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津水库位于利津镇与明集乡交界处 ,占地面积 799.8hm2 ,蓄水能力 2 0 0 0万 m3,水库于 1 989年开始兴建 ,1 990年下半年投入使用。1 水库对区域环境的影响1 .1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水库基部偏高 ,地表径流由水库向外呈放射状 ;水库南 2 0 0 m内多为光板地或仅生长翅碱蓬等耐  相似文献   

2.
1水库概况 玉石水库位于碧流河上游盖州市矿洞沟镇上屯村,流域面积313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0.95亿m3.水库的主要任务是为鲅鱼圈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并兼有防洪、灌溉、养鱼等作用.水库正常蓄水总库容1.0亿m3,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于2001年末开始蓄水.  相似文献   

3.
杜河水库位于泽州县马安村附近的沁河干流上,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8 797 km~2,总库容2 860万m~3,是一座集防洪、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枢纽由拦河大坝、引水隧洞、发电厂房组成。拦河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大坝总长214.0 m,最大坝高47 m。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坝坝基未设置排水孔和大坝观测设施设备不完善。为了保证水库安全运行,针对两大问题,提出了除险加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利津水库地处黄河三角洲,占地面积799.8hm2,蓄水能力2000万ma,于1990年投运。通过对该水库周围环境调查和水、土样分析发现,水库南200m内多为光板地或仅生长翅碱蓬等耐盐植物的撂荒地;200~400m内种植水稻,产量为3000~3750kg/hm2,并间有撂荒地;400m以外无明显影响,水稻单产6000kg/hm2左右。水库西、北、东面600m内为灰绿碱蓬、翅碱蓬等耐盐植物丛生的撂荒地,间有光板地,600m以外影响渐小;水库对周围潜水埋深、矿化度的影响很大。1998年10月测定潜水埋深最高1.1m,最低2.2m,平均埋深1.65m,较1981年(平均埋深2.73m)抬高1.08m,大大超过临界深度,矿化度变幅为19.37~2.81g/L,较1981年平均值6.4g/L上升3.76g/L。由于水库周围土壤为轻砂壤土,地下径流滞缓,地下水中携带的大量盐分主要是随地表蒸发作垂直运动,潜水位高、矿化度大使该区水盐运动加速,蒸发量大,水去盐存,大量盐分积聚于地表,使土壤盐渍化速度加快,致使大片耕地形成光板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与距水库远近成正比,距水库越近含盐量越高,反之越低,与地表植被种类相吻合,如水库南200m南北路西100m剖面点耕层含盐量为1.045%,1m土体含盐量为1.91%,地下水矿化度18.44g/L,潜水埋深仅为1.1m,地表为光板地或只生长灰绿碱蓬、翅碱蓬等耐盐植物的撂荒地。水库南600m南北路西50m剖面点耕层含盐量仅为0.117%,较前1剖面点降低8.9倍,1m土体含盐量为0.112%,较前1剖面点降低17.05倍,地下水矿化度为2.82g/L,较前1剖面点降低15.62g/L,潜水埋深1.1m,种植水稻产量达,6000kg/hm2。水库西200m护坝屋子南100m的剖面点耕层含盐量为1.007%,1m土体含盐量0.557%,地下水矿化度10.94 g/L,潜水埋深1.7m,地表植被为灰绿碱蓬、翅碱蓬等,间杂有光板地;而水库西500m剖面点耕层含盐量为0.557%,较第1剖面点降低1.8倍,1m土体含盐量为0.157%,较第1剖面点降低3.5倍,地下水矿化度2.89g/L,较第1剖面点降低8.05 g/L,潜水埋深2.07m,较第1剖面点降低0.37m,地表植被为马绊草、茅草等中度耐盐植物,无光板地。水库西800m土壤耕层含盐量仅为0.112%,较距水库500m剖面点又降低4.97倍,地表植被为大豆,单产达1875~2625kg/hm2,这表明水库的侧渗补源是导致周围土壤严重次生盐渍化并造成大片土壤盐碱撂荒地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样品化验结果还表明,土壤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为0.81%,变幅为0.52%~1.16%;碱解氮39mg/kg,变幅为25~66mg/kg速效磷10mg/kg,变幅为5~20ug/kg;速效钾90ug/kg,变幅为40~116mg/kg,总的肥力状况为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N、P缺乏,K稍缺。为改善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建议彻底疏通和整修好水库截渗沟、田间末级排水沟,做到灌排配套,减少侧渗,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减缓水库对地下水侧渗补源;灌溉应以排定灌、深沟排水、灌排分设、提水灌溉、速灌速排,杜绝大水漫灌、有灌无排、灌排混用等现象,逐步达到压盐洗碱、科学灌溉;因地制宜,实行稻改,利用水库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变害为利;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实行肥粮间作、轮作,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植树造林,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有关水库拦蓄作用,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或赞许或批评……2009年日本学者山崎祐介等人针对水库因山体滑坡导致库容大幅度丧失进行了水库拦蓄作用的数值模拟。用一维河床变动计算,推测水库堆积的泥沙量为2.38×107m3。假定泥沙全部下泄,在河道均匀堆积,会导致河床最大上升10m。用二维泛滥计算法评价水库发挥拦蓄泥沙防灾效果的结论是:年最大日平均流量为3.937×108m3,最大流量为6.870×108m3,将在两岸发生洪泛灾害。洪泛最大面积为68.7km2。模拟计算的结果表明,因水库的存在,阻止了大规模泥沙流出,限制了河床上升,控制了洪泛之灾。说明水库在防止泥沙灾害的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对双乳山水库水体中的DO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动态监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从溶解氧(DO)角度看,监测期内水库的水质主要为二类水;水质4 m水深处优于2 m水深处,2m水深处优于表面水体。统计分析表明,同一监测区不同水深处水质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而不同监测区域同一水深处水质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水库是水资源调配的主要举措之一,影响着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和农业生产。满拉水库作为"西藏第一坝",其兴建与运行对青藏高原的水资源管理与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满拉水库所在的年楚河流域为例,结合SWAT水文模型与遥感影像,分析了满拉水库蓄水量变化。基于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植被界面过程模型(Vegetation Interface Processes,VIP)模型估算了水库调度下流域耕地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变化。采用岭回归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水库灌溉)、气候因子(气温、降水、辐射)以及大气CO2浓度对流域G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满拉水库修建以来,年楚河径流量减少3.78×109 m3/a,其中,66%的水量经由水库调蓄补给灌溉。2)2000-2019年,流域内耕地多年平均GPP在143~852 gC/(m2·a)之间,90%以上耕地的GPP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5.3 gC/(m2·a2),其中67%以上的区域上升趋势显著(P<0.05)。3)灌溉量增加和大气CO2浓度上升对耕地GPP上升的贡献率分别为43.9%和25.1%,是GPP增加的主导因素。满拉水库的修建不仅显著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更提高了下游农业灌溉水平和作物生产潜力,研究结果对年楚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及农业规划具有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李鹏  穆军  白丹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5):141-144,148
通过对水库运行后消落带的特点进行分析,预测了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水位的涨落形成的消落带,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生态系统被破坏、诱发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试验和对三峡等消落带的分析研究,确立了电站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应该具备的立地类型和消落带区域在水库建设过程中应相配套的工程措施;以及在水库蓄水后水面以下0~5m应种植杨柳等高大乔木;5~15m应种植根系发达的草本,如香根草等;15~30m应以苏丹草、稗草、小米草等饲草为主。  相似文献   

9.
刘家峡水库柳树固岸林防护效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刘家峡水库涨落带滩地A,B不同立地条件的地块上,用J172柳,J369柳和青刚柳栽植的护岸林在水库蓄水期间被水完全淹没下仍能存活,其中青刚柳的生长表现最好,在A地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97.30%和96.20%;青刚柳的树高、胸径和新稍长分别比J172柳平均提高12.98%,12.50%和10.28%。柳树根系及主干基部长出的大量不定根,可减缓水库水流对滩地土层的冲蚀,以青刚柳1 m×1.5m密度配置的防护效果最好,冲蚀量仅8.64 kg/m2,比对照减少74.38%。坡度小的涨落带滩地更有利于柳树的成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消落区蓄水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琛  李思悦  卜红梅  陈晰  张全发 《土壤学报》2010,47(6):1264-1269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峡水库2003年6月开始蓄水,至2009年水库将全部建成。根据拟定的“蓄清排浊”的运行方案,水库每年水位在高程145 m至175 m之间变化,在库区两岸会形成水位涨落高差达30 m且水位冬涨夏落、反自然节律的消落区,总面积为348.9 km2[1]。水库消落区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在此区间,陆域与水域物质、能量的转移和交换频繁,消落区内土壤的重金属元素也会与库区水体发生频繁的交换和转移,影响三峡水库水质。目前,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重金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下重金  相似文献   

11.
白石水库是大凌河干流上的控制性骨干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17 649 km2,占大凌河流域面积的76%。水库建成运行10 a来,泥沙淤积及水体污染一直是水库急需解决的问题。水库监测结果表明:至2004年库区淤积量已达3 293.4万m3,严重影响水库的兴利效益。水质丰、平水期好于枯水期;入口水质低于库中、坝前。造成白石水库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水库上游农作物施用化肥农药等随径流进入大凌河流域所致及来自于水库上游的工业及生活污染水排放。应对措施:加强点源污染治理力度,使流域内城市污水要全部进行处理,达标排放。全面开展面源污染治理,努力做好农业水土保持工程,造林种草。恢复河滩地生态,建立人工湿地,推广人工水生态体系,维持生态平衡系统。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重庆市36座水库的监测,各水库chla值范围为1.59~52.3mg/m3;TP范围为0.002~0.598mg/L;TN范围为0.52~5.94mg/L;SD范围为0.48~3.2m;CODMn范围为0.75~9.3mg/L。CODMn、TN与chla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D与chla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P与chla的相关性较差,利用回归分析得出TN、SD、CODMn与chla的线性关系。利用修正的卡尔森指数对水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35座大中型水库达到富营养化的水库为27座,达到中营养的8座,贫营养水库无。通过对富营养化水库分布分析,位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水库富营养化状况比都市区和渝西地区轻。对重庆市3座大型水库的营养盐输出作了初步估算,对比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口营养盐排放量,表明仅3座大型水库排放的TN超过67个城市污水口排放量,TP排放占城市污水排放量的16%。  相似文献   

13.
红豆峡水库位于壶关县郊沟河支流红底河上,控制流域面积51 km2,最大坝高52.4 m,总库容131.6万m3,规模为小(1)型。综合考虑坝址地形、地质以及筑坝材料等因素,确定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简要论述了坝址选择、坝型确定、筑坝材料、坝体分区填筑及地基处理等内容设计。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涨带问题是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生态难题,水库消涨带所造成的库岸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问题,对水库安全运行及水质危害明显。对深圳地区水库消涨带现状及生态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恶劣的库岸土壤环境和稀缺的两栖植物品种,是导致修复困难的核心因素。从水库消涨带可修复范围论证、水库消涨带类型划分着手,针对水库实际运行高水位和低水位及上下各2m高差范围提出了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提出了"6类整地+6种两栖植物群落"的修复模式,采用工程辅助措施营造岸坡植被生长的土壤环境,选择适生两栖植物进行造林复绿,以实现库岸造林的高成活率和植被的高覆盖度。该修复模式在深圳地区尚属首例,可为深圳及南方红壤地区水库消涨带水土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冉渡滩水库工程主要以供水和灌溉为主,属中型水库。取用水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总取水量9 400万m3/a,在保障城镇供水、工业园区用水、农村人畜饮水、农灌用水及水力发电用水情况下,水量利用系数为78.4%。水库取用水量适当,取水可靠性高,水源水量水质均有保障。  相似文献   

16.
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对忻州市双乳山水库水体中的DO含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动态监测,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对监测资料进行了时空分解。结果表明:该水库水体中的DO含量呈现表面高于2 m水深处和4 m水深处,且同一监测区不同水深处差异显著,不同监测区同一水深处没有显著差异。DO含量的空间分布,在三个监测区具有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时间系数没有较一致的变化规律,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漳泽水库右岸有一长70 m、宽7-35 m、高6-12 m、坡度大于50°的土质边坡,紧邻水库台上扬水站西围墙,土壤侵蚀严重,易出现塌滑地质灾害。为保证扬水站的安全运行,需对这一区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根据实际情况,经比较分析,选择草皮护坡,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对于发展水库的旅游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草皮护护工程与配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滇池流域双龙水库径流区人类活动的沉积物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滇池以南双龙水库的沉积物柱状样,对不同层的沉积物使用210Pb进行定年;分析了不同年代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以及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指标与昆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数据关系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1双龙水库沉积物中值粒径的范围分布在4.07~6.90μm,平均值为5.71μm,沉积物中值粒径在1986年后突然减小;2沉积物中TOC、TN以及TP的含量的范围分别是8.78~26.15、1.59~3.26和0.23~0.47 g/kg,均值分别为11.30、2.01和0.33 g/kg。TOC、TN以及TP的含量在1998年之前相对稳定,而在1998年之后有较大程度增长;3利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指标评价双龙水库沉积物污染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两大指标有加速增长的趋势;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昆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双龙水库沉积物有机指数和TOC含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昆明市人口数量与双龙水库沉积物有机指数和TOC含量的相关性也较强。研究结果表明水体生态参数受到社会经济指标的显著影响,人类活动是近几十年影响双龙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盐渍化土壤光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2年、2007年Landsat5影像和2013年Landsat8影像为数据源,通过ENVI和Arc GIS对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和处理并提取采样点的土壤反射率盐分指数对12年来柳城子水库下游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13年,土壤平均反射率盐分指数逐年升高2002年(0.164)2007年(0.183)2013年(0.206);2在0~1200 m范围内土壤SI1(盐分指数)表现为201320072002年,但在1200~2400 m变幅较小,各年盐渍化趋于稳定;32002、2007、2013年SI1具有强烈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变化尺度逐年增加,表明区域因素(地下水)对土壤盐渍化空间变异性影响逐渐增长并向下游不断扩展;4在研究时段内,由于水库蓄水量的增加(2007年库容由2002年4×106m~3扩建为6×106m~3),水库对下游土壤盐渍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导致其盐渍化程度逐渐加剧。2013年比2002年轻度、中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分别减少69.44%、37.57%,而重度盐渍化、盐土则从无到有分别增加了722589.71 m~2、1941395.51 m~2。不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水库下游土壤盐渍化状况总体趋于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20.
秦庄水库位于高平市东城办事处秦庄村北,距市区中心约3.0 km,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养殖为一体的小(2)型水库。由于距市区很近,防洪设施仅为500 mm的一条泄洪涵管,难以满足基本泄洪要求,给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进行除险加固十分必要。除险加固工程主要为新建一条315.5 m的泄洪渠,重点介绍了其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