈笔者在养蜂车应用中的体会与大家探讨与分享。养蜂车是养蜂生产中的工具,不是某些人想象中的"摇钱树"。首先我们对养蜂车养蜂要有全面的认识,充分了解并掌握在地面上养蜂与在养蜂车上养蜂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养蜂虽不难 ,但要养好蜂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养好蜂就是要养强群 ,养强群 ,才能优质高产 ;无论是追花夺蜜还是定地饲养 ,都得养强群。现结合本人多年的实践 ,谈谈养好蜂的三点体会。第一 ,要想养好蜂 ,首先必须养好王。曾有人说 :一头好王千斤蜜糖。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大 ,但我觉得一点也不过份 ,因为蜂王是决定因素 ,假如是劣质王 ,可想而知 ,无论技术再好 ,也养不出好蜂来。我养蜂多年 ,也很努力 ,管理也不差 ,可效益总是上不去。分析原因王质太差 ,没有适时换好王 ;其次是弱群占了一定的比例 ,去年上半年我养了三十几箱蜂 ,约二十…  相似文献   

9.
养蜂大有作为———记年轻养蜂员欧阳小林隆回县荷香桥镇树竹横岭村欧阳小林,1993年中学毕业后,不安心农村生活,学做生意、理发、照相,当过临时工,后来又到黑龙江采金船上开柴油机。他不断变换工种,内心很苦闷,觉得干这些事都不是长久之计。1995年春天,欧...  相似文献   

10.
连安水 《中国蜂业》2004,55(4):39-39
养蜂虽不难,但要想养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养蜂人以蜂为本,只有将蜂养好才能有回报.所谓养好蜂,就是要将蜂群养成强群,这样无论追花夺蜜,还是定地养蜂,才能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1.
廉景阳 《中国蜂业》2001,52(2):16-16
我是一名业余养蜂爱好者 ,在热心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 ,走上了庭院养蜂之路 ,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但始终未摆脱“春买蜂、夏发蜂、冬死蜂”的被动局面。挫折和失败并未使我心灰意冷 ,从 1 995年订阅了《中国养蜂》以来 ,受益匪浅。在《中国养蜂》的指导和帮助下 ,我加强了蜂群越冬及春繁科学管理 ,使自己庭院养蜂有了长足发展 ,收到了明显经济效益。在此我愿与广大的养蜂爱好者交流我养蜂实践体会。一、早春蜂群的调整蜂群经过漫长的越冬期 ,巢内的蜂数死亡率达30 %~ 35% ,要想获得刺槐蜜的较好产量 ,早春管理是关键 ,因为锦葫地区早春…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养蜂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生活在重庆市綦江县郊,离农村山岳不足0.5km,业余养蜂20余年,酸甜苦辣一箩,收获体会亦很多.下面分两点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在抓纲治国初见成效,科研成果捷报频传的大好形势下,我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敬爱的朱德委员长、徐特立同志对我国养蜂事业的光辉题词,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教育。朱委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关怀我国的养蜂事业,对养蜂工作者寄予殷切的期望。可是,万恶的“四人帮”却极力破坏,他们撤掉养蜂科研机构,打击迫害科研人员,使我国养蜂科研事  相似文献   

14.
颜志立 《蜜蜂杂志》2014,34(12):13-15
<正>转眼间,马德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年了。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马老以93岁高龄离世,称得上是民间所说的"人瑞"。他曾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农业部主管全国的养蜂生产,参与了当时的一系列重大养蜂活动,为全国养蜂事业发展所做的辛勤努力,功不可没。回想在我进入养蜂行业的前20年,马老对我个人的支持帮助,总像发生在昨天或不久前的事。  相似文献   

15.
王长春 《中国蜂业》2013,(11):52-53
很多养蜂人都在记养蜂日记,实践出真知,把养蜂实践过程中的发现、探索、观察、思考、试验等各种经验记录下来,也称做备忘录。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笔者初养蜂时,并不做日记,单凭记忆力。后来随着养蜂数量的增加,加之年龄的增长,检查完蜂群发现的问题,不要说时间长,有时转身就记不准了,这才开始做养蜂日记。坚持二十多年的记录,从中悟出一个道理,“知识在于不断的学习,经验在于点滴的积累”。通过记养蜂日记,把养蜂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及新的探索发现,加以整理记录下来,对养蜂人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在养蜂生产实践中,找出规律来,达到精益求精。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6.
父亲养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选择养蜂,起初只是出于对蜂蜜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在后来养蜂的过程中,父亲慢慢欣赏到了蜜蜂的那种勤劳奉献和团队自律的精神,这使他热爱上了养蜂。除此之外,养蜂的收入还能使在农忙之余贴补家用,很是不错。记得小时候,我就在来来往往飞行的蜂群中穿行,这对养蜂人家的孩子们来说,已是件很平常的事了。  相似文献   

17.
养蜂体会谈     
养蜂体会谈以水代烟驱蜂效果好查蜂遭螫是养蜂人最头疼的事,习惯上驱蜂的方法是用喷烟器,但我觉得经常喷烟会使蜜蜂变得更凶,而且会扰乱蜜蜂的正常工作。笔者一改常法,用儿童玩的喷水枪灌满水后,遇到蜜蜂咄咄逼人时,立即用水枪在框梁上喷几下,蜜蜂会立刻变驯,都避...  相似文献   

18.
<正>养蜂业是靠天吃饭、靠大自然生存的。在漫长的养蜂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事,有的事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可有的事处理起来却很棘手,即使再高明的养蜂者,也有失手的时候。笔者在几十年的养蜂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养蜂小经验,现说出3点供蜂友们参考。1水在圈王和放王中的作用圈王和放王在养蜂过程中必不可少,春夏秋三季控王产卵是常有的事,但有时操作不当会得到意想不到  相似文献   

19.
坚持庭院养蜂十五年──同老年养蜂爱好者谈体会辽宁省建平县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122400)叶俊在当地的许多朋友中,谁也没有想到我这个做了大半辈子机关工作的老军人,而今竟养起蜜蜂来。他们见我窗台前、屋檐下、枣树旁、葡萄架边,凡是可以利用的地方,都安放...  相似文献   

20.
悠悠岁月,转眼养蜂已过去20个年头了。可以说从养蜂第一天起,我就与养蜂书籍有了不解之缘。但就我本人的养蜂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养蜂书籍中的知识和经验,一定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切不可死搬硬套,特别是初学养蜂的同行们更应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