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资源动态,统计了1961-2005年沅水流域湘华鲮分布水域和年产量数据,2006-2010年实地调查了湘华鲮历史分布区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流域及洞庭湖)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湖南境内沅水流域湘华鲮产量在1961-1980年保持较高水平,年均产量在...  相似文献   

2.
<正>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俗称"青鱼",隶属于鲤形目、鲃亚科、华鲮属,是湖南省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1980年以前,在湘江、资水、沅水、澧水中上游均有分布,尤以沅水的中上游产量较高。由于湘华鲮的繁殖率低,加之近年来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3.
湘华鲮     
<正> 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隶属鲤科、鲃亚科、华鲮属。在湖南湘、资、沅、澧四水的中上游均有分布,以沅水及其支流的捕捞产量较高,是主  相似文献   

4.
湘华鲮是一种野生经济鱼类。分布于我省的湘、资、沅、澧四水上中游,尤以沅水上中游较多,在洞庭湖也曾发现。我所于1975年着手湘华鲮的引种驯化工作,以期这种鱼类能成为人工养殖的对象,通过去年对湘华鲮初步生态调查、引种以及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的试验,今年进一步扩大了湘华鲮的鱼种饲养观察。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于湘华鲮胚胎与胚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温度对湘华鲮胚胎及胚后发育的影响。湘华鲮亲鱼系采自湖南泸溪县的沅水及其支流,经鲤鱼脑垂体催情人工繁殖的受精卵,在不同水温条件下孵化发育。观察的结果表明,湘华鲮胚胎对温度有较强的敏感性,其适宜的温度是 20±2.5℃。过低或过高的水温,可能造成停止发育、死亡或发育畸型。  相似文献   

6.
2011-2017年在室外土池塘繁殖饲养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2018年3月、4月和5月采集湘华鲮子一代样本共计154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测量和组织学方法,观察湘华鲮性腺的形态结构与特征.观察表明:湘华鲮子一代卵巢和精巢发育均分为6期,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5+,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4...  相似文献   

7.
采用连续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 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出膜后 2~80 d 的仔稚鱼消化系统发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2 日龄的仔鱼口、咽腔、肠腔、肛门形成, 但口咽腔未贯通; 肝细胞紧紧围绕着前肠周围, 形成肝细胞索。4 日龄, 消化道上皮细胞开始功能性分化; 肝细胞团增多, 填充于卵黄囊与消化道间, 胞质着色较浅初现肝血窦; 消化道贯通, 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混合性营养转变。6 日龄口裂加深, 呈“>” 形, 吻部初具形状, 初现黏液细胞; 咽喉胼胝垫出现角质化, 鳃弓黏膜上皮增厚, 初现黏液细胞和味蕾; 食道肌层变厚, 环形肌为主; 肝细胞间形成大量空泡, 肝细胞变小; 肠表皮出现皱褶和纹状缘, 前肠到后肠皱褶逐渐变短, 杯状细胞增多。9 日龄咽后部的胼胝垫处肌层发达, 胼胝垫对侧的黏膜层开始凹陷形成皱褶; 食管环肌发达, 纵肌不明显; 肠道均分布有杯状细胞, 后肠段最多。10 日龄, 唇部细胞出现角质化趋势, 胼胝垫表面形成梳状突起。13 日龄, 卵黄囊完全消失, 混合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37 日龄, 稚鱼肝胰脏、食管组织结构均似成鱼, 发育基本完成。43 日龄, 口咽腔、鳃与肠道组织发育基本完成。本研究将湘华鲮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分为 3 个阶段, 即卵黄期、混合性营养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研究发现, 湘华鲮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发育和变化, 始终是与食性的转变相适应的。湘华鲮其仔稚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可为湘华鲮苗种培育中饵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对提高湘华鲮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洞庭湖水文泥沙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泥沙的冲於演变规律,为正确评价洞庭湖的淤积特性和江湖淤积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湘潭站等9座重要水文站2002-2016年间的水文泥沙监测资料,系统梳理洞庭湖水系的水沙特性及水文泥沙参数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松滋西河、澧水和洞庭湖2016年的年径流量相比2002年增大0.3%~16.2%,其他河道降低2.9%~34.2%;资水的泥沙中值粒径2002-2016年降低57.1%,其他河道增大26.7%~300%;资水和洞庭湖2016年的年均含沙量、年输沙量相比2002年分别增大21.5%~22.2%、5.7%~40.6%,其他河道分别降低13.6%~82.9%、6.7%~88.8%;参数间相关性由强到弱排序为年均含沙量-年输沙量、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年径流量-年均含沙量、年均含沙量-中值粒径、年输沙量-中值粒径、年径流量-中值粒径;东、南洞庭湖入湖泥沙量和淤积量在时序上分别下降29.9%、144.73%,出湖泥沙量、排沙比分别增大55.72%、113.7%;西洞庭湖入湖泥沙量、出湖泥沙量、淤积量、排沙比在时序上降低24.06%~88.24%。三峡水库蓄水拦沙的作用降低了洞庭湖的入湖沙量、淤积量,增大了排沙量和排沙比,有利于洞庭湖寿命的延长。  相似文献   

9.
采用活体解剖、测量、HE染色等方法,对10尾体长(28.98±2.69)cm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其消化系统特征,并探讨其食性及消化、吸收机理。结果表明,湘华鲮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肝胰脏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极长,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比肠长21.42±3.51,肠盘旋次数42±5。(2)湘华鲮属于碎屑食性鱼类,其取食方式为刮食。(3)从前肠往后,黏膜皱褶由网状转变为Z形褶,且逐渐变稀疏,至中肠的中后段难于分辨。(4)食道和肠道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前肠、中肠、后肠三者相互之间的黏膜下层厚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纵肌层的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皱褶数量、黏膜皱褶高度、环肌层厚度、浆膜层厚度等方面,前肠、中肠、后肠三者相互之间大部分组织形态指标差异显著。(5)从前咽顶壁开始,经过肠道,至肛门处,湘华鲮消化道各处黏膜中均有黏液细胞的分布,且黏液细胞呈不均匀分布。(6)食管及整个肠道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十年禁捕政策的实施,长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已日益凸显,一些传统栖息地被发现重新有了刀鲚的分布。湖南湘江水域曾是洞庭湖水系内刀鲚的主要分布水域之一,但洄游型刀鲚长期被认为在该水域已绝迹。近期笔者对2023年6月13日采集自湖南湘江湘阴段的1尾刀鲚标本进行耳石微化学特征研究,以验证其所属的生态类型。结果发现,该个体耳石锶钙比生境特征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既有对应于淡水生境的SI(1.37±0.60)、SIII(2.80±0.16)和SV(2.47±0.62)阶段,也有对应于河口半咸水的SII(5.50±1.10)、SIV (4.52±0.94)阶段。此外SII阶段有部分锶钙比高于7,说明该个体还进入过海水栖息。锶含量面分布分析结果显示,自核心至边缘亦依次呈现蓝色、黄绿色、蓝色、黄绿色以及蓝色的不同盐度生境变化的“分色图谱”特征。上述结果确证了所研究个体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型刀鲚。这也首次客观证实了十年禁捕政策实施后,洄游型刀鲚不仅能够重新自海区经长江进洞庭湖,而且更能自湖上溯至湘江水域。为保护洞庭湖内及各支流洄游型刀鲚资源,同时也为持久守护长江十年禁捕的成效,亟需开展洞庭湖及各支流内洄游性刀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