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温室环境生态因子变化及其对观赏凤梨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丹尼斯’凤梨为试材,研究了温室生态因子变化及其对观赏凤梨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中大气CO2和植株间CO2浓度日变化趋势不同,二者分别在早上7:30和下午17:30达到全天的最大值;温室内凤梨不同部位叶片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趋势一致,以上午11:30最大,且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一天中,不同部位叶片光合速率最大值分别为:上部叶在上午8:30达最大值,为2.16 μmol/(m2?s),中部叶片在上午的9:30达最大值,为2.16 μmol/(m2?s),下部叶片在上午的11:30达最大值,为1.46 μmol/(m2?s);不同部位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和蒸腾速率日变化与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一致。总之,凤梨中部叶片的光能利用以及光合能力最强,且群体中叶片实际光合速率的大小不仅与光强的分布,而且与温室内各生态因子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探索东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对春玉米光合作用、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揭示玉米苗期干旱减产的生理机制,2010年春季在东北地区中部开展分期播种与土壤水分处理试验,进行土壤湿度、玉米苗情、净光合速率(N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等观测,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玉米苗期叶片NPn、Tr和Gs与土壤水分变化之间分别呈二次函数关系,0~20 cm深土壤湿度在19.5%以上时,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大,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旺盛;土壤湿度在19.0%以下,随着土壤湿度下降,NPn和Tr近于线性下降,土壤湿度每降低1个百分点,NPn和Tr分别下降1.6 μmol/(m2.s)和0.5 mol/(m2?s)。玉米叶片Tr和Gs与NPn的关系为线性函数,Gs和Tr每降低1 mol/(m2?s)和1 mmol/(m2?s),NPn分别下降0.89和3.09 μmol/(m2?s)。玉米苗在干旱胁迫下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使光合速率快速下降,进而抑制玉米营养生长,最终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3.
燕麦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对光强和CO_2的响应与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指导燕麦生产,并了解燕麦在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人工控制光强和CO2浓度,在锡林郭勒盟对燕麦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叶片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强而增大,可以用米氏方程对其进行描述,在自然CO2浓度下,燕麦叶片的潜在最大光合速率为18.63μmol/(m2·s);在饱和光强下,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也可以用米氏方程对其进行描述,CO2浓度→∞时,潜在最大光合速率达到110.28 μmol/(m2·s);气孔导度随光强的增强而增大,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气孔限制值随光强的增强而增大,气孔限制值随CO2浓度的增大迅速增大,而[CO2]>200 μmol/mol时,气孔限制值基本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索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发生变异(花瓣重瓣化/抗性增强)是否与它的光合特性有关。分别选取大花黄牡丹变异材料AS和非变异材料ACK,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光合特性,分析变异和非变异大花黄牡丹在同等环境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与非变异材料ACK相比,变异材料AS的净光合速率受CO2浓度的变化影响较大,而受光强度的影响较弱;且AS的净光合速率低于材料ACK,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显著高于非变异材料,二者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49.8μmol/(m2·s)和41.6μmol/(m2·s),光饱和点分别为754.5μmol/(m2·s)和334.2μmol/(m2·s);暗呼吸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极显著低于非变异材料,AS和ACK的暗呼吸速率分别为0.039μmol/(m2·s)和0.178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0.066μmol/mol和0.125μmol/mol。本研究表明,拉萨大花黄牡丹变异材料的光合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且适应环境能力较同品种非变异材料增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相对恶劣的环境;由此可见,大花黄牡丹发生变异极可能与其光合特性的特异性有关,然而,变异材料在其他坏境条件下的可能性应该被进一步探索发觉。  相似文献   

5.
木薯栽培种与野生种叶片光合器官结构和酶学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栽培型木薯高光效的机理,采用石蜡切片法和酶活测定等方法分别对木薯栽培品种Arg7(Manihot esculenta)和野生种W14(Manihot esculenta subsp. flabellifolia)进行了叶片解剖结构、光合淀粉累积关键酶活性、净光合效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对比分析两木薯种试验结果,发现栽培型木薯较野生种具有独特的叶片维管束鞘细胞结构,较高的PEPCase(50.41NADHμmol/(mg protein?hr)活性和净光合速率(36.82μmol/(m2s))以及低于野生种的叶绿素含量。另外,木薯种Arg7叶片中Rubisco、PEPC、AGPase和SuSy这4个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木薯光合作用、淀粉合成以及光合产物的运输是个协同作用的过程。最后推断出栽培型木薯高光效的原因可能是叶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C4光合模式以及较野生种通畅的光合产物运输通路。  相似文献   

6.
不同花椒品种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和推广高光效基因型花椒优良品种,寻求花椒品种最佳的光合效率管理模式,提高花椒产量和质量,在自然条件下,用Li-6400XT光合测定仪对8种不同产地4年生花椒树进行光合生理特性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8种花椒净光合速率日平均值大小顺序为党村无刺狮子头秦安一号武都大红袍无刺花椒府谷花椒韩城大红袍凤县大红袍;8种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和双峰型2种类型;相关分析表明,8种花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_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对8种花椒进行光响应、CO_2响应曲线拟合,得出8种花椒光的补偿点为36.30~102.76μmol/(m2·s),饱和点为332.41~467.89μmol/(m2·s);CO_2补偿点为47.46~76.41μmol/(m2·s),饱和点为698.887~1 509.000μmol/(m2·s)。结果可为以后栽培管理、推广花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变异和非变异大花黄牡丹在同等环境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差异,旨在探索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 )发生变异(花瓣重瓣化\抗性增强)是否与它的光合特性有关。[方法]分别选取大花黄牡丹变异材料AS和非变异材料ACK,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光合特性。[结果]结果表明:与非变异材料ACK相比,变异材料AS的净光合速率受CO2浓度的变化影响较大,而受光强度的影响较弱;且AS的净光合速率低于材料ACK, 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显著高于非变异材料,二者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49.8 μmol/(m2·s)和41.6 μmol/(m2·s),光饱和点分别为754.5 μmol/(m2·s)和334.2 μmol/(m2·s);暗呼吸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极显著低于非变异材料,AS和ACK的暗呼吸速率分别为0.039 μmol/(m2·s)和0.178 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0.066μmol/mol和0.125 μmol/mol。[结论]本研究表明,拉萨大花黄牡丹变异材料的光合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且适应环境能力较同品种非变异材料增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相对恶劣的环境;由此可见,大花黄牡丹发生变异极可能与其光合特性的特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牛膝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试验研究了牛膝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牛膝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分别为7.07μmol/(m2•s), 6.87μmol/(m2•s),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牛膝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为2.9 mmol /(m2•s);牛膝气孔导度日变化呈轻微的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4:00,分别为0.049 mmol/( m2•s),0.045mmol/( m2•s);牛膝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之间呈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牛膝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是生态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四倍体与二倍体紫薇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四倍体紫薇和二倍体紫薇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培育优质林木,采用英国PP-Systems公司产CIRAS-1型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人工诱变培育的四倍体紫薇品种和二倍体紫薇品种的各项光合生理参数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四倍体和二倍体紫薇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呈单峰型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两个紫薇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率(WUE)差异显著,蒸腾速率(Tr)、表观量子效率(AQY)和羧化效率(CE)差异不显著。光饱和点(LSP)为二倍体紫薇[1445μmol/(m2?s)]<四倍体紫薇[1670μmol/(m2?s)],光补偿点(LCP)为二倍体紫薇[12.23μmol/(m2?s)]<四倍体紫薇[42.2μmol/(m2?s)];CO2饱和点(CSP)为二倍体紫薇[1200μmol/mol]<四倍体紫薇[1427.5μmol/mol],CO2补偿点(CCP)为二倍体紫薇[32.24μmol/mol]<四倍体紫薇[35.71μmol/mol]。四倍体紫薇单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二倍体紫薇(P<0.05)。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中华苦卖菜光合特性与环境因子关系,采用TPS-1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自然条件下中华苦卖菜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a)、气温(Ta)、叶温(Tl)和相对湿度(RH)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中华苦卖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分别为为9.26和4.17 μmol/(m2?s),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中华苦卖菜净光合速率中午降低为气孔限制;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为3.52 mmol/(m2?s),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环境因子中对Pn直接作用由大到小为TL>PAR>Ta>Ca>RH,中华苦卖菜Pn与PAR、RH呈显著正相关,与Ta、TL呈负相关。在中华苦卖菜叶片进行气体交换的日进程中,环境因子对中华苦卖菜同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中华苦卖菜光合气体交换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施氮量与留叶数双因素裂区试验,以施氮量(90、120、150 kg/hm2)为主区,留叶数(18、20、22片)为副区,研究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叶片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增大而提高,随留叶数增加而降低;胞间CO2浓度随施氮量与留叶数增加而降低;蒸腾速率随施氮量与留叶数增加表现先增后降趋势;叶面饱和蒸气压、气孔导度随施氮量与留叶数变化规律不明显。2个因素间存在明显互作效应,在提高烟株生长前期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上,以A2B2处理(N 120 kg/hm2、20片叶)和A3B2处理(N 150 kg/hm2、20片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温室内两种爵床科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本试验选取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植物馆内的两种爵床科植物,赤苞花(Megaskepasma erythrochlamys Lindau)、黄虾花(Pachystachys lutea Nees)为研究对象,用石蜡包埋法对两种植物的叶片进行解剖分析,使用CIRAS-3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爵床科的两种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中,叶片的内部结构相似,上表皮均厚于下表皮,海绵组织均厚于栅栏组织。光合指标存在差异,赤苞花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均大于黄虾花,但黄虾花的水分利用率、净光合速率大于赤苞花。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期三个小麦主栽品种叶片光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胡延吉  樊广华 《种子》1997,(4):15-19
不同时期三个小麦主栽品种不同层次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均出现在盛花期以前。在灌浆期间,当前高产良种鲁麦14的光合速率下降速度较慢,比早期品种碧蚂1号和济南2号有一个较长的高光合持续期,这种差异在下部叶片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尤其是倒3叶。从不同叶位叶片看,挑旗期参试品种均以倒2叶光合速率最高;盛花期以后,旗叶则逐渐占明显的优势。本文用叶片光合速率与叶面积的乘积,即全叶同化速率为指标,可较全面地反映不同品种叶片同化能力的大小。鲁麦14在灌装期间全叶同化速率占一定优势。叶片比叶重是鉴定筛选高光合速率个体的简单可靠的间接指标。叶片气孔阻力对光合速率有一定负效应,而叶片蒸腾对光合速率则有一定正效应。盛花期以前,叶片光合主要受气孔因素制约,而在生育后期,非气孔因素亦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小麦高产育种,尤其是光合特性的改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对油茶年生长周期(新稍生长期、果实生长期、果实成熟期、花期和休眠期)中光合特性的影响因子--叶龄、叶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叶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存在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1年生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高值,2年生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均在新稍生长期达到最高值;(2)1年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年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一直降低,可溶蛋白含量随着叶龄的增加而减少,叶片全磷含量年变化趋势为“M”型;(3)上、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一致,上午上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值高于下部叶片,下午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值高于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索小麦滴灌条件下氮肥合适的基追比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方法)设置4种不同基追比滴灌处理研究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基追比为4:6的处理能显著提高小麦旗叶的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同时提高了小麦的净光合速率(Pn),促进旗叶对胞间二氧化碳(Ci)的同化,增加了气孔导度(Gs),降低了胞间二氧化碳的浓度,提高了蒸腾速率(Tr),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苹果斑点落叶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地区苹果斑点落叶病研究得出,病原菌Alternaria mali Roberts强毒菌系是苹果斑点落叶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各果园病原菌强毒菌系发生率和致病性有差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扑海因、70%代森锰锌、1.5%多抗霉素和10%宝丽安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多抗霉素和宝丽安加入1%硼酸可以显著提高药效,并且硼酸本身对菌落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提出“重点保护春梢叶片,兼顾秋梢叶片”的防病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叶片光合性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旨在探明中熟籼稻在品种改良过程中籽粒产量和叶片光合性能的变化特点。以江苏省近70年来不同年代在生产上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50-6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1世纪00-10年代(超级稻) 4种类型,研究其产量、冠层结构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品种的改良,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不断提高。群体总颖花量、面积指数和粒叶比显著增加,叶基角减小,群体透光率、光合势(绿叶面积持续期)、抽穗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PSII最大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以及荧光与非荧光淬灭系数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PSII最大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以及荧光和非荧光淬灭系数与结实率或粒重呈显著相关。表明在品种改良过程中,株型和叶片光合性能的改善是中籼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灌溉春玉米大喇叭口期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寻求在气候变化过程中保持作物产量不断增长,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地面灌溉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通过分期播种和不同灌溉方式对大田春玉米进行试验,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石羊河流域灌溉区环境因子和春玉米大喇叭口期叶片光合生理指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不同播期和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光合参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喷灌和漫灌3种灌溉方式中滴灌最有利于提高春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提高10%~21%)、气孔导度(提高33%~43%)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20%)。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播期对春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小,但第二播期的净光合速率较第一、三播期提高10%~20%、蒸腾速率提高20%~28%、气孔导度提高20%~28%。通过显著性相关分析,空气温度、大气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滴灌叶片光合参数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系数达0.810~0.986(P<0.05)。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CO2浓度是影响喷灌叶片光合参数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系数达0.850~0.980(P<0.05)。空气湿度、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是影响漫灌光合参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系数达0.969~0.989(P<0.05)。滴灌也是最适宜于干旱区的抗旱、节水、节肥和增产的灌溉方式,3个播期中第二播期(4月20日“谷雨”前后)是当地最适宜于地膜春玉米播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散射光和直射光对高粱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4等面叶作物背腹侧结构相似并分别暴露在散射光和直射光下。为阐述散射光和直射光对其光合功能的驱动作用,以高粱为材料,研究了散射光和直射光对叶片背腹侧光合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粱叶片背腹侧解剖结构相似,其光谱学特性差异很小, 与近轴侧相比,远轴侧的气孔密度、气孔下腔面积、维管束鞘细胞与叶肉细胞接触面积较大; 在相同直射光下近、远轴侧均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 在近轴侧照光同时用PE膜封闭叶片受光侧气孔,观察到远轴侧在叶片自身透射光下能够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相反,近轴侧在自身透射光下光合速率很低; 自然光照条件下一天内直射光和散射光强度差异很大,大部分时间的散射光强度明显低于远轴侧光补偿点。由此认为,高粱远轴侧光合作用主要由自身透射光驱动,散射光作用很小,该特性是对光环境的适应。这对田间等面叶作物生产管理、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和高光效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知火杂柑叶片黄化对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知火杂柑叶片黄化特征及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运用CI-34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田间的正常与黄化不知火杂柑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黄化不知火杂柑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叶面积显著低于正常不知火(P=0.045,P=0.003),其类胡萝卜含量却显著高于正常不知火(P=0.049);二者气孔均分布于下表皮,上午8:00二者间的气孔密度与气孔开度并无明显差异。两者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现出"单峰"曲线,正常不知火杂柑的Pn高峰出现在8:00,较黄化不知火杂柑早2 h,其中黄化不知火杂柑Pn峰值相对较低。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黄化不知火杂柑Pn影响显著的因子依次是气孔导度(Gs)、田间CO2浓度(Ca)、光合有效辐射(PAR)和蒸腾速率(Tr);而与正常不知火杂柑Pn呈显著相关的因子是Gs和Tr。结合线性回归分析及偏相关系数表明,正常、黄化不知火杂柑的Pn日变化均与PAR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