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兵 《中国种业》2020,(7):74-75
铜麦6号是半冬性品种,株型半紧凑,田间长势好,在旱地、盐碱地、水地均可种植。对品种选育、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旱薄、抗盐碱地的小麦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笔者从陕西省铜川市种子管理站获悉: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主任会议审定,由陕西省铜川市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这是2009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唯一一个旱地小麦品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第5个旱地小麦品种。这标志着铜川市的旱地小麦选育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铜麦6号由铜川市种子管理站和铜川市印台区农技  相似文献   

3.
近日,从陕西省铜川市种子管理站获悉:经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主任会议审定,由陕西省铜川市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顺利通过国家审定。这是2009年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唯一一个旱地小麦品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通过国家审定的第5 个旱地小麦品种。这标志着铜川市的旱地小麦选育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晋麦33号原代号平阳27,是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于1980年以[79391(耐雪×5027)×036]×76—1295矮杆作母本,76262作父本杂交而成,1990年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晋麦33号,其后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重点推广冬小麦优良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1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深耕蓄水,耕深20cm以上.有条件时,耕后用麦草覆盖,减少水分蒸发.伏天大雨后1~2次,可有效破碎土块,减少降水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播前结合施底肥浅耕一次,耕后耙耱,使土平土细,土壤含水量达16%~18%.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鹤麦801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适宜推广地区,从科学配方施肥、深浅轮耕、提高整地质量、播前药剂拌种、适期适量播种、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和合理灌溉等方面介绍了鹤麦801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王效平 《种子科技》2011,29(10):43-43
晋麦85号,原名“临旱6207”,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该品种属冬性品种.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2—3天。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穗层整齐,抗倒性较好,一般旱地亩产270~320kg。我县于2009年引进种植该品种。现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麦26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利用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标记,优良低分子麦谷蛋白亚基互补和聚合,累加了5+10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育成的超强筋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小麦新品种。2008年、2009年国家区试混合样化验,品质名列参试品种第1位,各项指标均能达到甚至远远超过国家强筋小麦一级标准,是本院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一次重大突破。于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10007),并已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新麦26号品种介绍  相似文献   

9.
豫麦67号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以755—1(矮丰3号/孟201//牛株特)为母本,豫麦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0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该品种在旱地表现突出,是理想的节水型广适性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自育成以来,即开始良种良法配套研究。根据多点试验示范和多年栽培经验,我们掌握了豫麦67号的生育规律和栽培特点,并总结出了一整套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旱薄地小麦创高产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以丰产、抗病的西农1043(Q104)为母本,以抗寒、抗旱、耐瘠薄、黄矮病的自选品系R92(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在当地旱作条件下选育成旱地小麦新品种铜麦6号。  相似文献   

11.
该品种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蛋白质含量特别高,营养品质优.经农业部农作物品质检测中心测定,该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18.61%,大大超出国颁优质强筋小麦标准(14%).二是对旱地小麦的主要病害黄矮病抗性突出,抗病保产效果明显,大大降低了病害造成的损失.此外,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抗寒、抗旱性强,抗干热风,耐瘠薄,中熟,株高85~90cm,白粒,千粒重35~40g.比旱地主栽品种长武134和晋麦47显著增产.适宜在北方旱地黄矮病常发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正存麦8号是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天存小麦改良技术研究所合作育成,其母本是周麦24(周麦16×陕优225),父本是周麦22(周麦12/豫麦49//周麦13),经过多年定向选育,结合抗性鉴定和品质筛选,选育出高产、优质相结合的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麦区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03。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北部、  相似文献   

13.
众麦1号是由河南省睢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小麦品种,于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4019。该品种半冬性中晚熟,株高适中,抗倒伏,成穗多,穗较大,结实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好,抗逆性强,具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2012年众麦1号在河南省的种植面积达到43.4万hm~2,成为全省小麦五大主导品种之一,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了众麦1号的选育目标、选育过程及品种特征特性,并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刘富启 《中国种业》2022,(1):123-125
中麦8号的亲本组合为核花971-3/冀Z76,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团队于2001年进行杂交,经过多年选育成功的小麦早熟高产品种。2010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津审麦2010002;2016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麦2016017。该品种广适性强,田间落黄好,籽粒外观品质好,早熟高产。  相似文献   

15.
李瑞祥 《中国种业》2016,(10):70-70
<正>鑫麦296是由山东鑫丰种业有限公司由935031为母本、鲁麦23号为父本,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品种。2013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审麦2013046号;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11号;2014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4006号。鑫麦296由洪洞县大槐种  相似文献   

16.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临旱51241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育种室以晋麦33号为母本,临丰9271为父本,于1995年杂交,经系谱选育而成。该品种分别于2006年8月、9月通过山西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定名为晋麦79号,审定编号:晋审麦2006004、国审麦2006025。2品种特征特性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西峰20早1~3天。幼苗半匍匐,苗期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株高70cm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  相似文献   

17.
朱统泉 《作物杂志》2007,23(2):69-69
驻麦6号由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室选育。1995年以〔(矮败/84-14)//85中33〕作母本,以“汴8539-2”作父本进行复合杂交,即组合为“驻95037”。2002~2005年进行产量鉴定、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抗病性鉴定及品质鉴定,于2006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1主要特征特性1·1生育特性驻麦6号为半冬性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播种后出苗快而整齐,返青拔节期两极分化利索。株型紧凑,茎秆比较坚韧。株高80cm左右,叶片上举,抗倒伏能力较强。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最高群体为1650万~1950万/hm2,有效穗670·5万~817·5万/hm2。  相似文献   

18.
夏国军 《中国种业》2022,(2):124-125
赛德麦6号是河南赛德种业有限公司以矮抗58为母本、偃展110202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落黄好、抗干热风、综合抗病能力突出,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省中晚茬中高水肥地块种植。对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国豪麦3号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李生荣研究员用自育的优良矮秆新品系1227-185(审定名:绵麦185)作母本,选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99-1522(审定名:川麦4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F_1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99-1572(审定名:川麦42)配制复合杂交组合经改良系谱法选育的优质、抗病、高产稳产、熟期转色好、商品性好的小麦品种。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6001。国家麦3号由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和销售。  相似文献   

20.
宝麦6号是陕西省宝鸡市农科所旱麦室1988年以抗寒、抗旱、丰产的长武131作母本,与抗病、落黄好、品质优的B284杂交,经6年系统选育而成的适于陕西省西部山塬旱肥地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原系谱号为88651361,简称88651,1998年8月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审定前该品种在生产上示范面积已达20多万亩。宝麦6号芽鞘绿色,幼苗匍匐,叶色浅绿,株高85~87cm,株型紧凑。叶窄挺,茎秆细硬弹性好,穗茎节长,是底三节之和的1~12倍。穗纺缍型,长芒,白颖,小穗排列中密。穗长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