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25℃为对照组,设置28℃、30℃、32℃为高温胁迫组,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高温胁迫对2种规格(实验I和实验II)的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水温25~30℃时,褐牙鲆几乎不死亡;水温达到32℃时,褐牙鲆的成活率显著下降,2种规格鱼在32℃下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别(P<0.05);(2)两种规格鱼的生长性能受水温影响显著,各温度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饵料转化率和水温的平方呈显著的负相关(One-way ANOVA,P<0.01);(3)相同温度条件下,实验Ⅰ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实验Ⅱ(P<0.05),饵料转化率则实验Ⅰ显著低于实验Ⅱ(P<0.05),表明规格大小对褐牙鲆的生长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32℃可能是褐牙鲆长期生存的上限温度,高温胁迫和规格大小显著影响褐牙鲆的生长性能。研究亮点:采用不同的温度梯度对2种规格褐牙鲆进行高温胁迫,系统比较不同温度下2种规格鱼的存活率、生长率及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差异,确定褐牙鲆长期生存的临界上限温度,以期为其健康养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不同盐度下牙鲆幼鱼存活、生长和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实验室玻璃水族箱和塑料桶中,观察了不同盐度条件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的存活率,生长和饵料转换效率,并测定了耗氧率,结果表明:将牙鲆幼鱼从盐度32的海水中直接移入低盐水中,在盐度8以上48h存活率均为100%,经驯化后盐度为2时才出现死亡,盐度为16,24,32时牙鲆幼鱼生长较快,盐度为24时生长最快,盐度为8时生长最慢,饵料转换效率在盐度24,16时最高,盐度32时次之,盐度8时最低,耗氧率在盐度24时最低,盐度8时最高。另外,实验表明低盐度有利于牙鲆白化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取平均体质量为536.67(±15.23)g的褐牙鲆,随机分为6个平行组,饥饿处理0、2、10、20d,研究饥饿胁迫对褐牙鲆血浆皮质醇、溶菌酶(LSZ)活性及免疫组织中非特异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0~20 d过程中,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血浆皮质醇浓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在饥饿10、20d时与饥饿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肝脏与脾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在饥饿10、20 d时与饥饿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浆LSZ活性、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脏与脾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饥饿2d时与饥饿前相比显著升高,在饥饿20d时均降低,并且肝脏SOD与AKP活性与饥饿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饥饿0~20 d过程中,脾脏与肾脏LSZ活性、肾脏AKP活性、肾脏ACP活性与饥饿前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短期(2 d)饥饿胁迫可激活褐牙鲆非特异免疫酶的活性,而长期(20 d)饥饿胁迫能够降低褐牙鲆免疫机能,同时皮质醇激素可能对褐牙鲆非特异免疫系统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褐牙鲆成鱼由盐度30直接转入盐度3的低盐海水(实验组)和30的海水(对照组)中,并在转移前0 h(空白组),转移后8 h、1 d、2 d、5 d、8 d和14 d采样,分析急性低盐胁迫对血浆渗透压、血浆皮质醇(COR)、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及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对照组中血浆的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样品无差异;盐度3实验组中,渗透压、Na+、Cl-均在1~2 d下降至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随后在该水平上波动;K+逐渐上升,1 d到达最高值,2 d时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之后保持平衡;COR在转移至低盐后1 d时上升至2 d时下降并低于对照组;血浆GH在1 d时显著下降至最低,后有所回升,但低于对照组;PRL于1 d时下降至最低,2 d时逐渐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褐牙鲆成鱼具有成熟完善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在急性低盐环境胁迫下,COR、PRL、GH等激素的共同作用能在短期内调整机体适应盐度变化,并建立新的内环境稳态。  相似文献   

5.
6.
为探讨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的生长、摄食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设置0、1%、2%、3%、4%等5个盐度梯度,检测存活率、体重增长量、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盐度增加,脊尾白虾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饵料转化率等指标先升高后降低。盐度在0~2%时,各指标不断升高;盐度在2%~3%时,各指标变化不大;盐度在3%~4%时,各指标不断降低。说明盐度2%~3%更有利于脊尾白虾的生长及饵料利用。  相似文献   

7.
高温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品种小麦(弱春性品种淮麦30、半春性品种郑麦9023和半冬性品种烟农19),研究花后7d和花后15d高温对旗叶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7~9d (T1)高温24 ℃/34℃(夜/昼)处理后,烟农19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光系统Ⅱ(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淮麦30和郑麦9023;郑麦9023的Pn、Ci和Fo显著高于淮麦30,胞间CO2浓度(Ci)显著高于烟农19;淮麦30的Ci、qp和qn显著高于郑麦9023.花后15d高温26 ℃/36℃(夜/昼)处理后,烟农19的Pn、Gs、Ci、Fv/Fm、qP、qn和ETR显著高于淮麦30和郑麦9023;郑麦9023的Pn、Gs、G、Fv/Fm、qP和ETR显著高于淮麦30;淮麦30的R显著高于郑麦9023和烟农19.花后7d和花后15d高温胁迫下,半冬性品种烟农19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和较强的自我保护机制,春性品种郑麦9023最低.  相似文献   

8.
在饲料中通过喷洒的方式添加液体纳米硒,测定不同浓度液体纳米硒对褐牙鲆生长性能、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投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纳米硒的试验组褐牙鲆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及增重率显著提高,其中10 m L/kg组增长最为显著;肝体比、脏体比及肠体比对照组与试验组无显著差异;添加纳米硒可以增强褐牙鲆的耗氧率及排氨率,耗氧率在10 m L/kg时达到最高,排氨率在20 mL/kg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
褐牙鲆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阿利新兰—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和不同pH(1.0、2.5、3.1)的AB染色法,对褐牙鲆进行显微观察,发现褐牙鲆食管、胃、幽门垂和肠道均有粘液细胞分布.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褐牙鲆粘液细胞分成Ⅰ-Ⅳ4种类型:Ⅰ型呈红色,AB呈阴性反应,PAS呈阳性反应,含中性粘多糖;Ⅱ型呈蓝色,AB呈阳性反应,PAS呈阴性反应,含酸性粘多糖;Ⅲ型呈紫红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Ⅳ型呈蓝紫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AB(pH 2.5、3.1)染色显示,粘液细胞含酸性粘液(蓝色);AB(pH 1.0)染色显示,粘液细胞含弱的和强的硫酸化酸性粘液(蓝色).食管、胃、幽门垂和肠道含有大量粘液细胞,食管和中后肠以Ⅲ型和Ⅳ型细胞为主,幽门垂和前肠含有许多Ⅰ型细胞,胃只含大量的Ⅰ型细胞.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温胁迫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夜温25 ℃、昼温30 ℃时,辣椒幼苗的干鲜重较常温条件下增加,但其细胞膜透性已增大;昼温高于30 ℃时,幼苗生长明显受阻,细胞膜透性急剧增大.夜温40 ℃、昼温45 ℃时,1/2以上的幼苗出现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1.
黑化牙鲆不同部位皮肤黑色素细胞和鳞片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牙鲆无眼侧色素沉着过多的黑化现象,在人工养殖群体中普遍存在,目前对于牙鲆黑化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深入研究牙鲆黑化现象的作用机制,对黑色素细胞和鳞片的形态描述和比较分析是必要的。通过对黑化牙鲆各部位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和鳞片形态学观察发现:(1)黑化牙鲆的无眼侧白色皮肤未发现黑色素细胞存在,但无眼侧黑化皮肤出现了"成体型黑色素细胞",并存在"仔鱼型黑色素细胞",无眼侧黑色素细胞的密度显著低于有眼侧正常皮肤(P0.05);(2)黑化牙鲆的无眼侧黑化皮肤的鳞片为栉鳞,无眼侧正常皮肤的鳞片为圆鳞;黑化牙鲆有眼侧正常皮肤栉鳞栉齿数都在5栉齿以上,而无眼侧黑化部位的栉鳞栉齿数都在5栉齿以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黑色素细胞的密度和栉鳞栉齿数显著相关(P0.05),黑色素细胞密度越高,栉齿数量越多;(4)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黑化牙鲆无眼侧黑化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视黄酸合成酶相关基因(RALDH1、RALDH2、RALDH3)的表达,发现RALDH1和RALDH3在无眼侧黑化部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无眼侧正常部位(P0.05),RALDH2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牙鲆黑色素细胞形成与栉鳞发生存在相关性,与视黄酸合成酶RALDH1、RALDH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鱼类主要通过视蛋白感知光强和波长。本研究首次克隆到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短波紫外敏感视蛋白SWS1基因全长cDNA序列共1317 bp,包括含107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蛋白358个氨基酸,表明牙鲆仔鱼具有潜在感知紫外线的能力。此外,qRT-PCR显示视杆视蛋白RH1和SWS1基因表达无显著性变化;而中波敏感视蛋白RH2和短波蓝色敏感视蛋白SWS2基因表达从孵化后第1天到第13天显著性增强;长波敏感视蛋白LWS基因从孵化后第1天到第6天显著性增强,而此后到第13天显著性降低。RNA整体原位杂交显示,眼睛中感蓝光的SWS2的基因表达较其它视蛋白基因晚。视蛋白基因表达信号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及晶体周围,此外还首次发现这些视蛋白基因在皮肤、鳍条、鳃、肠道等组织中表达。  相似文献   

13.
鲽形目鱼类仔鱼经过变态后形成眼睛和偶鳍等器官左右不对称的稚鱼。Tbx家族成员参与脊椎动物心脏、肢体和眼等器官的发育,而Tbx基因与鲽形目鱼类变态的关系目前尚无报道。运用扫描电镜和软硬骨染色等方法对出膜后2 d(变态早期)和26 d(变态前期)的牙鲆仔鱼的形态进行观察,牙鲆出膜后2 d胸鳍原基出现,出膜后26 d胸鳍发育成熟,而在出膜后26 d胸鳍和腹鳍仍左右对称。我们克隆了牙鲆Tbx5基因的CDS序列,该序列编码的多肽具有部分T-box保守结构域,与斑马鱼Tbx5同源性高达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段CDS序列与硬骨鱼的Tbx5基因聚为一支,但与四足动物Tbx5相分离。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出膜后26 d的牙鲆仔鱼中,Tbx5基因不仅在胸鳍、眼背侧、脊柱和尿囊表达,且在胸鳍和眼背侧的表达呈现左右不对称,左侧面(有眼侧)的表达量均高于右侧面(无眼侧)的表达量。综上结果显示,牙鲆Tbx5基因可能参与了变态过程中眼睛与胸鳍左右不对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细胞分裂在鲽形目鱼类变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Epigen作为表皮分裂原,通过激活MAPK通道来调控有丝分裂。以前的研究利用定量PCR表明,epigen在变态前期表达量升高,而变态后期表达量下降,表明其与变态发育相关。为了进一步调查epigen与牙鲆变态发育的关系,利用RNA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epigen在变态期牙鲆体内的空间表达分布,发现在变态期的各个阶段,epigen基因表达分布均比较广泛,表皮、鳃、肝脏、肠道、鳍条、支鳍骨、肌节等组织都有表达,在牙鲆变态前和变态早期(E期)信号较强,而在变态高峰期(F期和G期)和变态后期(H期)信号逐渐变弱。Epigen空间表达分布模式提示,其作为表皮分裂原,可能广泛参与牙鲆变态发育早期事件,尤其可能与肝脏、肠道、支鳍骨和鳍条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5.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不仅是研究鱼类变态的模式生物,也是我国的重要水产养殖对象。从变态前牙鲆cDNA文库中的42个单一序列表达标签(ESTs)中筛选到46个微卫星分子标记,从中选择21个微卫星并在一个养殖牙鲆群体共30个样本中测试,结果表明其中有20个微卫星标记具有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为2到6个,观察杂合度从0.06到1.00,期望杂合度从0.059 7到0.825 2变化不等,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是0.457 5,可用于牙鲆连锁图的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其中,有3个微卫星位点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在基因编码区内,可能和基因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种子大小和干旱胁迫对文冠果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种子大小和干旱胁迫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文冠果育苗和人工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文冠果大种子(单粒种子质量1.0g)、中等种子(单粒种子质量0.6~1.0g)、小种子(单粒种子质量0.6g)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完全随机试验方法,以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各水势条件下(对照,-0.2,-0.6 MPa)不同大小文冠果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生长状况、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进行研究。【结果】种子大小和干旱胁迫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率有显著影响,大种子相对于中等种子和小种子,具有更高的发芽率;在-0.2 MPa水分处理下,大种子发芽率为100%,中等种子和小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7.92%和94.79%;在-0.6MPa水分处理下,大种子发芽率为95.83%,而小种子发芽率为88.55%。种子大小和水分条件对文冠果幼苗生长量也有显著影响,大种子相对中等种子和小种子幼苗有较大的生长量;随着水势的降低,不同大小种子起源的文冠果幼苗生长量逐渐降低。种子大小和水分条件对文冠果幼苗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均有显著影响,大种子相对中等种子和小种子幼苗有更大的生物量积累。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大种子幼苗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了叶片,而小种子幼苗将更多的生物量投入到根系。【结论】在干旱地区文冠果播种造林中,尽可能选择种粒质量大于1.0g的种子以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L-肉碱对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简称轮虫)种群增长、怀卵率和个体大小的影响。【方法】用0.012 5mg/mL氯霉素作为轮虫培养液中的抑菌药物,1mg/L L-肉碱作为轮虫的营养强化剂,以正常培养条件下不添加L-肉碱和氯霉素的培养组为对照,分别设添加L-肉碱、氯霉素和L-肉碱+氯霉素处理,以纯酵母菌投喂培养轮虫5d。每天测定各组轮虫的种群密度、培养液中的细菌含量以及第5天时各组轮虫的背甲长、背甲宽。【结果】3~5dL-肉碱组的细菌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4d氯霉素组和L-肉碱+氯霉素组的细菌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这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5天除L-肉碱组外其他3组之间细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1~5d各处理组轮虫的种群密度均呈上升趋势,L-肉碱组轮虫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3组。各组轮虫的怀卵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氯霉素组轮虫的背甲长和背甲宽显著大于其他3组(P0.05)。【结论】L-肉碱对轮虫种群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数量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牙鲆亲鱼性腺发育和脂肪酸的关系,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野生褐牙鲆亲鱼在性腺发育不同阶段的肌肉,肝脏和卵的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的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其中Ⅲ-Ⅳ期亲鱼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低于Ⅴ期亲鱼;Ⅲ-Ⅳ期及Ⅴ期牙鲆亲鱼各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均有差异,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差异较为显著。Ⅴ期卵的脂肪酸组成中含有大量的n3HUFA,EPA、DPA和DHA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发育同期的其它组织;Ⅲ-Ⅳ期亲鱼肝脏中DHA/EPA的比例显著高于Ⅴ期亲鱼,卵中EPA/ARA的比例显著低于Ⅴ期亲鱼。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PUFA与牙鲆亲鱼的性腺发育关系较为密切,为了保证牙鲆亲鱼正常的繁殖需要,在亲鱼培育过程中,需要补充含有适量高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DHA、EPA和ARA的脂肪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