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喜树幼苗根生长过程中喜树碱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喜树幼苗生长过程中各级根的喜树碱含量,分析了喜树幼苗根系中喜树碱含量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主根的喜树碱含量和产量均为最高。随着幼苗的生长,整株根系及各级根的喜树碱含量都呈缓慢上升趋势,整株根系及各级根干质量与相应的喜树碱总量均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2.
3.
喜树碱是一种从木本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中分离得到的抗癌活性物质,通过细胞培养合成喜树碱研究是喜树碱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光照对喜树愈合组织生理生化特性、花色苷形成及喜树碱合成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光照和暗培养条件下,喜树愈合组织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培养第3周达到峰值;光照对喜树愈合组织中花色苷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影响。与暗培养相比,光照培养可以促进喜树愈合组织的生理代谢,且对喜树碱的合成和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图5表1参1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喜树碱含量最高的喜树叶片的最佳采摘时间。[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同一地区不同时间采摘的喜树嫩叶中的喜树碱含量差别。[结果]高效液相色谱的条件为:Kromasil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4(体积比),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室温,进样量20m。样品制备条件:以甲醇为溶剂,60℃下超声提取1h。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喜树嫩叶中喜树碱最高含量为3.25‰。喜树嫩叶在4月中旬到4月末这段时间,喜树碱的含量是最高的,它比喜树果和喜树成叶都高,因此喜树嫩叶可作为喜树碱的生产原料。[结论]该研究为喜树碱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6.
L-色氨酸对喜树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树碱是一种从天然植物喜树中分离的抗癌活性物质,通过细胞培养合成喜树碱是喜树碱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试验利用喜树的顶芽、叶片、茎段为外植体,在B5培养基上(附加1.0 mg/l的NAA,0.5 mg/l的2,4-D和0.5 mg/l的KT)诱导喜树愈伤组织。同时考察L-色氨酸对喜树愈伤细胞培养中喜树碱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5培养基中添加0.001-0.002 mg/ml的L-色氨酸,对喜树愈伤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对喜树愈伤细胞合成喜树碱的促进作用明显,喜树碱含量比未添加L-色氨酸培养的愈伤增加了3倍。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氨基酸水溶肥对喜树生长和喜树碱含量的影响,以叶片喷施清水为对照,设置4个氨基酸水溶肥浓度,即200倍液(SF1)、600倍液(SF2)、1000倍液(SF3)、1400倍液(SF4)。结果表明:氨基酸水溶肥显著促进喜树树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增加叶片、茎干和根系的物质积累量,且随着氨基酸水溶肥浓度的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000倍液处理时喜树长势最好、生物量积累最多,且叶片和茎干的喜树碱含量最高,因此,在喜树生长过程中可喷施适宜浓度的氨基酸水溶肥,有利于喜树生长和喜树碱的合成,在本试验条件下,喷施浓度为1000倍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喜树碱是从喜树中分离到的一种生物碱,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文概述了喜树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喜树碱在喜树中存在的部位:即根、茎、叶和果实中都含有喜树碱。并提出了喜树碱的开发利用,喜树碱主要具有抗癌、抗病毒和治疗皮肤病3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喜树果实中喜树碱含量的产地差异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玉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6):44-46
测定了采自于七个不同产地的喜树果实中的喜树碱含量 ,结果表明 :四川的喜树果实中喜树碱含量最高 ,陕西的喜树碱含量最低 ,且差异显著 (P <0 .0 1)。对生长于四川都江堰的喜树果实中喜树碱含量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 ,喜树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喜树碱含量一直呈增长趋势 ,当喜树果实完全成熟时 ,喜树碱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与抗蒸腾剂对喜树几项生理指标及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经过12d的干旱胁迫,喜树叶内Fpro和MDA含量分别升高了46.7%和19.06%,是同期对照的138.93%的117%;Pn降为负值;Tr和Sc显著下降,降低幅度分别为58.28%和75%;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变化幅度逐步增大。抗蒸腾剂可有效地缓解胁迫对喜树的不良影响。短期干旱胁迫可使叶内喜树碱的含量明显提高,在生产中可由此而提高喜树碱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壳聚糖诱导子对喜树悬浮培养细胞喜树碱积累的影响。[方法]在壳聚糖诱导的喜树悬浮培养体系中,测定培养细胞的干重、喜树碱的产量、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在喜树悬浮培养细胞第20天加入最终浓度80mg/L的壳聚糖诱导子刺激36h后,喜树碱的总产量达到15.21mg/L,是未作处理的喜树碱总产量最大值(在细胞培养的第20天达到)的6.18倍。同时,受到诱导的培养细胞内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含量都急剧增加。[结论]壳聚糖诱导子的刺激能显著地促进喜树悬浮培养细胞喜树碱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测定微量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样品中的喜树碱含量,建立了HPLC—荧光检测测定方法(采用Luna C18色谱柱(250 mm×4.6 m m,5μm),以乙腈:水(体积比4:6)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80 nm,发射波长553 nm).结果表明:喜树碱质量浓度在20~800 μ 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1%,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1.88%.这一方法仅需2 mg干质量植物样品即可实现对喜树碱含量的测定,且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结果精确可靠,为微量植物材料中喜树碱含量的测定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以10个喜树种源1年生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循环仪自动降温程序模拟低温处理,采用电导法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用Logistic曲线拟合求出半致死温度(即拐点温度LT50),并比较了10个喜树种源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10个喜树种源的抗寒能力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江苏南京、浙江长兴、安徽黄山、江西南昌、湖南浏阳、浙江龙泉... 相似文献
17.
喜树叶用园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年生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苗为材料建立喜树叶用园,设置造林密度为1.0m×1.0 m(处理A为1.00万株.hm-2),0.5 m×1.0 m(处理B为2.00万株.hm-2),0.5 m×0.5 m(处理C为4.00万株.hm-2),0.3 m×0.5 m(处理D为6.67万株.hm-2),0.3 m×0.3m(处理E为11.11万株.hm-2)5个水平的密度试验,分析不同密度对喜树个体高、径生长,叶面积,叶片数和叶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度对苗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规律,差异不显著(P>0.05)。②平均地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叶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不同密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密度对叶用园单位面积叶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密度为1.00~4.00万株.hm-2范围内,单位面积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之后,随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叶产量反而有所降低,以密度为4.00万株.hm-2条件下的单位面积叶产量为最大。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18.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具非叠生形成层。形成层在进一步发育的过程中,纺锤状原始细胞的长度随着枝龄的增加而变长,射线原始细胞的长度随着枝龄的增加而变短。其形成层活动与大多数散孔材树种相似,具有明显的周期性。3月份芽萌动以后,形成层开始活动,4~5月份形成层活动最为旺盛,10月份以后进入休眠状态。淀粉储量的消长与形成层活动周期有很强的相关关系。3~4月份形成层恢复活动以后,淀粉储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8月份淀粉开始积累,9月份淀粉很快消失。11月份又重新积累,直到翌年3月份以后才开始消失。图1表1参1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