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杭州湾粪大肠杆菌和异养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因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1999年5月 ̄6月的杭州湾现场调查资料,对杭州湾粪大肠肝菌及异养细菌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杭州湾粪大肠肝菌数量分布主要受陆源性物质的支配,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而异养细菌则主要与浮游植物的数量有关,其分布特征为西南低东部高。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粪大肠肝菌和异养细菌除均与水温、盐度相关较高外,前者还与无机磷、而后者则与叶绿素a呈现数量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1999年5月 ̄6月的杭州湾现场调查资料,对杭州湾粪大肠肝菌及异养细菌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杭州湾粪大肠肝菌数量分布主要受陆源性物质的支配,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而异养细菌则主要与浮游植物的数量有关,其分布特征为西南低东部高。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粪大肠肝菌和异养细菌除均与水温、盐度相关较高外,前者还与无机磷、而后者则与叶绿素a呈现数量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南三近岸海区异养细菌数量变动与潮汐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4h内异养细胞的数量随着潮汐位的上升而减少或随着潮位的下降而增加,高平潮时数量最低,低平潮时数量最高。比较一个月内各个高平潮异养细菌的数量,发现异养菌数量在小潮期向大潮期转变的过程中达到顶峰,并在大潮期急剧下降至最低值,接着从大潮至小潮期,异养细菌数量缓慢回升,直到小潮期后才快速地上升,在水平分布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在潮间带最大,其次  相似文献   

4.
于2020年7月至8月在北部湾北部海域设立50个站位对浮游细菌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探讨浮游细菌空间分布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33~91.47×105cells/mL,平均值为12.61×105cells/mL;中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22~7.48×105cells/mL,平均值为2.15×105cells/mL;底层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76~71.33×105cells/mL,平均值为17.74×105cells/mL。浮游细菌丰度在水平方向上呈近岸沿海向远岸深海区域逐渐降低的趋势;垂直方向上浮游细菌丰度与深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近岸海域浮游细菌丰度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趋势,但远岸海域表层和中层丰度接近,底层丰度大于表层和中层的丰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丰度与盐度、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中层丰度与温度、磷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底层与铵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浮游细菌的空间分布受到温度、盐度、pH、营养盐等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提取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样品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构建了沉积物细菌16S rDNA文库和系统发育树,进行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细菌分属5个类群,分别为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48.2%)、厚壁菌门(Firmicutes,22.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8%)、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3.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3.7%),还有一些尚未确定其分类(7.4%)。在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变形细菌门类群中,γ-变形菌占主导地位,约为46.1%,其次为α-变形菌(23.1%)、β-变形菌(15.4%)、ε-变形菌(7.7%)和δ-变形菌(7.7%)。作为海洋沉积物中的优势菌群,不同生态系统中变形细菌门类群的组成略有不同,功能类群的组成与生态系统机制密切相关。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两个分支,在枸杞岛海藻场中主要参与分解碎屑及异养营养素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淡水水族箱添加硝化细菌制剂后,监测水体中水质及异养细菌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硝化细菌处理的水族箱水体pH值的变化幅度更小,在试验第2天后NH4+-N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在试验第11天后基本上检测不出NO2--N;在异养细菌总数方面,对照与添加硝化细菌处理有显著差异,对照的细菌种群多样性更高。添加硝化细菌对降低淡水水族箱中NH4+-N、NO2--N浓度效果显著,最适添加浓度为1.46×108CFU/L。  相似文献   

7.
两种载体生物膜中异养细菌数量动态及其氨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微生物学方法测定了淹没式生物滤器中两种载体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异养细菌数量动态及熟化后细菌的氨化作用。结果表明,载体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异养细菌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生物滤器运行前期异养细菌数量高(107~108CFU/g),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105~106CFU/g);沸石载体生物膜细菌的氨化速率前24h平均为17 45μg/(cm3·h)和26μg/(g·h),无纺布载体生物膜细菌的氨化速率前24h平均为17 41μg/(cm3·h)和59 9μg/(g·h)。  相似文献   

8.
河蟹工厂化育苗期间水及蟹体中异养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ocheir sinensis),工厂化育苗期间沉淀池水,培育池水和蟹苗体内的异养菌暨弧菌(Vibrio)数量的变化与优势菌株属的组成,以及细菌数量的变化与消毒剂,COD,总氨氮,pH值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育苗水中细菌繁殖速度快,细菌属的组成较简单,弧菌属为优势属,其出现频次占45%,异养细菌的数量与COD和总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1年5、8、10月及2012年2月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获取了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优势种等数据。结果显示,辐射沙脊群海域在全年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0种,其中硅藻门52种,占绝对优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加氏星杆藻(Asterionella kariana)和有翼园筛藻(Coscinodiscus bipartitus)在4个季节均为优势种;不同季节藻类丰富度差异明显,以秋季最多,为40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明显。通过分析该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关系发现,相同属种类在典型对应分析(CCA)坐标中占据相似的生态位,且相对位置较近;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也相似。  相似文献   

10.
高位虾池水体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位于广东湛江东海岛北寮村和庵里村的4个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过程水体中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寮村虾池BL1和BL2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均呈现中间高两头低、后期多于初期的单峰变化趋势;BL1的弧菌数量变化趋势和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变化趋势相似,而BL2则是前期稍微升高而后下降,后期又呈升高态势,峰值出现在养殖末期;水源地BL3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为初期平缓,后期明显多于初期,大体呈上升态势;而BL3弧菌数量变化趋势则比较平缓.2)庵里村发病的虾池AL1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在养殖中途爆发病害时,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高出未发病的正常池2个数量级;庵里村虾池AL2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也是中间高两头低,而弧菌的数量变化则是无规律的波动;水源地AL3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大体呈下降趋势,弧菌数量放养初期最高.3)高位虾池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虽多于水源地,但差异不显著,同一个位点,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同步增多或减少.虾场水体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与多数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这与虾池养殖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有关,同时反映了高位虾池生态系统受多种因子作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海藻场是近岸典型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特殊,生物资源丰富,能流结构复杂且特征明显。本研究应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构建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并做简单分析,通过对营养级、各级流量、生产量、系统总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合海藻场自身生态系统特点,初步评估了海藻场生态系统状况,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得出枸杞海藻场内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425,最高营养级为3.628,系统营养级较低。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为每年11 604.00 t/km2,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总能量转换效率为12.7%,可以看出枸杞海藻场内初级生产力很高,转换效率也非常高,为藻场内生物资源提供了保障。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P/R比值是1.247,较同海区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和东海区平均水平更接近1,说明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处在比较成熟,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海藻场是近岸典型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特殊,生物资源丰富,能流结构复杂且特征明显。本研究应用生态通道模型(Ecopath),构建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并做简单分析,通过对营养级、各级流量、生产量、系统总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结合海藻场自身生态系统特点,初步评估了海藻场生态系统状况,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得出枸杞海藻场内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425,最高营养级为3.628,系统营养级较低。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为每年11 604.00 t/km2,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总能量转换效率为12.7%,可以看出枸杞海藻场内初级生产力很高,转换效率也非常高,为藻场内生物资源提供了保障。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的P/R比值是1.247,较同海区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和东海区平均水平更接近1,说明枸杞海藻场生态系统处在比较成熟,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造成适合于网箱养鱼的流场环境,同时扩大贻贝和藻类养殖面积,拟在枸杞岛西侧海域建设堤坝工程,通过数值实验对工程前后的流场变化进行了模拟。数值模型采用半隐式有限差分格式,经离散处理后,模型最后用迭代法求解一个五点方程。计算结果显示,模拟流场与枸杞岛周围海域实际流场吻合、精度良好。在此基础上,对两个不同的建坝方案分别进行数值计算,预演、比较堤坝工程实施前后海域流场的变化,从中选择既满足南侧海域深水网箱养殖的低流速要求,又可以尽量增加北侧海域贝类、藻类养殖面积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枸杞岛养殖海域流场环境改造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造成适合于网箱养鱼的流场环境,同时扩大贻贝和藻类养殖面积,拟在枸杞岛西侧海域建设堤坝工程,通过数值实验对工程前后的流场变化进行了模拟。数值模型采用半隐式有限差分格式,经离散处理后,模型最后用迭代法求解一个五点方程。计算结果显示,模拟流场与枸杞岛周围海域实际流场吻合、精度良好。在此基础上,对两个不同的建坝方案分别进行数值计算,预演、比较堤坝工程实施前后海域流场的变化,从中选择既满足南侧海域深水网箱养殖的低流速要求,又可以尽量增加北侧海域贝类、藻类养殖面积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哈尔滨太阳岛外滩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5月对其进行了春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0目12科34种。其中水生昆虫19种,占总物种数的55.88%;软体动物9种,占26.47%;环节动物4种,占11.76%;甲壳动物2种,占5.88%。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步行多足摇蚊(Polypedilum pedestre)、黄色多足摇蚊(Polypedilum flavum)和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研究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7.44±103.28ind/m2和229.61±517.29g/m2。3种生物指数的分析结果如下: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4.11±1.8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83±0.48,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35±0.66。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主要水体理化因子为磷酸盐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和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表明与太阳岛外滩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密度关系最为密切的水体理化因子为酸碱度,而对生物量影响最大的为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0年春季和秋季对该海域开展了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分析了游泳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率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构建游泳生物群落结构数据矩阵,分析游泳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共采集到游泳生物73种,隶属于12目30科49属,其中鱼类最多,共有47种,虾类10种,蟹类9种,头足类4种,虾蛄类3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分析显示,渔获物中IRI>1 000的优势种有4种,分别为银鲳(Pampus argente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火枪乌贼(Loligo beka)和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其中银鲳和赤鼻棱鳀是两季调查共同优势种。游泳生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春季高于秋季的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显示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性差异,物种丰富度指数(D)季节差异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