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放养黑斑蛙蝌蚪对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75只/m2、105只/m2、135只/m2、165只/m2和195只/m2五种蝌蚪放养密度,比较了不同蝌蚪放养密度下黑斑蛙个体的生长差异,建立了体长、体质量与养殖时长的生长模型,进一步拟合了体长、头宽、后肢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蝌蚪放养密度对体长、头宽、后肢长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体长、头宽、后肢长均与体质量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拟合度达0.956 3;75只/m2和135只/m2组黑斑蛙的体质量与养殖时长间的生长曲线(?)值均为2.33,显著高于165只/m2和195只/m2,且体质量分布中,40g以上的黑斑蛙个体重比例最高的为135只/m2,高于其他处理组。从生长角度考虑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合理的放养密度为在135只/... 相似文献
2.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又名青蛙,是一种在教学、科研和医学等领域被广泛采用的实验动物。青蛙作为两栖类的代表,属于首先登陆的类型,其身体结构及器官机能既保持着原祖的水栖特性,又获得了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进步特征。国内外对其他种类蛙科动物的组织结构研究较多,而对黑斑蛙组织结构的研究少见报道,且主要集中在超微结构的研究上。已有的研究证实,不同种类蛙科动物消化器官的显微结构间存在着差异。为了解黑斑蛙消化器官的结构特点,本试验对黑斑蛙的消化器官进行了组织学观察,以期丰富无尾两栖类的组织学资料,为显微水平研究进化问题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随着农业的大力发展,农药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多,草甘膦作为低风险的除草剂得到大量推广使用,而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逐渐下降。为合理使用草甘膦、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生物安全性,测定了不同体积分数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溶液对黑斑蛙不同组织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OD活性先被诱导激活,而后受到抑制。在肝脏、皮肤和肾脏中,SOD和CAT活性在0.82~1.23 mL/L体积分数下,30 d内均有升高趋势;而在1.64~2.87 mL/L体积分数下,20 d后其活性降低,表现出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本研究为当前探寻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具有重要科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黑斑蛙感染寄生虫的小肠感染灶的病理变化及感染灶中的肥大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被寄生虫侵害的小肠壁局部形成膨大,以增生性和变质性炎为特征;病灶中肥大细胞显著增多,且主要分布在包囊周围的结缔组织中。 相似文献
7.
黑斑蛙繁殖期血液中性激素的变化与性腺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黑斑蛙繁殖期血液中性激素与性腺发育、排精、排卵的关系,赤斑蛙每年清明前后产卵,产卵季节雄蛙血液中睾酮和雌蛙血液中雌二醇含量匀较高,四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繁殖季节过后,性激素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8.
汞对泽蛙蝌蚪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泽蛙蝌蚪在24h和48h的Hg^2+半数致死剂量分别为0.304mg/L和0.226mg/L,泽蛙蝌蚪对汞的毒性极为敏感,可作为农田生态环境的生物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1株黑斑蛙源蛙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四川某养殖场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爆发传染病病因。【方法】通过对患病蝌蚪进行病理学检查与病毒分离,并结合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黑斑蛙患病蝌蚪主要临床特征为体表出血、腹部肿胀、腹腔内淡黄色腹水;组织病理学上,患病蝌蚪肝、肾、脾与胰腺等组织器官受损,出现明显的变性与坏死病灶,且在一些病变细胞胞浆内见嗜碱性包涵体。患病蝌蚪组织匀浆接种鲤鱼上皮瘤(EPC)细胞,25℃培养4 d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CPE),TCID50为108 mL–1。用病毒液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感病蝌蚪表现出与自然患病蝌蚪相似的症状,死亡率达到80%,证实分离病毒的病原性。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为正六边形,有囊膜,对角线直径(135±8) nm,在胞质中呈晶格状排列或游离状。针对蛙病毒MCP基因的PCR检测显示,自然患病蝌蚪、饲养水源以及分离病毒均为阳性,基于MCP全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分离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的相似性在99%以上,且与蛙病毒属FV3病毒类群聚为同一分支。【结论】证实导致此次黑斑蛙蝌蚪大量死亡的病原为蛙病毒属病毒,将其命名为黑斑蛙蛙病毒(Rana nigromaculata ranavirus,RNRV)。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广东韶关地区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方法]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分布于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并比较了同种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核型。[结果]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的核型为2n=26=14m+12Sm,NF=52,黑斑蛙的核型为2n=26=16m+8Sm+2St,NF=50,均由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组成。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虎纹蛙、黑斑蛙分布广泛,生存在不同地理纬度,种群长期地理隔离,加上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广东韶关虎纹蛙、黑斑蛙与其他地理居群的虎纹蛙、黑斑蛙核型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2016—2018年,连云港市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野生动物繁育产业,但在养殖管理、养殖技术、养殖设施、营销模式和养殖产业化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连云港市2016—2018年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科研投入、建立黑斑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拓展黑斑蛙养殖产业化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发育阶段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身体大小和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溶液的反应,在室温为(25±2)℃条件下,戈斯纳37、38~39、40~41、42~43、44~45和46期蝌蚪被取样,测定了体重、体长、尾长、体全长和重长比,以及注射PHA-P溶液前(0 h)和注射后3,6,9和12 h被注射部位皮肤组织的增厚程度的变化。不同发育阶段蝌蚪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体长、尾长和体全长均随发育进程推进而缩短(P<0.05),但重长比在登陆前后明显增大(P<0.05)。登陆前(37~43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的峰值出现于注射后3 h(P<0.05),登陆后(44~45期和46期)出现于注射后6 h(P<0.05),但不同发育阶段的最大PHA-P反应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黑斑侧褶蛙登陆后尾部萎缩,重长比明显增加,这些特征有利于提高其对陆生环境的适应性,但对PHA-P的反应的峰值被延迟,这可能是造成蝌蚪登陆后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广东韶关地区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方法]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分布于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并比较了同种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核型。[结果]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的核型为2n=26=14m+12Sm,NF=52,黑斑蛙的核型为2n:26=16m+8Sin+2St,NF=50,均由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组成。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虎纹蛙、黑斑蛙分布广泛,生存在不同地理纬度,种群长期地理隔离,加上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广东韶关虎纹蛙、黑斑蛙与其他地理居群的虎纹蛙、黑宽蛙核型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黑斑蛙养殖场大规模暴发腐皮病的病原,从患病蛙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编号:QW),对其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检测、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QW表型特征和理化特性与洛菲不动杆菌相似,16S rRNA和gyrB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洛菲不动杆菌聚集为一族,最终判定该菌为洛菲不动杆菌,是黑斑蛙上的一种新病原;致病性研究表明,该菌能够通过浸泡的方式感染黑斑蛙,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烂和内脏器官出血,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药敏试验表明,洛菲不动杆菌仅对四环素、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3种抗生素敏感。本研究鉴定出引起黑斑蛙腐皮病的病原为洛菲不动杆菌,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同时检测了其药物敏感范围,为该病临床防治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视神经纤维的数量和纤维直径谱。黑斑蛙视神经纤维总数为714303,其中有髓纤维数25839;大蟾蜍纤维总数为908529,其中有髓纤维数11079。有髓纤维直径范围和平均直径黑斑蛙分别为0.73~3.79μm和1.64μm,大蟾蜍为0.33~3.78μm和1.65μm。无髓纤维的直径范围和平均直径黑斑蛙分别为0.07~0.66μm和0.24μm,大蟾蜍为0.05~0.35μm和0.20μm。结果提示:黑斑蛙和大蟾蜍的视神径均能传导较大的信息量,黑斑蛙视神径传导信息的速度可能较大蟾蜍快。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镉和铅对黑斑蛙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Cd~(2+)和铅(Pb~(2+))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2+)和Pb~(2+)浓度低于1.0 mg/L时对CAT活性起诱导作用,最大值出现在0.5 mg/L附近:而高浓度Cd~(2+)和Pb~(2+)(高于1.0mg/L)对CAT起抑制作用.CAT活性对2种重金属离子的敏感程度不同,相同实验条件下,各浓度Cd~(2+)对CAT的诱导作用高于Pb~(2+).黑斑蛙肝脏CAT对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反应敏感,对重金属的早期污染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