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粘虫黑卵蜂(Telenomus Cirphivorus Liu)属缘腹细蜂科,早在50年代中期刘崇乐教授对此蜂曾作过研究,以后对此蜂的自然寄生率陆续有报导,但除个别地方(四川雅安)报导寄生率达70%外,其余报导自然寄生率都很低,前几年我们在粘虫天敌资源调查中、连续发现此蜂在毕节对三代粘虫卵粒寄生率均高,各年都在50%上下、控制力很大,可惜对大发生的二代粘虫寄生率不高,仅6~9%,为了探索此蜂的保护利用,我们对其一般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繁殖做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啮小蜂对烟色大蠊,日本大蠊、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4种蜚蠊卵荚进行接蜂试验。结果表明:除德国小蠊卵荚外,其它8种卵荚接蜂成功,寄生率分别为45.08%、53.06%和64.04%,羽化率分别为11.69%、28.57%和47.19%,在卵荚内平均发育期分别为64.63、66.79和48.38天。美洲大蠊卵荚寄生率高,羽化出雌蜂数较多,发育历期短,容易采集。因此,作者认为实验窒繁殖寄生啮小蜂应首选美洲大蠊。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辽宁等地,玉米螟赤眼蜂是玉米螟第1~3代卵寄生蜂的优势种;人工繁殖释放后,玉米螟卵被寄生率达94.09%,玉米被害株率仅为8.2%,防治效果良好。据北京和辽宁试验,玉米螟赤眼蜂不能寄生于柞蚕卵,仅可寄生于米蛾卵中。为扩大人工繁殖寄主的范围,我们试验用蓖麻蚕卵进行繁蜂,获得了成功。现简报如下。蜂种来自北京市农科院,原寄主为米蛾卵。蜂种于1979年12月27日羽化雌蜂518头,雄蜂243头,当即接种于蓖麻蚕蛾剖腹卵中,供试卵727粒,结果卵寄生率为21.45%(156粒),子代蜂发育历期15天(12月27日~1月11日),羽化率为85.25%(143粒),平均每卵出蜂16.07头,其中雌蜂占80.85%,子代蜂寿命为7天。以后用蓖麻蚕产出卵继续繁殖,经第二、三、四代,寄生率逐渐稳定和提高。现将第四代寄生情况列入表1。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生产赤眼蜂中的蜂体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赤眼蜂繁蜂质量是影响田间治虫的关键因子之一。作者研究了种蜂的管理、蜂卵比例、接蜂时间、扩繁代数、繁蜂方法及治虫蜂的贮藏等直接影响赤眼蜂质量的诸因素。根据研究结果认为,采自田间的种蜂以散粒方式(非蜂卡、卵卡)用蓖麻蚕卵繁殖到3代后转到柞蚕卵上繁殖,从种蜂到治虫蜂的扩繁代数要控制在6—7代。最佳蜂卵比为1:20—25(25℃,相对湿度以下简称RH75%),接蜂时间为24-36小时。在此条件下繁出的蜂,寄生率可达76%,羽化率75.3%,雌雄比为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毕节地区是黔西北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500公尺左右。粘虫是本区粮食作物的主要害虫,为第二代多发区。近几年来我们对粘虫寄生性天敌昆虫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初步了解了天敌昆虫的种类以及它们对粘虫的控制作用,现将结果整理于后。调查方法:从田间分批采集不同世代、不同虫态、不同龄期的粘虫,在室内单个饲养到成虫或寄生昆虫羽化,观察天敌种类、寄生率、羽化日期等。并对粘虫黑卵蜂生物学特性做了一些观察。一、天敌昆虫种类:据调查,在毕节地区粘虫寄生性天敌昆虫有如下种类: 粘虫黑卵蜂Telenomus cirphivorus Liu,广东黑卵蜂T.guangdongensis Chen et Liu,弯尾姬蜂Diadegma sp.,斜纹夜蛾盾脸姬蜂Metopius rufusbrowni(Ashmead),  相似文献   

6.
针对寄生荔枝蒂蛀虫卵的斑螟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pylae Nagaraja不能正常羽化出蜂问题,室内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a(stainton)卵为寄主,分别以1:3、1:5、1:10(对照)的蜂卵比接蜂培养,经过35代过寄生连代繁殖驯化,其36代(F36)成蜂个体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成蜂体长、体宽分别减小28.89%、16.08%(1:3处理)和27.43%、20.56%(1:5处理)。经蜂卵1:3、1:5接蜂连代繁殖驯化后的F36斑螟分索赤眼蜂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44%和55%,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能顺利从荔枝蒂蛀虫卵内羽化出蜂,羽化率分别为31.8%、25.5%,对照则无羽化出蜂。表明通过过寄生驯化培育可以改变斑螟分索赤眼蜂的个体大小,并有望使其在荔枝园内建立稳定种群,达到持续控制荔枝蒂蛀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俞松青  谢凯蕾 《昆虫天敌》1991,13(4):178-178
拟啮小蜂Tetrastichodes sp.是上虞县在黑胸大蠊卵鞘内寄生的主要蜂种,自然寄生率高(64.2%),它在浙江省也有广泛分布(待发表),是有希望用于生物防治的。自1989年7月至1990年8月,我们对人工接蜂和自然寄生的黑胸大蠊卵鞘等作了室内观察。现将该蜂种越冬等生物学特性报导于下。材料和方法一、采集自然寄生卵鞘,待羽化成蜂后移入广口瓶内饲养,并用新产黑胸大蠊卵鞘接蜂,接蜂后按单个卵鞘装入青霉素瓶。根据气温状况每天或不定期(冬季)观察成蜂羽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华卵索线虫对粘虫自然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属我国粘虫一代常发区。根据1975~1989年在上蔡和新蔡县的田间多点调查,证明中华卵索线虫是粘虫幼虫的重要寄生天敌。58%的点对粘虫的寄生率达40%以上,最高超过90%。被寄生的粘虫食叶量平均减少38%。在18~20和22~27℃室温下,14天和8天后死亡。1984年为粘虫大发生年,上蔡县东岸村麦田粘虫密度达30.3~119.5头/m~2,由于线虫寄生率高达35.0~45.5%,未进行化学防治,小麦被害很轻。根据1979~1985年资料初步分析,线虫对一代粘虫常发区(新蔡县)的自然寄生率与二代粘虫常发区(锦州、公主岭、哈尔滨市郊)6月份诱蛾数有较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采取措施,保护利用中华卵索线虫,对压低粘虫迁飞基数是可行的。当地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雨日、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线虫对粘虫寄生率变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螟黄赤眼蜂繁蜂质量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螟黄赤眼蜂的繁蜂质量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繁蜂代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子代蜂的繁殖能力明显下降。在柞蚕卵上连续繁殖25代后,其寄生率、单卵蜂量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4.08%、45.00%和65.72%,子代蜂寄生率和单卵蜂量平均每代衰减为2.0%,而羽化率下降3.0%。其发育历期延长72h。子代蜂性比(雌:雄)下降幅度不大,在8.25~9.59:1。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导用人工饲料离体培养 玉米螟赤眼蜂从卵到成虫。饲料组成为柞蚕蛹血淋巴或柞蚕蛹整体匀浆液、蛋黄和牛奶。用此饲料作卵浆制成的人工卵,按1粒卵接6头蜂的比例接蜂,寄生率达90%以上。每一被寄生后出蜂的卵可得成蜂34—37头,其中雌性90%、展翅率95%,出蜂卵率56—63%。文中还讨论了赤眼蜂在人工卵内数最少不能化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于1980年6~9月在湖北省武汉等七个县(市)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棉田分别调查了各代棉红铃虫卵的寄生天敌,共调查21次,采得卵10501粒,出蜂共177头(♀98、♂79),寄生率为1.69%。经鉴定,全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在不同地区各代棉红铃虫卵被寄生率有差异,总寄生率在第一、二、三代分别为2%、0.31%和2.93%,第三代高于第一代,第二代最低,武汉地区各代寄生率分别为2%、  相似文献   

12.
用人造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4~1995年在山东省用人造卵繁殖螟黄赤眼蜂,进行防治棉铃虫的研究。人造卵的寄生率为91.14%,出蜂率为89.68%,每张卵卡有人造卵140粒,可出蜂3000头。冷藏虫态以前蛹期为宜,冷藏15和20天,出蜂率分别为87.26%和82.81%。人造卵出蜂比较集中,2天内可基本出完。成蜂饲喂蜂蜜可显著延长寿命。纸袋出蜂器出蜂率可达91.83%~99.09%。棉田释放人造卵蜂防治第2代棉铃虫,1995年寄生率为80.31%,最高达93.75%,防治效果稍好于施药区。防治第3代棉铃虫的效果较低,寄生率仅有42.97%,原因与蜂卡冷藏时间长以及高温多雨有关。放蜂区捕食性天敌数量比施药区高4.03~9.36倍,对棉蚜、棉叶螨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一般不需防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释放中华卵索线虫防治粘虫,不同益害比的寄生效果,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当益害比为100:1时,可取得60%的发生效果;200:1时,寄生率增加到76.4%。按益害比为400:1,释放侵染期幼虫,防治麦田一代粘虫,第3天调查校正寄生率71.7%;第5天增加到84.13%,对粘虫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过寄生角度探究了不同蜂卵比例繁育螟黄赤眼蜂对其品质的影响。对以卵卡面积作为不同蜂卵比例繁殖的种群自身出蜂数量、喂食对其寄生率及其后代性比的影响、不同卵龄米蛾卵的寄生率和后代性比等3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接蜂比例繁殖的螟黄赤眼蜂,接蜂比例越大,过寄生现象越严重、虫体越小、雌性比越低、单位面积出蜂量也越少。本品系螟黄赤眼蜂接蜂比例应在1∶6与1∶10之间,以接近1∶10为宜。  相似文献   

15.
8~11月在福建省沙县稻田调查,发现稻弄蝶卵寄生蜂4种,其中以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稻苞虫黑卵蜂为主。同期在稻田内挂卵调查,寄生率为5.3~14.7%,平均10.4%,10~11月初田边杂草上卵寄生率为10~39.3%,平均28.6%。11月中下旬采的卵中发现有越冬的寄生蜂,翌年3月陆续羽化。弄蝶幼虫期有7种原寄生天敌和3种重寄生天敌;前者以稻苞虫凹眼姬蜂、银颜筒寄蝇和弄蝶绒茧蜂为主,寄主多在3~5龄时被杀死。8~9月田间幼虫寄生率为30.3~75.7%,平均为48.2%,对稻弄蝶虫口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商洛地区小麦、玉米暴食性害虫粘虫幼虫寄生性天敌——粘虫绒茧蜂,寄生率为7.35~43.75%,以五、六龄幼虫寄生率最高,完成一个世代需18~19天,有效积温为410~425日度,在自然界年发生2~3代,羽化出蜂最为适宜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75%~80%,温、湿度过高过低则影响蜂的羽化和寿命。并对成蜂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成都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1982年,在成都调查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寄生蜂有19种,优势种为稻螟赤眼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夹色姬蜂和大螟钝唇姬蜂。卵粒寄生率第一代为2.63%,二代40.73%,三代85.54%;幼虫寄生率一代为28.30%,主要寄生于3~5龄幼虫体内,3龄寄生率为28.57%,4龄55.56%,5龄33.33%,蛹寄生率一代为56.25%,二代57.53%,越冬代8.82%。对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还就化学农药对寄生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小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卵寄生蜂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兴安岭落叶松毛虫卵期的寄生蜂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落叶松毛虫卵3292粒,通过室内饲养,发现3种寄生蜂。对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落叶松毛虫黑卵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率、每卵出蜂数、雌雄性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寄生率分别为56.23%、35.66%、0.49%、总寄生率达92.38%;一粒寄主卵通常只育出1头宽缘金小蜂,育出松毛虫黑卵蜂平均为8头,最多13头,最少4头;宽缘金小蜂和黑卵蜂的雌雄性比分别为1.63:1和1.47:1。  相似文献   

19.
粘虫Mythimna separata是禾谷类作物暴食性害虫,在我省各地普遍发生。尤其在春秋多雨季节,持水量集中的田间,常常造成严重为害。而粘虫绒茧蜂(Apanteles kariyai)则是粘虫幼虫期的重要昆虫天敌之一。作者等于1973和1984年,在粘虫大发生的春秋两季,对晋东南、临汾、运城、吕梁和晋中地区自然寄生率进行调查,一般年份寄生率为15~25%,高达60%以上。通过室  相似文献   

20.
为评估替代寄主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能否用于驯化天敌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及其驯化效果,通过分析不同驯化代数夜蛾黑卵蜂对米蛾卵的寄生效果,比较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和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的发育历期、寿命和寄生效果等生物学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用米蛾卵驯化的F1、F10和F30代夜蛾黑卵蜂对米蛾卵的寄生率分别为1.94%、16.14%和85.00%,子代蜂羽化率分别为4.76%、30.28%和85.72%,随着米蛾卵驯化代数增长,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和子代蜂羽化率均显著增加。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的发育历期和雌成蜂寿命分别为12.67 d和6.92 d,前者显著长于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后者与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无显著差异。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和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对斜纹夜蛾的寄生率分别为98.63%和99.04%,子代蜂羽化率分别为84.33%和80.81%,2个品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米蛾卵是夜蛾黑卵蜂扩繁的优良替代寄主,在夜蛾黑卵蜂商品化应用及生物防治夜蛾科害虫方面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