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海南万宁市槟榔园1:10000农业地质调查数据、万宁市槟榔林权数据及富硒槟榔鲜果标准,试点万宁富硒槟榔产地认定工作,总结富硒农产品产地认定技术方法。富硒农产品产地认定技术方法主要包含资料准备、评价图斑赋值、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农产品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富硒农产品产地认定、制作与颁发产地认定证书等技术环节。事实证明,富硒农产品产地认定技术方法科学、简洁,便于推广;富硒农产品产地认定技术方法的应用能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富硒农产品产地认定技术方法开拓了农业地质新领域,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
高添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464-472
通过数据库技术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地、产品及相关信息进行管理是提高认证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现状出发,针对认证过程中信息的多源性、时效性、连续性、关联性和多类性的数据特征,采用实体-联系的建模方法,分析认证过程中的产品、产地、标准等实体的属性及其关系,确立农产品认证分类信息、产地信息、产品信息等六类信息,并建立字段和表,构建了基于关系模型的无公害农产品信息数据库,旨在为我国无公害农产品信息的管理提供高效支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农产品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农产品是与人类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消费品,改善农产品质量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从农产品的料供应质量控制、企业主体质量控制、政府及消费者的质量控制三个角度入手,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充分考虑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特点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特殊性,应用层次分析法,选出了5个一级评价指标:农民(基地)农产品质量控制、企业内部农产品质量控制、市场竞争优势、政府的质量监控、消费者的质量监控,以及细化的二级指标。农业龙头企业可以选择模糊评价法对几年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企业农产品质量控制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脐橙园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果实安全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纽荷尔脐橙果园和脐橙52果园为样本,对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果实品质及卫生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个山地果园的土壤环境质量均达到绿色食品-水果产地要求;天坤农场的脐橙果实达到绿色食品-脐橙的品质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作为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的基础和终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首要关口,是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基于PSR概念模型构建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模糊算法和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对2010-2016年成都市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水平进行评价,识别其安全等级和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受压力、状态和响应指标的综合影响,2010-2016年成都市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水平总体不高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该期间压力安全指数、状态安全指数和响应安全指数与综合指数变化态势相似;(2)2010-2016年成都市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等级总体趋向提升,但也存在变动,2010年、2015年处于不安全等级,2011-2014年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16年处于较安全等级;(3)2010-2016年成都市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农药使用强度、农地畜禽粪便负荷、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污染压力、城镇化率、酸雨频率、空气质量状况、环保支出占比,尤其是2014年以后,农药使用强度、城镇化率、空气质量状况、环保支出占比的障碍影响凸显;主要障碍维度是压力障碍度和状态障碍度,并且压力障碍度从2014年开始有所增大,状态障碍度从2014年开始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依据,后者又是产品认证的前提和基础。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标准类别、发展历程、特征分析等方面着手,梳理了中国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探讨了中国现有的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发展较快,经历了数量上 “少-多-少”、种类上“单个农产品-农产品大类-综合性种植业农产品”的发展历程,2001年起步,2002年快速发展,2003年至2014年稳定发展,2015年和2016年完成标准整合,整合后的产地环境条件标准没有对环境空气质量设置要求,其技术指标仅包括灌溉水质量和土壤质量。同时指出了现有标准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种植业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地环境标准对保障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对种植业农产品的分类、种植业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的依据标准、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中国种植业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基本特征,并指明产地环境标准中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依据,又是产品认证的前提和基础。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标准类别、发展历程、特征分析等方面着手,梳理了中国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探讨了中国现有的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发展较快,经历了数量上"少—多—少"、种类上"单个农产品—农产品大类—综合性种植业农产品"的发展历程,2001年起步,2002年快速发展,2003年至2014年稳定发展,2015年和2016年完成标准整合,整合后的产地环境条件标准没有对环境空气质量设置要求,其技术指标仅包括灌溉水质量和土壤质量。同时指出了现有标准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产品产地环境开放,生产行为不受控。因此,必需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以稻谷为例,运用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分析了在其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害因子。确定了产地环境、田间管理、产地准出及市场准入等环节是维系稻谷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提出构建由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预警中心组成的四级监控体系及相应的纠偏程序与验证程序。通过对风险因子持续的监查、监测、评估、预警等,实现对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危害的有效管控。  相似文献   

10.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农业水平的提高,造成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变差,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逐年下降。从研究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存环境问题,通过对东北黑土区驱动力、土壤环境压力、土壤环境状态、土壤环境影响及响应5个方面出发,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基础上,进行典型黑土区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筛选,建立由5大部分,1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同时,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结合东北地区现有环境管理政策和存在的土壤环境质量问题,提出黑土区土壤环境分区分类管理方案,为区域土壤环境管理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地环境受到污染势必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造成农业经济损失,给农业生产带来风险。本文论述了农业产地环境污染中土壤污染、灌溉水污染、大气污染下的农业环境风险评估,并对今后基于农业产地环境的农业风险评估研究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环境研究中的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高效、全面地获取土壤信息对于土壤管理意义重大。由于土壤有机组分较为复杂,采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难以全面地获取土壤有机组分信息。中红外光谱(MIR)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实时、高通量的分析手段,具备高效、准确地获取土壤有机环境信息的能力,可为土壤环境监测、数字制图、农林业生产提供大量基础数据,有助于实现土壤环境实时监测和农林业信息化。笔者简述了中红外光谱技术获取土壤环境光谱信息的检测过程和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土壤中红外光谱特征提取、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该技术深入研究土壤学的意义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增加、农用化学品投入不断增加等,农业环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构建农业环境评价方法已成为评价农业环境变化的重要工具,为更好地构建我国农业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以衡量不同区域尺度农业环境变化。采用比较研究法,从农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选择标准、理论以及指数体系组成、评价模型等方面,对我国与欧盟农业环境评价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在农业环境评价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环境指数指标选择原则及指标,创建农业环境数据库,并在农业环境指数评价模型构建等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完善,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期为评价我国农业环境质量变化以及农业环境政策应用效果等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中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历程回顾基础上,本文对新颁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进行了研究,对其主要特征、标准值内涵及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具体应用等进行了延伸阅读,对中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基本框架进行了分析,针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评价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新颁布农用地标准宣贯、正确使用等提供资料,以服务于中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预防、风险筛选和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修复和风险管控,为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的可拓物元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加客观评价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规划和利用,将物元法引入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构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实地土壤取样、测量,用物元分析法得出土壤中各种影响因子对一定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评价区内土壤中Cu含量为II级,其他重金属含量均符合I级标准,综合土壤环境质量评级结果为I级,具体等级值为1.342,即精确的等级是介于I级和II级之间,更偏重于I级。该评价方法可以科学、有效地应用监测数据,评价结果较为可信,能较科学地判定土壤环境质量级别,同时也可反映各污染因子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对污染程度加以区分和量化。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发改委等12部委下发的《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的通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评价中,需针对农产品主产区存在的特殊问题开展专项评价。本文根据近年来湖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资源凸显的主要问题,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和pH值6项土壤肥力指标来测度耕地承载力的高低及耕地承载力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2006-2010年,湖南省农产品主产区耕地pH值总体上保持趋良态势;有机质、全氮总体丰富且呈相对稳定态势,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虽呈趋良态势,但总体仍然缺乏;②湖南省耕地承载力水平呈恶化态势的县市区均位于农业较为发达的环洞庭湖平湖农业区,相对稳定态势的县市区在“一圈一区两带”均有分布,呈趋良态势的县市区主要位于湘中南丘岗农业带及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脉山地农业带。耕地质量承载力评价作为农业资源承载力的重要部分,对于保证农产品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确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有机及常规草莓生产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农业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密切相关,其环境影响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系统全面评价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对促进有机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分析和比较了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有机草莓和北京市昌平区常规草莓生产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各项环境影响指标中,常规草莓生产带来的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土壤毒性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是全球人均基准值的 3.45%、 2.11%、 27.09%和 280.16%,而有机草莓生产带来的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和土壤毒性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是全球人均基准值的 1.22%、 0.44%、 15.17%和 202.76%,均低于常规草莓。常规草莓生产中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较大的是富营养化、水体毒性和土壤毒性,造成常规草莓水体毒性危害严重的原因是种植阶段农药残留迁移至水体所致,而土壤毒性是由于化肥和有机肥所携带的重金属残留所致。有机草莓生产中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较大的是富营养化和土壤毒性,主要是由于有机草莓农作阶段施肥过程中的磷流失和重金属残留所引起的。总体上看,有机草莓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 0.22,而常规草莓为 0.43,说明常规草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明显高于有机草莓。因此,施用生物源农药与优质有机肥是控制草莓生命周期负面环境影响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向  管涛  徐清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250-256
为了克服国标(GBl5618—1995)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时存在的缺点,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包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实地调研获得221个土壤样,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等离子体质谱法测试得到8种重金属含量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为Pb、Zn污染,考虑研究区特异性构造神经网络学习样本,建立基于特征模式的BP神经网络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型。根据采样点评价结果,利用Kriging插值法绘制包头土壤环境质量专题图,分析得出包头土壤环境呈沿昆都伦河被污染的条带特点。结果表明,根据采样统计量信息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建立特殊研究区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含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为土壤污染的来源、分布、累积效应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污染链的阻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