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进一步揭示紫外辐射的变化规律,更好地为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服务,基于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12年太阳紫外辐射观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学方法与SPSS 11.5软件,分析了锡林浩特地区不同云况条件下太阳紫外辐射规律及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太阳紫外辐射存在明显的日、季、年变化规律。一日内早晚小,中午大。一年内最高值出现在6—8月,最低值出现在11—12月。且与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温0~5 cm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目前锡林浩特地区紫外辐射强度(UV-B)1—3、10—12月最大值范围分别为0.20~1.91、0.13~1.43 W/m~2,低于人和动物的安全标准2 W/m~2,4—9月可出现最大值范围为2.02~3.39 W/m~2,容易对人和动物造成威胁和伤害。  相似文献   

2.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光合有效辐射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光合有效辐射变化规律,更好地为本地区设施农业服务,利用2012 年冬季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和附近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相关统计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冬季不同天气类型日光温室中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及光合有效辐射占太阳总辐射的比值,建立了冬季不同天气类型日光温室光合有效辐射的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拟合检验。结果表明:(1)晴天和多云天日光温室内PAR具有明显的日变化。阴天时日光温室内接受到的PAR 最大值一般在1~38 W/m2。(2)冬季典型多云天ηPAR最高,阴天次之,晴天最低。(3)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日光温室内日最高光合有效辐射、日光合有效辐射总量、日最大总辐射、日总辐射总量与外界气象要素的相关模型均通过了0.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并进行了拟合检验,晴天和多云天4个要素的拟合效果较好,阴天4个要素的拟合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贺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244-248
为了合理利用太阳能和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提供依据,利用2010年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太阳总辐射(Rs)资料,采用线性关系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分析该区的光合有效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典型晴天日和阴天日的PAR和Rs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前者的值明显大于后者;PAR的月平均总量为8.15 MJ/m2,年总量为2983.1 MJ/m2,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日总量季节变化较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PAR/Rs晴天日的值明显小于阴天日,全年平均值为0.497,月平均值在0.422~0.544之间,最大值出现在夏末的8月,为0.544,最小值出现在冬季的1月,为0.42。PAR/Rs的变化幅度和当地的天气气候有关,受天空云、大气气溶胶、大气中水汽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农田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淮河流域农田下垫面光合有效辐射的基本特征,分析淮河流域农作物生长的光、热条件,本文利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32°30.83′ N,116°46.47′ E)2008年全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采用30 min平均,按照线性关系y=cx做最小二乘拟合,得到PAR、RS以及PAR/Rs的日、月和季节均值,分析了该地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日、季、年变化特征及所占太阳短波辐射(Rs)比例的一些基本特征,得出了该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年总量为1970.8 MJ/m2,春、夏、秋、冬季的平均日总量分别为:6.83 MJ/m2、6.58 MJ/m2、4.28 MJ/m2、3.80 MJ/m2;得出了月平均PAR/Rs的值在0.37~0.43之间,最大值出现在夏季为0.43,最小值出现在冬季为0.37,年平均值为0.40;分析了晴天和阴天日PAR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别,阴天日PAR/Rs的值比晴天日明天偏大,全年典型阴天日PAR/Rs的值为0.42,典型晴天日PAR/Rs的值的为0.39。对于PAR/Rs,云、水汽、太阳阳辐射强度以及大气浑浊度对其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曾雁  曾万寿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1):115-120
摘 要:选取酒泉市境内敦煌、酒泉气象台站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数据,建立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模型,补充资料空缺。应用多项式及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酒泉市太阳总辐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依托ArcGIS地理信息研究境内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情况,并进行分区。结果表明:酒泉市光资源极为丰富,年太阳总辐射6000~6450 MJ/m2,仅次于国内最大地区的青藏高原,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1958—2016年太阳总辐射年际变化平均距平百分率3~4%,年际变幅较小;年际变化呈波动状,存在2个峰值时段和2个谷值时段,2012年之后呈增加趋势。太阳总辐射月变化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次之。境内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步递减,可分成Ⅲ个区,即Ⅰ北部辐射最尤丰富区、Ⅱ中部辐射尤为丰富区和Ⅲ南部辐射丰富区。  相似文献   

6.
史激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57-360
根据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09年生长季(5月至9月)湍流通量监测资料,对该地区不同天气状况下湍流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O2通量、动量通量、潜热、显热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变化范围分别在-0.0647~0.0344 mg/(m2?s)、0.058~0.207 kg/(m?s2)、0.69~95.39 W/m2、-31.35~287.2 W/m2之间。给出了湍流传输系数Cm=Ch=Cw=6.8×10-3 。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州周边4个辐射观测站 (武汉、郑州、西安1961-2017年,南阳1990-2017年)日照百分率和实测日太阳总辐射值,结合一元线性回归法拟合出适用于计算随州太阳总辐射的公式参数,再将随州本站及周边17个市县气象站2011-2016年日照百分率代入公式,推算出随州市境内月太阳总辐射值,再利用气候学计算方法和空间插值法对全年和各个季节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展开剖析。其结果显示:随州市太阳总辐射的区域分布受其撮箕样地形影响,全年和各季节均表现出南多北少的特性,太阳总辐射在冬季为低值季,夏季为高值季,春秋适宜;年际和各季节的太阳总辐射值均呈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小速率最大;春夏秋三季的太阳总辐射偏大偏小期与全年变化步调相似,但冬季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日光温室太阳总辐射量变化规律及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温室内太阳总辐射量、太阳辐射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太阳总辐射和净辐射的关系以及新旧薄膜对其关系的影响,为日光温室环境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实时测定温室内太阳辐射量,与温室外太阳辐射进行比较分析,且对不同薄膜覆盖下的太阳辐射环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9月-翌年4月,温室内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先减少后增加,12月只有4.45 MJ/m2,4月为11.68 MJ/m2;11月温室日总辐射利用效率最好,Q内/Q外值为75.99%,且Q外-Q内仅1.67 MJ/m2。温室太阳总辐射与净辐射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3、4月份的线性方程表示为y=0.8277x-0.2909,相关系数R=0.995。旧膜A与新膜B相比,膜A的太阳辐射利用效率小于膜B,最多达13%,且使用膜A时,3、4月份总辐射与净辐射线性方程表示为y=0.9223x-0.1762,相关系数R=0.985。日光温室内太阳辐射环境变化规律及设施对其影响的研究是温室环境调控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海宏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262-267
为了研究长江源区辐射变化特征,利用长江源玉树隆宝湿地的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各季节总辐射、地表反射辐射、大气逆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净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树隆宝地区总辐射全年累积量为6488 MJ/(m2 · a)。晴空指数年平均值0.755。地表反射辐射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地表反照率冬季高,夏季低,地表反照率年平均值0.27。大气逆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在夏季高于冬季。大气逆辐射全年累积量为8612 MJ/(m2 ·a),地表长波辐射全年累积量为9420 MJ/(m2 ·a)。冬季净辐射的日变化幅度小,夏季净辐射的日变化幅度大,净辐射全年累积量为2647 MJ/(m2 ·a)。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为13281 mol/m2,光合有效辐射因子年平均值为1.92 mol/MJ。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00m3hm–2)为对照,设置浅埋滴灌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W1:1600 m3 hm–2)、50%(W2:2000 m3 hm–2)和60%(W3:2400 m3hm–2) 3个处理,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玉米产量和花后叶源特性、光合特性、光合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2018—2020年玉米籽粒产量W3与CK差异不显著, W2和W1均显著低于CK, 3年产量平均降低3.91%和11.18%;滴灌下W3产量与W2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W1, 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W1增加17.56%、9.06%和9.56%。开花期W3和CK瞬时光合利用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羧化速率均较高且二者差异均不显著,W1均最低,气孔限制值的表现则相反。叶源特性和光合碳代谢相关酶活性花后30d至成熟期W1和W2均低于W3,W3优于CK,其中,单株叶面积、比叶重、穗位叶叶绿素含...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及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福州1971—2008年、建瓯1992—2008年、广州1991—2008年、汕头1991—2008年、南昌1991—2008年、赣州1991—2008年共6站历年各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百分率,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各地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公式:Q=Q0(a+bs),通过精度对比,确定了福州模式为适用于福建的计算公式,推算出福建各地逐月、季、年太阳总辐射,利用GIS绘制得各季及年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图,分析福建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太阳总辐射季节及年分布总体趋势是从福建的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减少;季节平均每月太阳总辐射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相似文献   

12.
External shading system of windows can reduce the indoor solar heating gain. Previous studies did not take the change of diffuse radiation into account. However, in fact, the change of diffuse radiation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because of the existing of shading devices. Especially to those blinds, most direct radiation can be shaded while most diffuse radiation can reach the indoor space. Thus, a detail calcul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diffuse radiation.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direct solar incidence on the blinds, a mathematic model was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transmittance and reflectance of the solar diffuse radiation.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relevant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客观评估呼伦贝尔市各地太阳能资源潜力,利用海拉尔和富裕2 个辐射观测站1985—2014年辐射观测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呼伦贝尔市其他15 个站的日照资料,根据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和标准,计算呼伦贝尔市其他15 个无辐射站的太阳总辐射,分析了呼伦贝尔市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评估太阳能资源的各种参数。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太阳能资源储备很丰富或丰富、大部地区稳定或较稳定、可开发利用日数较多,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尤其适合进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湖南省太阳能资源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湖南省3个辐射观测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97个站的日照时数资料,按照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太阳能丰富程度、稳定程度及可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湖南省年太阳总辐射和年日照时数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东多西少的分布趋势,1961年以来湖南省年太阳总辐射总体趋于下降;洞庭湖区和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太阳能资源可开发利用日数最多、资源最稳定的区域,未来对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新疆太阳能资源,用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太阳高度和太阳辐射能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同一地区一天中不同太阳高度的延续时间不同,日出、日落的延续时间少于中午;随着纬度的增高,相同太阳高度在不同地区延续的时间逐渐增长,北疆的延续时间长于南疆;太阳高度的最大值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北疆的太阳高度最大值低于南疆。(2)夏季太阳高度最高,冬季最低。太阳高度最大值变化范围南疆要大于北疆。(3)夏季的太阳辐射最强,冬季的太阳辐射最弱。随着太阳辐射能强度的增大,辐射能延续时间占据当天时间的百分比也越大。同一太阳辐射能,南疆地区维持的时间短于北疆地区。通过对新疆太阳高度和太阳辐射能的变化特征的认识,能更好地为开发利用南北疆太阳能资源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negative impact of enhanced ultraviolet‐B (UV‐B) radiation has been demonstrated for rice, but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low UV‐B radiation on rice growth and physiolog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low UV‐B radiation on rice physiolog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iller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wo popular US rice cultivars, ‘Cocodrie’ and ‘Clearfield 161 (CL161)’. Plants received no natural UV‐B radiation because of the UV‐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house glass, hence UV‐B was artificially supplied by supplemental UV‐B lighting. Plants were grown in soil collected from research plots, and were exposed to UV‐B radiation of 0, 4 (sub‐ambient) or 8 kJ m−2 day−1 (ambient) for 29 days in one experiment and 87 days in a second experiment. ‘Cocodrie’ had no differential response among 0, 4 and 8 kJ m−2 day−1 UV‐B treatments for all the parameters measured except for plant height, which showed 5% decrease at ambient UV‐B conditions. For ‘CL161’ sub‐ambient UV‐B radiation exposure decreased vegetative tiller production (25%) and total panicle dry weight (15%). The decrease in tiller production was not due to a decrease in carbohydrate content or increase in auxin content under the low UV‐B ra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