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田养泥鳅     
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泥鳅能钻泥松上、吃掉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促进水稻增产,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 一、育种 鳅苗在育苗池强化培育30天后,体长已达3厘米~5/厘米,体重1克~2克,并出现本能的钻泥性,必须实施分养。分养可转入稻田培育,使之达到体长6  相似文献   

2.
张诚  张晓玲 《新农村》2007,(5):21-21
泥鳅营养丰富,素有“动物人参”之称,人工养殖前景看好。养殖技术要点如下。1·苗种繁殖(1)亲鳅选择泥鳅一般2冬龄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鳅4~9月分批产卵。人工繁殖鳅苗水温宜在22℃左右,选择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较多的个体作亲鳅。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  相似文献   

3.
铁凌  华香 《农家科技》1999,(6):22-23
<正> 一、苗种繁育 1.亲自选择。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某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相似文献   

4.
丰硕 《新农村》2000,(12):14-14
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由于泥鳅钻泥松土、吃除害虫,可以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因此,稻田养泥鳅不仅能增加商品鳅产量,而且促进水稻增产,达到鳅稻双丰收的目的。 1.鳅种培育鳅苗在育苗池强化培育30天后,体长达3~5厘  相似文献   

5.
武世公 《农家致富》2014,(19):38-39
鳗鱼又名白鳝、白鳅等,是一种降河性鱼类。每年秋季,性成熟的亲鳗到深海中产卵繁殖,鳗苗于春季到河口附近索饵,在淡水中生长1周年,到翌年春,可长到15厘米,体重5克左右。鳗苗体色白而透明,称为白仔鳗,体长50-60毫米,体重0.1-0.2克,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6.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继兰 《新农村》2013,(1):35-35
1.亲鳅选择 人工繁殖亲鳅要求2—4龄,雌体长10—15厘米,重15~30克;雄体长8—12厘米,重10~15克。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体色鲜亮,体表粘液正常,性情活泼,无明显外伤,雌雄比例以1:2为宜。  相似文献   

7.
钟云 《当代农业》2001,(1):32-33
泥鳅二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胸鳍圆滑,个体大于雄鳅。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8月份,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25℃左右时,是产卵盛期。用作繁殖的亲鱼,要选择体色正常、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雌鳅最好选择体长在15厘米以上、体重在30克以上且腹部膨大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  相似文献   

8.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效果较好。采集的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雌雄鉴别的方法是: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圆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雄鳅体型细长,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茎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相似文献   

9.
王林 《农家致富》2005,(20):40-40
用作繁殖的亲鳅要选择二龄以上.成熟度较好,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泥鳅:雌泥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20克以上、腹部膨大和胸鳍宽而前端圆的个体:雄泥鳅选取长和体重略小于雌泥鳅、胸鳍狭窄而前端较尖的个体。  相似文献   

10.
沅江市水产科技推广站站长王春来,在多年养鳜实践中积累了鳜鱼苗当年养成商品鳜的技术经验,他于5月中旬购进体长3厘米的鳜鱼种经短期强化培育达到7厘米规格后放入池塘养殖,至12月底可养成规格0.5公斤的商品鳜上市,每667平方米鳜鱼产量300公斤、利润4000元以上。他认为,池塘高效养鳜主要应把握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11.
杨保国 《新农村》2005,(10):20-20
1.亲鳅选择 泥鳅自然产卵在每年的4~8月,水温达到20~25℃左右时为产卵盛期。繁殖用的亲鳅要选择2龄以上、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雌泥鳅最好选取体长15厘米、体重20克以上、腹部膨大和胸鳍宽而前端圆的个体;雄泥鳅应选取胸鳍狭窄而前端较尖的个体。  相似文献   

12.
刘勃 《农家致富》2006,(9):39-39
饲料与驯化 驯食在夏花放养后第2天即开始.用于培育冬片鱼种的人工饲料主要有鱼粉、蚕蛹粉、豆饼粉,常规鱼类颗粒粉碎料亦可.要求蛋白质含量较高(38%以上)。日投量:体长3厘米的鱼苗250~300克,万尾:体长5厘米的鱼苗500~600克,万尾:体长6厘米的鱼苗1—1.2公斤,万尾:体长7.8厘米的鱼苗1-5公斤/万尾。一般日投饲料2次(上午、下午各1次),可在池塘周边泼洒投喂(上风处多投),也可在池塘边搭多个食台投喂。开始驯化的前10~15天.采用较细的粉状饲料(30目左右),随着鱼种个体的生长,粉状饲料的颗粒逐渐加粗。日投喂量根据天气变化、鱼吃食及生长情况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06,(9):34-34
近日,两头转有人乳铁蛋白基因的牛犊,在山东科龙畜牧产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的转基因动物基地顺利降生。1月3日6时42分,689号受体鲁西黄牛顺利分娩1头转基因克隆奶牛,出生体重38公斤、体高74厘米、体长69厘米、胸围72厘米。5日23时,508号受体鲁西黄牛同样生产1头健壮的转基因克隆奶牛,出生体重41.5公斤、体高90厘米、体长80厘米、  相似文献   

14.
一、泥鳅苗种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育苗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消池,并施禽畜的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饵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池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进行成鳅饲养.  相似文献   

15.
果子狸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食肉目、灵猫科、果子狸属。体背和四肢灰棕色,头部灰黑且有白斑。尾毛分两色,尾基部棕黑色,尾末端黑色。体长45~65厘米,尾长30~40厘米,体重4.5~5千克。  相似文献   

16.
竹鼹体长约30~40厘米,头圆、吻钝、眼小,耳短、四肢短粗,额、颊及背面毛灰褐色,毛基灰色具有较长的白色毛尖,宛如体背蒙上一层白霜。母竹鼹有5对乳头,体重约2.5千克。主要分布于我国江南山区.  相似文献   

17.
鲻鱼,别名鸟耳鲻、乌头、鲚鱼和乌鱼等,该鱼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150-250克,大者达40厘米左右,体重500-1500克。它是温热带浅海中上层优质经济鱼类,在我国沿海的浅海区、河口、咸淡水文界的水域均有分布,尤以南方沿海资源为多,有的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人工繁殖鱼苗亦已成功,也可捕捞天然鱼苗进行养殖,是沿海鱼和咸淡水池塘的优叟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18.
金贵的麝香     
麝俗称香獐,就是老百姓讲的獐子。麝一般分为5种,包括林麝、马麝、原麝、喜马拉雅麝和黑麝。目前,野生状态下的麝已经非常稀少。四川省马尔康县从1958年开始发展人工养殖林麝,成为我国最早的林麝驯养基地。林麝形体较小,体长70~80厘米,身高不过50厘米。体重6—8千克。林麝的寿命在15一19年,喜欢生活在800—2500米的高寒地区。林麝属于草食性动物中的杂食性动物,鲜嫩的枝条、树叶、杂草、松蘑、白菜等都是饲养林麝的上等食料。  相似文献   

19.
<正>(续第11期第32页)6.开口饵料的选择将鸡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网袋中,在装水的烧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投喂量第1天为每100万尾苗10个蛋黄,第2天15个,第3天20个,每天投喂4次,3天后,苗体的颜色由黑色转变为淡黄色时,便可以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7.日常管理苗种下塘时的前期培育(鳅苗体长小于2厘米)水位一般为20~30厘米,下塘后3天内不加水,以后视鳅苗生长情况每隔  相似文献   

20.
正豫系长毛兔2005年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鉴定。它具有体型大、产毛量高、繁殖力强、耐粗饲、抗病力强、幼兔早期生长快等特点,养殖经济效益高,很受中原地区养殖户青睐。1.体型。成年公兔平均体重5138克、体长56厘米、胸围37.7厘米,最大个体体重6300克;成年母兔平均体重5556.4克、体长59.9厘米、胸围38.9厘米,最大个体体重7800克。2.产毛量和产毛率。成年公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