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黑龙港属华北缺水低平原区,水资源不足是限制该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该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玉米高产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近年来,随着小麦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粮田产量和水分效率在逐步提高,但节水高产潜力仍然巨大。特别是从周年水资源高效利用出发,建立区域特色的两熟一体化节水高效技术模式,十分必要。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黑龙港及鲁北平原区小麦玉米减蒸降耗农艺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形成的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节水技术模式。得到的结论是:最少水肥投入模式最优,节水省肥模式次优,传统高水肥模式最差。节水省肥是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意识,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农户采用小麦玉米节水技术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黑龙港属华北缺水低平原区,也是典型的中低产地区,水资源不足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充分挖掘咸水利用潜力,以咸补淡对解决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有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基本实现了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但在咸水的农业资源化高效利用方面还远不能满足对技术的需求,表现在咸水利用节水灌溉制度的系统性研究很少,咸水利用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单项技术有所突破,集成创新欠缺,影响咸水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效果。本文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粮棉果蔬咸水高效利用的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形成的小麦咸水利用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节水技术模式。从生产、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咸水直灌模式最优,旱地模式次优,淡水模式最差。  相似文献   

3.
棉花是新疆精河县农业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75%。2011年精河县推广膜下滴灌节水及精量播种技术面积2.67万hm~2,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4.07%,示范推广机采棉种植面积3374hm~2。根据几年来推广实践证明,随着膜下滴灌节水、精量播种技术、机采棉种植模式等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  相似文献   

4.
<正>新疆常年干旱少雨,膜下滴灌技术是自治区重要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加快杂交玉米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审定和更新换代步伐,以几年经过大量研究组配出的杂交品系为对象,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干旱少雨,覆膜滴灌条件下种植的玉米杂交种,加快筛选出适宜新疆推广种植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安贵 《种子世界》2012,(2):10-12
1存在的问题1.1 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一是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机井年久失修,出水量严重不足.二是大田节水农艺措施推广滞后,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应用率较低,制种基地旱情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滴灌作为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在缺水地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节水能力。截至2005年,全疆已推行棉花膜下滴灌333 333hm2以上,其推广速度之快、面积之大,在国内外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现有的滴灌系统基本上采用人工控制球阀进行灌溉,由于受传统沟灌思维影响,种植户不能严格按照设计的灌溉时间、周期、次序进行灌溉,而是经常人为增加轮灌面积,延长灌溉时间,造成轮灌周期得不到有效执行,最终造成棉花滴灌系统运行不正常,棉由因灌水不均匀而整体减产,很难达到预期的节水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7.
结合贵州省蔬菜"321"高效种植模式技术的推广,在烟草育苗棚闲置期内以豇豆-白菜、黄瓜-白菜、番茄-白菜、菜豆-白菜为主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4种模式均不影响下茬烟棚育苗,种植模式效益依次为豇豆-白菜>番茄-白菜>菜豆-白菜>黄瓜-白菜,4种模式每667 m2比空闲棚增收7000元以上.番茄-白菜模式因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8.
一二一团于1996年率先在兵团大面积试验成功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棉花产量大幅提高,节水效果显著。随着棉花节水滴灌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推广,一二一团在滴灌棉花模式化栽培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农六师农业生产属于灌溉农业,面对目前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采用膜下滴灌,逐步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农六师农业生产能否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农六师从1998年开始试验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截止到2001年,全师推广应用棉花膜下滴灌面积达1.13万hm2.根据这几年的成功经验以及高密度棉花的生长发育进程,配套了相应的农艺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玉米膜下滴灌节水保产增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大庆市近来和将来要重点推广的节水保产增产新技术。此技术具有增温、增产、增效;省工、省时、省劳;节水、节肥、节药;高产、优质、高效:抗灾保产和旱涝保收等优点。2008年大庆市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面积1.55万hm2.2009年预计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面积累计至4.67万hm2.力争在2012年推广到20万hm2,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将达30亿kg。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覆膜和滴灌对北疆密植玉米产量、田间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新疆奇台农场设置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和露地沟灌4种灌溉方式开展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处理玉米产量、IWUE和经济效益均表现为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露地沟灌。2017年,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与露地沟灌相比分别增产36.8%、27.8%和16.8%;2018年,在600mm灌溉量下膜下滴灌、露地滴灌、覆膜沟灌与露地沟灌相比分别增产31.7%、22.4%和11.1%;在900mm灌溉量下,各处理产量比露地沟灌分别提高了20.7%、14.2%和7.3%。2017-2018年,滴灌处理的IWUE比沟灌提高16.9%~22.1%,经济效益提高了24.5%~35.3%;覆膜处理的IWUE比露地提高了7.8%~11.3%,经济效益提高了7.3%~13.0%。因此,在干旱灌溉区域密植结合膜下滴灌技术有利于获得高的产量、IWUE和经济效益,膜下滴灌是使得该区域春玉米高产、高效的最佳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以黄瓜中农16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其生长、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膜上沟灌、膜下沟灌和灌水带处理能够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其中膜下沟灌处理的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产量提高10.1%,处理间差异显著;水分生产效率提高6.5kg/m3,经济效益增加6291元/hm2。因此,膜下沟灌是春茬黄瓜大棚栽培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再生水灌溉潜在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法、灌水水质和灌水水平对土壤大肠菌群含量、马铃薯块茎表皮和组织内部大肠菌群含量影响。结果表明:收获后,加氯再生水交替灌溉处理表层土壤矿质氮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加氯再生水交替灌溉保持马铃薯产量的同时,增加了根层土壤氮素的可利用性及后效性;加氯再生水交替灌溉根层土壤大肠菌群数量显著低于其他灌水处理,尤其是加氯再生水交替灌溉马铃薯组织内部大肠菌群数量仅为46 MPN/100 g,低于马铃薯淀粉标准一级品规定。因此,加氯再生水交替灌溉兼具保障马铃薯卫生安全与节水高效双重功能的灌溉策略。  相似文献   

14.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Sugarcane Breeding Institute, Coimbatore, India during 1989–93 to study the productivit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ugarcane under different methods of irrig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could be a 44 % saving in water with higher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drip irrigatio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 Among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in the plant crop, sub surface drip (Biwall) at 40/140 cm spacing record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 of millable canes, cane length and single cane weight compared to either 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 or furrow irrigation based on IW/CPE (Irrigation Water Cumulative Pan Evaporation) ratio. In ratoon crop, Biwall irrigation at 60/120 cm g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cane length and single cane weight compared to any other methods of irrigation. However, cane and sugar yields in Biwall irrigations were on par with 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 but superior to either surface drip or furrow irrigation based in IW/CPE ratio.  相似文献   

15.
灌溉方式对草莓光合特性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草莓丰香为材料,探讨三种灌溉方式(沟灌、滴灌、滴灌+半基质)对粘性土壤条件下草莓产量、光合生理指标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沟灌相比,滴灌+半基质方式和滴灌方式均能促进草莓的生长和增加其产量,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6.89%和29.30%,在开花期草莓叶片光合速率提高了41.56%和34.46%;在结果期,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8.69%和24.65%,根冠比提高了51.78%和29.28%;滴灌+半基质方式和滴灌方式更有利于根系生长,在开花期根体积提高了164.25%和78.72%、根鲜重提高了117.18%和84.07%、在结果期根系活力提高了70.98%和48.38%;滴灌+半基质栽培灌溉方式是一种适宜粘性土壤草莓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水处理对温室黄瓜形态及光合作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膜下滴灌条件下日光温室黄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灌水量处理下黄瓜的形态指标和光合作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处理的水量范围之内,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温室黄瓜形态指标、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指标均不同程度地增加。本研究表明,温室黄瓜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结果期每隔3d灌水一次,灌水定额为15mm时其形态和光合指标可达到理想值。  相似文献   

17.
福建沿海丘陵山地果园节水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福建沿海丘陵山地果园节水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从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渗灌等节水工程技术以及覆盖保墒、选用抗旱品种、化学调控等节水农业技术方面论述福建沿海丘陵山地果园节水技术的现状,指出当前果园节水技术虽然发展较快,但存在着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低、投资水平低等不足,提出水利措施与农艺措施的优化组合,将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因地制宜进行有机结合,加强果树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的研究,把有限的水量集中用于作物需水关键期,形成高效节水的新型果园综合技术节水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膜下滴灌对棉花生育后期叶片与苞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用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6号棉花品种,设置2个膜下滴灌量处理,测定棉花叶片和苞叶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荧光参数等相关光合生理指标,探讨生育后期棉花叶片与苞叶光合能力的差异及对滴灌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间,高温强光下苞叶最大羧化速率与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的比值(Jmax/Vc,max)较高,气孔导度(Gs)较低。棉花生长发育后期,苞叶面积、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PSII)、Rubisco含量显著低于叶片,但随着生育进程降幅显著低于叶片。与常规滴灌处理相比,节水滴灌处理棉花叶片含水量降幅显著高于苞叶;叶片叶绿素含量、Pn和Rubisco含量显著降低,而苞叶的变化不显著。棉花生育后期苞叶面积、含水量、叶绿素含量、Pn、ΦPSII、Rubisco含量的稳定性高于叶片,表明生育后期叶片衰老较快,但苞叶仍能保持较稳定的光合能力,对光合物质的贡献逐渐增大,常规滴灌下达7.22%~8.83%,节水滴灌下达10.24%~12.53%。  相似文献   

19.
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雨江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243-248
覆膜灌溉、滴灌和利用微咸水灌溉是极具生命力的3种节水灌溉方式。将三者结合的微咸水膜下滴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土壤和作物存在潜在的威胁。因此,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动态、微咸水灌溉影响效应,以及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模型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但是,作物-水盐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探寻、田间尺度的盐分迁移转化参数问题,以及如何结合当地土壤水土资源状况,建立安全高效的膜下微咸水滴灌的土壤水盐调控技术体系和灌溉模式,并在区域上推广应用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番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灌溉施肥制度和最优水氮耦合模式,开展了不同滴灌水氮耦合方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 表明:与F0W0(土施100%N肥基肥,降雨+补充滴灌灌水)相比,F2W2(交替滴灌方式施用100%N肥和80%常规灌水量)、F3W2(土施40% N肥-基肥-交替滴灌方式追施60%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