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2007年1月—2007年11月分4个航次对宁波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P)浓度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应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养殖水域沉积物-水界面DIN和PO4^3--P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沙港养殖水域上覆水中NH4^+-N、NO3^--N、NO2^--N和PO4^3--P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7~11.73、0.01~121.43、0.06~3.79μmol·L^-1和0.42~4.16μmol·L^-1;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PO4^3--P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4.00~219.51、4.02~1250.41、0.45~8.70μmol·L^-1和3.41~41.87μmol·L^-1;DIN和PO4^3--P的扩散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520.73μmol·m^-2·d^-1和22.33μmol·m^-2·d-^1,扩散方向总体表现为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每年向养殖系统中输入的DIN和PO4^3--P量分别约为9.87t和0.32t,表明沉积物是南沙港养殖水域水体氮磷营养盐,尤其是DIN的重要的输入源。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地下水位不同尺度波动幅度中氮素运移规律,室内通过土柱I、Ⅱ和Ⅲ模拟地下水位的不同尺度上下波动进行对比试验。试验中柱I水位保持静止、柱Ⅱ波动幅度为15em、柱Ⅲ波动幅度为30cm,在实验装置相同情况下,得出三柱各土层中DO、NO3^- —N和NH4^+ -N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柱I中DO、NO3^- -N和NH4+^ —N变化较小,而柱Ⅱ、Ⅲ中DO、NO3^- —N和NH4^+ —N均变化较显著,且柱Ⅲ的变化幅度要大于柱Ⅱ。对比水位静止的柱I,当水位上升和下降后,柱Ⅱ、Ⅲ各土层中DO和N0i—N浓度均减小和增大,增减趋势相同,但DO和NO3^- —N的变化幅度均为柱III〉柱II;NH4^+ —N浓度相应地增大和减小,增减趋势相同,但幅度柱Ⅲ〉柱Ⅱ。柱Ⅱ、Ⅲ进行两次循环波动后,两土柱各土层中NH4^+ -N均减小,且减小幅度柱Ⅲ〉柱Ⅱ;NO3^- -N无明显规律。可知,水位波动对土层中硝酸盐运移影响显著,且水位波动尺度与该影响程度相关,故在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评价时,不可忽视水位波动对氮素运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紫燕  李世清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306-310,314
以黄土高原从北向南不同地区典型土壤类为对象,采用Bramner淹水培养法,研究黄土高原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中非交换性铵态氮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非交换性NH4^+ -N随Bremner法淹水培养时间延长,含量增加。不同土壤类型在培养20d时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存在显著差异(p=0.0229),而培养40d和60d时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0.1379和0.1159)。培养期间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均表现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大,其次是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和干湿砂质新成土较小;添加有机物料极显著影响培养期间的非交换性NH4^+ -N增加量(培养20d、40d和60d时P分别为0.0002,0.004和0.0003),表现为紫花苜蓿和长芒草土壤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有机物料的对照土壤;在培养20d、40d和60d时,加(NH4)2SO4土样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显著大于不加(NH4)2SO4土样(户分别为0.0037,0.0033和0.0027),这是土壤对(NH4)2SO4中NH4^+ -N固定的必然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培养20d时的非交换性NH4^+ -N增加量差异显著(P=0.0434),培养40d和60d时差异不显著(p分别为0.7378和0.5375);长期秸秆和氮肥配施土壤非交换性NH4^+ -N增加量大于不施肥对照土壤,但差异不显著土壤黏粒、全氮和有机质与培养0d、20d、40d和60d时土壤的非交换性NH4^+ -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非交换性NH4^+ -N的增加量与粘粒无相关性,但与全氛和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拟南芥幼苗对高NH4+响应的特征及不同生态型间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保海  施卫明 《土壤学报》2007,44(3):508-515
通过培养基和水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NH+^4处理对苗期拟南芥根系特征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生态型拟南芥苗期根形态及生理的差异。结果表明,拟南芥苗期的主根长、侧根长、根表面积,均随NH4^+浓度增高逐渐降低;而根平均直径随NH4^+浓度增高先变粗后变细。不同生态型拟南芥对高浓度NH4^+的响应差异显著,而对等浓度K^+的响应没有观察到与NH4^+的类似的毒害作用及生态型间的差异。应用差异显著的典型生态型(耐NH4^+型Col-0和NH4^+敏感型JA22)进一步研究表明,NH4^+毒害对Col-0根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小于JA22,对Col-0平均根直径的促进作用也显著小于JA22,但对二者的根表面积的抑制没有显著性差异;30mmol L^-1 NH4^+处理,Col-0的地上部干重显著高于JA22,叶绿素含量却显著低于JA22,二者的含水量差异不显著;Col-0对2mmol L^-1 NH4^+的净吸收速率是JA22的3倍多。因此高浓度NH4^+抑制苗期拟南芥的生长基本上不是根际酸化、缺NO3^-、高离子强度或对NH4^+的高吸收等因子所致。  相似文献   

5.
多层抽屉式循环水幼鲍养殖系统及养殖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皱纹盘鲍的养殖效果,该文设计了多层抽屉式循环水养殖幼鲍系统,分析了养殖期间系统的水质指标和耗能量,及不同养殖密度下幼鲍的生长率和成活率。结果表明,该系统适宜的幼鲍养殖密度为150个/屉(70cm×40cm×10cm/屉),为流水式养鲍密度的6~9倍。试验过程中水温、溶解氧、pH值、盐度、NH4+-N和NO2-N指标均达到幼鲍生长条件,NH4+-N和NO2-N体积质量基本稳定在0.023~0.065mg/L和0.014~0.041mg/L范围内。试验期间总耗电量为688.88kW·h,其中海水加热占总耗电量19.62%,相当于每天1.287kW·h耗电量,大约是流水式养殖加热耗能的1/7。该研究表明,多层抽屉式循环水养鲍系统是一种安全、高效、节能减排的养殖模式。该系统可供选择养鲍设施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北方半干旱地区典型内陆封闭湖泊岱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开展了温度、pH、溶解氧及水生植物对湖泊沉积物中NH4^+—N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中性条件,厌氧条件均有利于NF4^+-N的释放。狐尾藻对上覆水NH4^+-N含量的有效控制作用是其抑制底泥释放、同化吸收作用和增强上覆水氧化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植物修复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草海-湿地农田沟渠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针对沟渠系统对氮磷的截留效用、沟渠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农田沟渠系统对TP和TN的截留率分别为66.7%~79.7%和66.0%~76.4%,对NH4+-N的截留率最高,为82.8%~89.3%。沟渠沉积物与太湖、滇池沉积物相比较而言,沉积物对PO4-3-P和NH4+-N吸附平衡时间较长。盐度、[SO42-]和[NO3-]对PO43--P和NH4+-N的吸附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Ca2+]对两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别:Ca^2+对PO43--P的吸附在低浓度下抑制,在高浓度下有促进作用;对NH4+-N的吸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当[Ca^2+]浓度为5mg·L^-1时吸附量最小。  相似文献   

8.
昆虫体内的重金属主要是通过消化途径实现代谢过程的。本文中以不同浓度六价铬(Cr6+)溶液(0、7.5、15、30mg·L^-1)培育的小麦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从4龄若虫开始进行慢性染毒,待其发育到成虫时分别测定虫体、粪便、小麦叶片内的Cr含量以及成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显示,生长于0、7.5、15、30mg·L^-1Cr6+溶液中的小麦,其叶片中Cr浓度分别为5.77、6.85、9.88、18.33μg·g^-1。随着Cr6+浓度的增加,虫体内和粪便中Cr的累积量也逐渐增大,在30mg·L^-1时达到最大值。中华稻蝗体内SOD活力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未达到显著水平。而CAT、GPx活力和T-Aoc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7.5mg·L^-1时达到最大值。本文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体内的Cr含量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是对环境中重金属Cr污染的一种间接反应。通过测定中华稻蝗体内的Cr含量,可以对环境中Cr污染进行评估;同时,中华稻蝗抗氧化酶系统在机体防御过氧化物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NH4^+ and NO3^- concentrations in soil profiles and to examine the net nitrogen (N) mineralization and nitrification in adjacent forest, grassland, and cropland soil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ropland soil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organic N concentrations in soil profiles compared with forest and grassland soils. NO3^- -N accounted for 70%-90^ of inorganic N in cropland soil, while NH4^+ -N was the main form of inorganic N in forest and grassland soils. The average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 at 0 20 cm depth was approximately twice in cropland soil (1.48 mg kg^-1 d^-1) as high as in forest (0.83 mg kg^-1 d^-1) or grassland soil (0.72 mg kg^-1 d^-1). Cropland showed strong net nitrification, with the net rate almost equal to the total net N mineralization. Urea addition stimulated soil respiration, particularly in forest soil. Most urea-N, however, remained as NH4^+ in forest and grassland soils, while NO3^- was the main form of inorganic N to increase in cropland soil. Higher rates of net nitrification in cropland soils suggest that land use change on the Tibetan Plateau may lead to high N losses through nitrate leaching.  相似文献   

10.
脲酶/硝化抑制剂双控下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设置大田试验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U)、氮肥配施0. 5%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与1%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U+N/D)、氮肥配施1%NBPT与2%DMPP [U+2 (N/D)],研究4种施肥组合下双季稻土壤脲酶、土壤NH+4-N、田面水NH+4-N和NO-3-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和U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在施肥后第1~15 d,土壤脲酶活性、土壤NH+4-N、田面水NH+4-N含量增加,田面水NO-3-N含量无显著变化。与U+2 (N/D)处理相比,早稻中U+N/D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增加了0. 03~0. 70 mg·g-1,土壤NH+4-N含量显著增加了19. 11~61. 44 mg·kg-1,田面水NH+4-N含量显著增加了34. 48~40. 70 mg·L-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NH+4-N与土壤脲酶、田面水NH+4-N均呈显著负相关,田面水NH+4-N与土壤脲酶、田面水NO-3-N均呈显著正相关(P 0. 05)。综上,与其他处理相比,U+N/D处理是在短期内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土壤NH+4-N和田面水NH+4-N含量的最优处理,合理配施尿素及0. 5%脲酶抑制剂NBPT和1%硝化抑制剂DMPP能够显著提高NH+4-N供水稻吸收,减少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揭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荔波县和普定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石漠化阶段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变异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非石漠化的黑色石灰土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分别高达11.61和38.01mg·kg^-1.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土壤中氮素含量逐渐减少。统计表明非石漠化土壤与轻度石漠化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著差异,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差异。(2)土壤铵态氮含量表现为表土层高于心土层,而硝态氮在剖面中分布规律不一致。(3)土壤氮素含量随时间有明显变化。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在7月达到峰值,然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至11月或翌年1月又逐渐增加。(4)土壤有机质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呈一元二次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1和0.9493,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也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7743。喀斯特地区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对防治石漠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GPS、地统计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了川中丘陵区涪江流域土壤矿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分别为(79.21±24.34)mg·kg^-1和(8.89±2.47)mg·kg^-1,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硝态氮含量以许家沟和中河沟区域为中心向北部和南部递增;土壤铵态氮含量以赵家湾、中河沟和任家沟为低值中心(〈8.00mg·kg^-1)向两旁逐渐增加。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土壤硝态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铵态氮含量持续降低;在丘体下部和平坝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地形土壤中其含量;土壤硝态氮在不同坡度中均值比较为缓坡地〉坡地〉陡坡地〉平地,从平地到陡坡地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小麦与其他作物轮作方式中明显低于油菜与其他作物轮作方式中其含量,土壤铵态氮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农村多用户化粪池联用处理要求,对单独净化槽进行了改造。将原有的两级厌氧一级好氧工艺改为一级厌氧两级好氧工艺,提高净化过程的生物处理能力。针对这种新型净化槽,调查了不同曝气量下的生活污水净化能力,分别测定了各区出水水质COD、BOD5、NH3-N和浊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一级好氧和二级好氧中的溶解氧随着曝气量的不断增加表现出先快速增加,然后缓慢增加,最后又快速增加的特点。在曝气量均为1.8L·min^-1时,一级和二级好氧区溶解氧分别为2.4mg·L^-1和3.1mg·L^-1.出水COD、BODs、NH3-N和浊度分别为23、13、7.6mg·L^-1和9NTU。若再增加曝气量,出水水质变化将趋缓,因二级好氧区生物降解的底物浓度较低,已成为主要的控制因素,所以基于能耗的考虑,曝气量的优化就变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选择滇池流域典型城郊代表性的两个功能区——居民生活区和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进行降雨径流监测,分析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排放过程。结果表明,降雨地表径流中总氮浓度在2.18~29.40 mg·L-1,总磷浓度在0.18~3.90 mg·L-1,氨态氮浓度在0.87~18.48 mg·L-1,硝态氮浓度在0.02~3.64 mg·L-1, CODCr浓度在22.51~362.92 mg·L-1, TSS浓度在7.00~882.00 mg·L-1之间。降雨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高于地表水Ⅴ类水环境质量标准。降雨径流中氮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态氮、颗粒态氮和溶解有机态氮,磷的主要污染物以颗粒态磷和PO3-4-P为主。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随降雨时间发生变化,开始产生径流时污染物浓度较高,之后随着雨强的平衡而趋于下降。降雨径流各污染物浓度是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大于居民生活区,居民生活区径流大于屋面径流;次降雨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EMC)为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普遍高于居民生活区。居民生活-集市混合区降雨径流EMC变化表现出更大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5.
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弯囊苔草在不同Cu^2+浓度(1、5、25 mg·L^-1)胁迫下的生长特性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Cu^2+浓度胁迫下,弯囊苔草正常生长,但其生长特性表现出高浓度抑制的相关性, 高浓度下没有新生根。弯囊苔草叶片3种抗氧化酶活性都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SOD在处理的第4 d达到峰值,且活性一直显著高于对照(P<0.05),3种Cu^2+浓度处理下的峰值大小顺序为5 mg·L^-1>25 mg·L^-1>1 mg·L^-1。POD和CAT活性在处理第7 d达到峰值,POD活性峰值大小顺序为5 mg·L^-1>1 mg·L^-1>25 mg·L^-1;CAT活性峰值大小顺序为25 mg·L^-1>5 mg·L^-1>1 mg·L^-1。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都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处理结束时的丙二醛(MDA)(r=0.988 0)和可溶性糖含量(r=0.951 2)与Cu^2+浓度表现出正相关性。脯氨酸(Pro)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 mg· L^-1和5 mg·L^-1 Cu^2+浓度处理下脯氨酸(Pro)含量在处理第4 d达到最大值,25 mg·L^-1高浓度处理下脯氨酸(Pro)含量在处理第7 d达到最大值。叶绿素在5、25 mg·L^-1 Cu^2+浓度处理下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mg·L^-1Cu^2+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不断上升,实验结束时各处理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处理浓度呈负相关。结果表明弯囊苔草能通过调节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来增强其抗氧化胁迫能力,这为其作为铜污染水体的修复植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以牛粪和蘑菇渣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研究接种外源菌剂对堆肥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变化的影响,为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和堆肥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加菌处理微生物数量高于CK处理。堆肥中酶活分析结果表明,各类酶活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中过氧化氢酶是由低到高的趋势,堆肥中加入外源菌剂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影响,加菌和CK处理最终活性为原始值的2倍以上;脲酶和纤维素酶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升高,再降低。加菌和CK处理脲酶活性峰值分别为37.38和30.17mgNH3-N·g^-1·24h^-1;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分别是51.84和30.62μg·min^-1,外源菌剂对二者酶活性均有明显提高。转化酶也是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但出现两个波峰。加菌处理转化酶活性峰值分别在第3和第14d出现,峰值为14.20和21.70.mg葡萄糖·g^-1·24h^-1;CK处理出现在第3和第21d,其峰值分别为11.77和20.71mg葡萄糖·g^-1·24h^-1。外源菌剂不仅可提高转化酶活性,还可以使其提前到达峰值。多酚氧化酶与其他酶有较大差别,它是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加菌和CK处理多酚氧化酶活性峰值分别为36.30和47.55mg没食子素·g^-1·3h^-1。以上结果表明,在好氧堆肥中接种外源菌剂可以加快堆肥中有机质分解和转化,促进腐熟。  相似文献   

17.
浙江奉化市池塘的底泥经过反复培养、驯化,从中筛选、分离出反硝化细菌,在模拟实验条件下,研究其对不同浓度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讨论反硝化菌种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初始浓度为1、25、50mg·L^-1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模拟池塘中,随着实验的进行,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逐渐提高。其中在1mg·L^-1的浓度组中,3d内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就分别达到了95.8%和90.2%;在25mg·L^-1的浓度组中,第6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3.8%和87.8%;在50mg·L^-1的浓度组中,第6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89.7%和78.7%。此外,反硝化菌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略优于亚硝酸盐氮,而且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越低,对其去除效果越好,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越短。在模拟池塘中,菌种的生长情况与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呈负相关,即污染物的浓度越高反硝化菌的生长情况越差。对反硝化菌的生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其反硝化最适宜的pH值为6~7,温度为25~35℃;而且在同一pH值和温度条件下,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越低,反硝化菌对其去除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