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符刚  王秋鳗  喻兴焰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765-2767,277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路径之一.该研究从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角度对阿坝州与相邻相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①阿坝州与省内相邻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差异大;②阿坝州与相似藏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差异不明显.因此,阿坝州应根据独特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卫新  孙永朋  王美青  徐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770-10771,10779
加快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经济产业体系和互促协调发展机制,是新时期浙江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重点、难点.该研究从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区域产业特色出发,对浙江省农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4条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科学发展路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特色集群发展道路、创意提升发展道路、区域协作发展道路,并对这些路径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区域耦合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区域耦合度的不同,区域耦合发展依次分为低水平、初级、中级和高级等4个阶段。采用变异系数法分析研究近10年来海西区与中部地区在社会综合、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和要素等5个方面发展的耦合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近10年来海西区一直处于区域耦合发展的领先地位,中部地区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海西区与中部地区经历了从低水平耦合到初级耦合再到中级耦合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思考,将关于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的资源优势与不足进行对比,从区域特色农业概念、理论、发展模式、发展对策区域设计等角度展开论述,试图找出研究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新的角度,以期推动该问题研究的深入,从而促使本区域特色农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择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区域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国内外有关学者的优秀成果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二者存在的关系;然后选择经济与环境指标建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2011—2021年中国不同省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与协调发展情况,得出了实证结果。结果表明,我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这4个地区中,经济衰退地区的数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滞后型地区的数量显著增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快于生态环境改善,二者间的协调性显著提高;与城市社会不同的是,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没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快,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质量好于城市社会,但在农村社会中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从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SPA)理论建立了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思路清晰、简单实用和分析结果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深入研究水资源和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谢华文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998-1002
文章从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和住房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方面对广西6个农业经济区域和14个地市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广西农业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提出了鼓励各区域之间进行横向经济联合、以"龙头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借鉴区内外或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成功经验等促进广西农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乡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为研究安徽省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从城乡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安徽省2008-2017年城乡发展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测算了五个方面的协调度以及综合协调度。最后,文章通过各协调度及综合协调度的得分,对安徽省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进行了分析,为未来制定城乡发展政策及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对农业信息化基本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信息化竞争力的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竞争力为研究实例,基于熵值法模型对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对其空间差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的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趋同现象的结论。最后从协调发展战略的角度对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空间差异的调控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新疆地区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耦合模型,评价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呈波动状态,并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耦合发展度从协调发展、低水平发展、轻度失调发展、低水平协调发展再度更替为协调发展,2000~2002年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呈现协调发展,2003~2009年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从低水平发展到轻度失调发展更替变化,其中2004年耦合发展度达到最小值,2010~2013年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再次过渡为协调发展,耦合发展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逐渐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经济体系促使两者耦合趋于协调,以保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猪场空气细菌数量与猪高热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01年入夏以来,浙江、上海等许多地区的猪群中流行以持续高热、气喘、皮肤发红为主要特征的猪"高热综合征",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到目前为止,其主要病原依然未被确定.为了研究空气中细菌含量与该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浙江省几个不同规模、不同发病情况的猪场的空气细菌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该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猪舍内空气的细菌含量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树冠圆满度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及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冠是树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指标———树冠圆满度不仅客观地反映了树木占有生长空间的状况及竞争能力,而且对树木的生长过程和树木的形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树木直径、树高较小(或年龄小)时,其树干材积也较小,而树冠圆满度较大,随着直径、树高的增加,其树干材积随之增加,但树冠圆满度逐渐变小。所以,树冠圆满度与直径、树高及树干材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其相关指数(R)基本上在0 80以上,而形数与树冠圆满度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孙淑芬 《北京农业》2011,(3):208-209
吉林省通榆县向海水库为通榆县水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分析向海水库发展的现状,认为要加强对向海水库的管理,因地制宜,通过向海这一品牌发展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完备的合同必须具备四方面条件: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的理性;无外部负效应;零交易成本。但这些条件均不具有现实性。合同法的功能就是纠正合同的非完备性,使之趋于完备。在此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合同法》的立法目的进行了审视。  相似文献   

15.
从犯的原因力是指成立从犯所必需的因行为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犯罪行为之间产生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从犯是否成立,要经过一般性判断、具体性判断和排除性判断三个环节。一般性判断主要考虑是否具有成立从犯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具体性判断涉及事前判断与事后判断、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应然判断与实然判断,排除性判断主要考虑刑法分则的特殊规定和刑法总则中的但书。  相似文献   

16.
"营改增"工作已于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对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分析了"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并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对"营改增"的变化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党的领导是依法行政的保障。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8.
西藏青稞育种的成就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回顾了西藏青稞育种的历程,育种研究的是基本成果以及品种性状演替过程,总结了青稞育种的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青稞育种必须根据实际正确制定育种目标,合理选用亲本材料,改进育种方法等.另外,本文还展望了西藏青稞育种前景,提出今后西藏青稞育种应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2.选育和开发有特殊保健功能的专用品种3.选育和发展啤酒大麦新品种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工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处境尴尬,与和谐社会构建极不协调。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形成,既有自身原因,又有历史原因、制度原因。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创新就业制度,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