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年代初期,辻本满丸氏就根据他的实验认为,茶籽制油工艺可与同属的山茶科其他茶籽的制油工艺相同,并建议用冷压榨制油法以提高茶籽油的质量。早期的制油工艺比较简单,主要采用热压榨进行,其出油率也低,据B.B.报道,用废茶籽榨油,出油率为7~8%。显然还有相当数量的油残留在茶籽饼里。直到六十年代初才有浸出法应用于茶籽制油工艺,但所用溶剂的沸点各不相同,土耳  相似文献   

2.
制茶发酵理论与制茶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世纪末,我国创制出红茶。红茶制造中叶片由绿变红,形成了独特的色、香、味品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生物科学和化学的发展,十九世纪末便开始了制红茶理论的研究。1890年古在(Kosai Y.)提出了制茶的“微生物发酵说”,认为茶叶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过程。1893年班伯(Bamber M.K.)却认为是一种单纯的化学变化,称之为氧化过程,不称为发酵过程。后来曼恩(Mann N.)于1901~1904年证实微生物杀灭后,茶叶还能进行发酵,微生物在制茶发酵中不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3.
设计茶厂时往往由于制茶人员对土建不太熟悉,设计单位对制茶工艺不很明确,很容易造成设计上的不合理而直接影响到茶厂的实际使用价值。土建应根据制茶要求进行设计,两者结合,实为重要, 一、厂房布局具有一定规模的初精制茶厂,对厂房平面布局必须注意,应划分为生产区、仓库区和生活区。生产的布局要根据制茶工艺流程而设置车间。同工段的两车间联接应设雨披过道,这样便于在雨天往返输送茶叶。毛茶仓库应定区划片,宜相对集中,精制或半成品仓库要围绕制茶车间顺序设施。生活区应单独设置,尽量避免生产与生活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4.
工夫红毛茶的制造工夫红毛茶,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细,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馥郁,汤色红浓,滋味醇厚,叶底红明。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切产品,不但  相似文献   

5.
油脂提取所采用的工艺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成品油的品质,冷榨法作为一种相对溶剂浸提法更为安全的提油工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介绍了当前多种制油工艺及其优势与缺陷,着重介绍了冷榨工艺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国内外制油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油料作物制油工艺现状与冷榨制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脂提取所采用的工艺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成品油的品质,冷榨法作为一种相对溶剂浸提法更为安全的提油工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介绍了当前多种制油工艺及其优势与缺陷,着重介绍了冷榨工艺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国内外制油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场种植茶园二千三百八十九亩,投产茶园二千二百七十八亩,主要生产分级红茶。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深入开展批修整风运动中,广大职工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  相似文献   

8.
陈元良  周菲菲 《茶叶》1991,17(4):45-46,55
多年的生产经验证明,制茶时适当用油,能改善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外观质量,尤其在龙井、旗枪类名茶生产上的应用,巳成为传统习惯。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浙江省茶叶公司研制的制茶专用油,已在诸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承担出口任务最大。其中眉茶产量又占全省的首位,1977年浙江出口绿茶数量占世界市场国际贸易额50%,眉茶又占全省出口绿茶出口总数量的40%以上。因此,眉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口。  相似文献   

10.
茶籽(Camellia Sinensis)油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廿年来,由于茶业副产学科的迅速发展,已使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很多副产物都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可能性。我国茶籽制油工业的发展就是其中显著的一例。为了促进这方面工作的进行,现将有关方面的报道综述如下。一、历史的回顾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几乎所有关于茶籽油的研究文献中都引证了这样一句话:“茶籽油商品性生产的报道只有中国,  相似文献   

11.
观光手工制茶是以观光、休闲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型式,可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是现代观光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除了特有的丹霞地貌外,武夷山还是有名的茶乡,拥有众多优美茶园和各类茶叶加工设备。游客通过采摘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一系列手工操作的过程,将旅游与茶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手工制茶观光行程。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身体验制茶的乐趣,营造一个浓烈的茶文化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炒茶用油主要是乌桕脂,茶区群众称之谓“白油”。它起于何时?已无从稽考,在文献联机检索中亦未发现有类似报道。总之,乌桕油用于炒茶根据不足,至于它的性质,尤其是它的毒性,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近年来,有关乌桕脂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作者在研究野生油脂过程中,发现了炒茶用乌桕脂中梓油含量较高,油脂本身的酸价、过氧化值等质量指标亦都超过国家标准,不宜作为炒茶用油。现将有关乌桕脂研  相似文献   

13.
超声波辅助提取苹果籽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探讨了超声波辅助提取苹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液料比(石油醚体积与苹果籽质量之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超声波频率对苹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料比为8,提取时间为35min,提取温度为35℃,超声波频率为60kHz时,苹果籽油提取率最高,可达到23.94%。通过与索氏提取法对比,证明超声波是一种可靠、高效的提取苹果籽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静  王守生 《福建茶叶》2008,30(1):25-26
对由蒸汽杀青与冷冻真空干燥工艺初制的绿碎茶茶样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冷冻真空干燥荼样感官审评外形匀整,汤色黄绿,滋味浓厚;其干荼、荼汤、叶底的明亮度和总色差与烘箱干燥茶样存在极显著差异;其茶多酚、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灰分含量分别为23.48%、160.44mg/g、5.63%、6.58%,而烘箱干燥的荼样则分别为21.47%、122.36 mg/g、5.29%、6.87%,这4种生化成分冷冻真空干燥与烘箱干燥茶样有显著差异;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冷冻真空干燥与烘箱干燥茶样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人参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人参籽油,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萃取人参籽油工艺参数,再将其与通过冷榨法及溶剂法提取的人参籽油进行对比,测定和比较了不同工艺制取的人参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26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 h工艺条件下,人参籽油得率为16.2%。经检测,人参籽油脂肪酸组成为不饱和脂肪酸占99%以上,其中油酸含量极高,可达73.93%。通过不同制取方法所得到的人参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溶剂萃取法所提取人参籽油的脂肪酸明显多于压榨法的脂肪酸成分;且超临界CO2萃取法具有无有机化学试剂残留的明显优势,因此,是未来人参籽油提取中可以应用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提取工艺和技术。  相似文献   

16.
茶籽壳酸水解制备木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声波为辅助手段,稀盐酸为催化剂,常压水解茶籽壳制备木糖,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对水解液中的木糖进行检测。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超声预提时间、酸浓度、茶籽壳粉碎度、水解时间等对木糖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因素对木糖得率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水解时间、酸浓度、粉碎度、超声预提时间;最佳制备条件为:超声预提时间为45min,功率为50kHz,温度为25~30℃;酸浓度为0.6mol/L;粉碎度为40目;水解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木糖产率最高,达28.44%。研究为茶籽壳的利用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7.
茶籽的采收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叶用植物,主要经济价值是顶端嫩叶。但实际上茶树全身都是宝,除嫩叶外,果实也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据有关部门统计,茶园中茶籽产量大体接近茶叶的产量,一个年产茶叶3万kg的茶场,就有2万kg左右的茶籽。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笔者特就茶籽的采收和利用问题谈一些浅识。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三年六月初,省茶叶公司邀请茶叶专家和有关茶厂技术人员座谈制茶工艺改革问题,要求把制茶工艺改“简”,加工生产改“快”。通过座谈进一步明确了工艺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会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要简化工艺,必须结合改革产品,把产品外形适当放大放长,净度要求也适当放宽;另一种意见是不能放,特别是净度不  相似文献   

19.
花茶是人们所喜爱的饮料,以烘青毛茶和香花为原料窨制而成。由于烘青毛茶原料来源,采摘季节和初制技术等条件不同,品质参差不齐,窨花之前,都必须经过加工,成为外形内质相一致的分级茶坯,以备窨花。因此,制坯工艺合理与否,关系到品质规格的稳定;生产周期的长短;以及产品成本的高低等等。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创办于1935年8月,至今已70周年。7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根据院所领导的部署和茶叶科学、生产发展的需要,先后对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各大茶类的制茶工艺与技术理论开展多项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乌龙茶做青工艺及其设备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艺、设备研究与中间试验”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红茶制作工艺的研究进展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所科技工作者即开始对传统的红茶初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工夫红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