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早籼稻中早39和粳稻秀水134为试验材料,利用温室和人工气候箱,通过不同育秧方式处理,研究移栽后4种温度处理对水稻新叶出生、分蘖发生、株高生长、叶片叶色与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处理温度升高,水稻新叶出生与分蘖发生所需天数为降低趋势,16℃低温处理时秧苗基本无分蘖,19℃处理为移栽后15 d产生分蘖,22、25℃为移栽后10 d产生分蘖。(2)温度升高,百苗干重增量增加,吸氮量也增加;16、19℃处理,干重变化较小,氮吸收量也少;植株各部位器官吸氮量的增加趋势以19℃~22℃较明显。(3)秧苗移栽后分蘖增长速率及发生时间以旱育秧和基质育秧方式高于泥浆育秧方式,而叶龄无明显变化。(4)秧苗分蘖发生速度、干物质增长量及各部位器官吸氮量均以粳稻秀水134高于籼稻中早39,说明粳稻耐低温性强于籼稻。以上结果表明,选择基质育秧和旱育秧方式,保持高于19℃的气温有利于水稻秧苗返青及早发,同时在早稻生产中选择粳稻品种有利于秧苗耐低温生长。  相似文献   

2.
宋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1):216-218
为了揭示淹水条件下控制排水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田间渗漏强度的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渗漏强度下水稻茎蘖、株高、根系体积及茎叶干物质量、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渗漏强度能够影响水稻的分蘖、株高及根系生长。渗漏强度为1 mm/d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最大,而渗漏强度为2 mm/d处理的水稻虽然分蘖数最小,但株高及根系体积最大。水稻茎干重、叶干重随着渗漏强度的升高而呈现降低的趋势。渗漏强度3 mm/d处理水稻产量及收获指数最大,其产量较渗漏强度1 mm/d处理提高了47.9%。因此,适宜的田间渗漏强度能够较好地缓解淹水条件所带来的生长胁迫,对南方稻作区高效灌排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适合河北滨海区的腐熟剂以及合理的栽培措施.[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了3种腐熟剂、非栽培期水分管理及移栽时期对水稻分蘖及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与其他处理相比,施用低温复合菌系HT20处理提高水稻分蘖效果最显著;非栽培期灌水处理会提高水稻的分蘖;早植对于水稻分蘖有一定的好处但最终影响不大,晚植不利于水稻分蘖;常规移栽更利于水稻生长.[结论]水稻秸秆还田中应用低温复合菌系HT20,并实施非栽培期适当灌水和5月中下旬移栽能够减少秸秆腐解产生的危害,促进水稻分蘖和生长.  相似文献   

4.
低温后追氮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试验,水稻返青后冷水处理7 d,研究水稻前期低温后追氮对水稻生长、干物质与养分积累、产量及氮效率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抑制水稻分蘖,水稻生育期延迟约3 d,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氮积累量及产量。低温后施氮促进分蘖恢复并对生育期影响较小,但过量施氮反而延长生育期约6 d。施氮促进水稻产量恢复,追施40 kg N·hm~(-2)即可使水稻产量恢复至常温水平,大穗型品种主要增加穗粒数与结实率,穗数型品种主要是穗数恢复。追施80 kg N·hm~(-2)产量达到常温水平,但PFP显著降低。低温后施氮2周对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小,施氮后5周干物重恢复速度增加,至成熟期增加供氮处理干物重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低温后施氮促进水稻氮代谢,增加氮积累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综上所述,低温后适量施氮可促进水稻生长及产量恢复,此试验条件下追施40 kg N·hm~(-2)即可,追施氮量过高导致生育期延期,降低氮效率。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下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低温胁迫对水稻幼苗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化。[方法]以水稻幼苗为材料,利用66个不同的引物组合对来自对照(CK)、4℃低温胁迫1 d(T_1)、4℃低温胁迫2 d(T_2)、4℃低温胁迫3 d(T_3)和恢复2 d(T_4)的水稻DNA样品进行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探讨低温胁迫和恢复后,DNA的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化。[结果]甲基化水平分析表明,CK、T_1、T_2、T_3处理样本中总甲基化率分别为37.19%、33.79%、33.67%和32.67%。进一步分析表明低温胁迫处理导致水稻DNA总甲基化水平降低,然而恢复处理组(T_4)减缓了这种趋势。[结论]水稻基因组部分位点的甲基化可能参与了水稻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宝坻区水稻锌肥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宝坻区土壤有效锌含量水平较低,水稻施用锌肥技术措施十分关键。2012年进行了水稻锌肥不同使用量小区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施用锌肥后,可使水稻成熟期提前2~3d,株高、分蘖总数增加,成穗率提高,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推荐施用22.5 kg/hm2一水硫酸锌处理,水稻株高、分蘖总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最高,取得的纯收益、每kg锌肥增效和产投比最佳。  相似文献   

7.
黄颖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355-7356,7366
[目的]为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摸索一条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生产效益的途径。[方法]2012年在金城江区凌霄村在早稻和晚稻生产期间开展田间小区试验。4种栽培方式分别为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A)、稻草还田常耕抛秧(B)、稻草还田免耕抛秧(C)、非稻草还田常耕抛秧(D)。[结果]不同处理对水稻分蘖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各处理分蘖高峰期相同,但分蘖量有差异,表现为处理B﹥处理D﹥处理C﹥处理A;抛栽后30 d分蘖大多属于无效分蘖。各处理早稻全生育期均为130 d,晚稻121 d,说明免耕抛栽和常耕抛秧对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没有影响。处理A、C比处理D,早稻分别增产823.5、850.5 kg/hm2,增幅分别为9.1%、9.3%;晚稻分别增产811.5、1 084.5 kg/hm2,增幅分别为10.0%、13.2%。处理A、C比处理D早稻分别增收2 805.0、2 854.5元/hm2,晚稻分别增收2 847.0、3 369.0元/hm2。[结论]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免耕抛秧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节省劳力,同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不但能解决稻草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稻移栽前10 d秧田期药剂处理,研究了脱落酸·吲哚丁酸和脱落酸对水稻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后15 d,脱落酸·吲哚丁酸33.3、50.0和100.0 mr/kg处理.秧苗分蘖数平均比清水对照增加15.63%、17.52%和15.78%;脱落酸1.0 mg/kg处理分蘖数增加5.38%.水稻移栽后30 d.脱落酸·吲哚丁酸上述3种浓度处理秧苗分蘖数依次增加8.88%、10.63%和9.16%;脱落酸处理增加0.87%.水稻成熟期调查,脱落酸·吲哚丁酸3种浓度和脱落酸处理.有效穗、结实数均比清水对照有所提高.脱落酸·吲哚丁酸33.3、50.0和100.0 me/kg处理和脱落酸1.0mg,/kg处理,水稻实收产量顺次比清水对照增产4.95%、6.03%、9.35%和5.89%.品质测定结果显示:脱落酸·吲哚丁酸3种浓度处理和脱落酸处理.稻米垩百度、蛋白质等质量指标与清水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黑龙江省不同熟期的21个水稻品种进行低温胁迫研究,以水稻死苗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得出不同熟期水稻的死苗率中熟品种晚熟品种早熟品种,各低温胁迫条件下以3℃/13 d处理21个水稻品种死苗率在0~100%分布最为均衡。  相似文献   

10.
磷对移栽期低温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强耐冷水稻品种吉粳81和弱耐冷品种长白9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气候模拟低温胁迫,研究磷对低温胁迫下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影响吉粳81和长白9秧苗的生长,导致最高分蘖时间延迟,分蘖数减少,新叶出叶速度减缓.低温下床土适当增施磷肥,两品种最高分蘖数分别提高19.7%和27.4%,新叶出叶速度分别提高8.55%和10.7%,最高分蘖发生时间分别缩短至2.7d和3.9d,成熟期秆长伸缩率缩短9.15%和10.40%;低温使吉粳81和长白9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及千粒重下降,其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每穴穗数>千粒重;综合考虑各因素,强耐冷品种和弱耐冷品种床土最适施磷范围分别为61.69~71.18g.m-2和60.35~68.02g· m-2,可消减延迟性冷害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海县水稻僵苗不发的原因及措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东海县水稻栽插后30d内阴雨连绵.低温寡照.地下水位较高.部分田块出现僵苗不发.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水稻新生叶片越来越短,老叶生满“铁锈”老化不发,植株分蘖少或不分蘖:水稻植株分蘖偏多.叶色浓绿,株高偏矮;植株分蘖少,不断矮缩.根系表现锈根、团根。以上几种情况根系均表现黄根、无新生根系,、下面就出现这些表现症状分析发生原因及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少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成本,开展了分蘖肥不同施肥次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蘖肥分2次施用比分3次施用,水稻每667 m2增产17.9 kg、增幅3.3%,说明水稻4叶期是有效分蘖发生的关键时期,适时给予水稻充足的肥料有利于促进早期大分蘖的发生,从而有助于增加分蘖数,提高有效穗数。另外,分蘖肥分2次施用比分3次施用可减少1次施肥,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对3个水稻纯系种子进行6个不同微波辐射时间处理,观察微波辐射对水稻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和生物效应.结果表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随辐射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而分蘖数则有所增加;微波辐射处理使供试材料的播始历期比对照减少2~7d.大部分的微波辐射处理均不利于协调桂R225、明恢63的产量构成因素,降低了两个品种的单株产量;单次微波辐射70s 以及每次微波辐射50s、重复3次共150s的处理有利于协调特B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发展,因而提高了其单株产量.因此,不同微波辐射处理对不同水稻纯系的生长发育的生物效应是不同的,试验结果可为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优化施肥处理和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3种不同水稻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3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蘖数增加29%,比优化施肥处理增加23%;缓释肥1、缓释肥2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蘖数增加25%,比优化施肥处理增加18.7%。不同处理的产量顺序为:优化施肥>缓释肥3>缓释肥2>缓释肥1>农民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比缓释肥料1、缓释肥料2和缓释肥料3的产量增加了6.4%、6%和3.7%;缓释肥料1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了8.7%,缓释肥料2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了9.1%,缓释肥料3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了11.3%。试验表明,优化施肥处理肥料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但施用缓释肥料的处理水稻群体质量较差。3种缓释肥料处理在施肥后的40~50 d释放量较高,这与水稻需肥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详尽深入研究碳基复合肥在不同生态区、不同土壤上替代常规肥料基施对水稻返青、分蘖、株高、穗长、颖花数、结实率、穗粒数、剑叶长度等生长发育和产量因素的影响,通过规范示范和实收测产,验证碳基复合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特制定在水稻上施用碳基复合肥与常规施肥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插秧期相同的情况下,分蘖期处理较CK晚2d,齐穗期和成熟期均较CK晚1d,该肥料没有加快水稻生育进程的作用。小区CK分蘖指数平均达到2.1,比小区处理平均提高0.2,该肥料对水稻分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千粒重小区处理平均达到28.3g,比小区CK平均增加1.1g;实际产量小区处理比小区CK平均增加324kg/hm2,大区处理比大区CK平均增加967.5kg/hm2,综合小区和大区产量数据,施用碳基复合肥对水稻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水稻成株期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已知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牙签嵌入法在控温室和田间进行水稻成株期不同阶段(分蘖末期、小孕穗期)抗纹枯病接种试验,并于接种后3~11d、抽穗后30 d测量病斑长度并调查病级,研究水稻在成株期对纹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以病斑长度为调查指标,控温室中分蘖末期接种的5个水稻品种间抗感差异极显著,Lemo...  相似文献   

17.
水稻分蘖期的温度条件与适宜栽培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帮明温度对水稻分蘖的影响,1991年进行了分蘖期不同温度条件与不同栽培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超稀植栽培在分蘖期遇低温年分蘖受到抑制,造成有效穗数不足而降低产量;对于一般肥力地块,即使在分蘖期遇温度正常年,也应保持每平方米18~25穴,每穴3~4株,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低节位早发分蘖与叶片形态、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并筛选低节位分蘖多、早期分蘖发生速率快且符合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水稻品种(系),对31个籼亚种水稻品种(系)早期低节位的分蘖特性、叶片形态及碳氮代谢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系)第一叶位成蘖率存在广泛变异,而第二、第三叶位成蘖率达到100%;水稻低节位分蘖发生速率与秧苗前3片叶叶长呈正相关,分蘖数量与叶宽呈负相关,因此,在育种上,可以将水稻秧苗前3片叶较长且较窄作为筛选早发分蘖水稻品种的参考形态指标;水稻植株体内蔗糖含量只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但不影响分蘖数量;硝态氮含量既影响分蘖发生速率,也影响成蘖率,氮代谢酶谷氨酸合酶(NADH-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NADH-GDH)的活性能促进水稻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将31份水稻品种(系)进行聚类,可分为A、B、C 3类,其中C类材料是分蘖发生较早且分蘖发生速率快、叶片形态更接近于理想株型叶片形态的优质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低温冷害对延边州水稻生育的影响及最佳施肥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 1997~ 1998年的低温冷害对水稻生育的影响试验 ,可以看出 :分蘖前期低温导致出叶速度和叶色级数减小 ,分蘖中期高温 ,叶龄和叶色恢复正常。 1998年长穗期的低温 ,使出叶速度和叶色级数减少 ,导致有效分蘖率降低 ,齐穗期比历年延迟一周 ;1997年在分蘖中、后期持续高温 ,有效分蘖终止期和最高分蘖期向后延迟 ,叶龄指数增加。为此 ,在不同低温冷害年份 ,建立不同施肥配比的水稻生产函数模型 ,求得最佳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20.
浅谈水稻栽培条件与冷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地处寒温带,水稻生产中低温冷害常易发生,平均3~5年发生一次.冷害分为延迟型、障碍型和混合型3种类型.延迟型冷害主要是指水稻营养生长期(有时包括生殖生长期)在较长时间内遭遇较低温危害.障碍型冷害是指在水稻生殖生长期,遭受短时间异常的相对强低温,使花器的生理机制受到破坏,造成颖花不育,形成大量空壳.混合型冷害是指在同一年度中,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同时发生,生育时期遇低温延迟根茎叶的生长发育和分蘖、迟缓稻穗分化;孕穗、抽穗、开花期又遇低温则造成颖花不育或部分不育,延迟成熟,产生大量空秕粒.可以说低温冷害严重影响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