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2018年6月27日,渔美康集团投资建设的岳阳渔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落户岳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120亩,总投资超过2亿,建筑面积41,000㎡的一期工程于2019年12月28日建成投产,实现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的"神速",在当时的水产业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3.
<正>合方鲫2号是在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合方鲫的基础上,通过多步法育种技术研制的新型优质鲫鱼。2021年,湖南津市农场养殖基地进行了合方鲫2号水花培育试验。在3个月的养殖试验过程中,合方鲫2号平均体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4月龄平均规格已达0.12千克/尾,最大个体达0.20千克,充分表现了合方鲫2号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养殖试验还展现了合方鲫2号体形均一、成活率高、耐低氧、抗病性强、体色青灰色等优点。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池塘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为探索安徽省引进养殖合方鲫2号的可行性,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于2022年4月12日从湖南引进合方鲫2号毛仔200万尾,进行池塘一龄鱼种培育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鱼苗培育(1)池塘准备。选择1口池塘,面积6亩,水深2.5米,塘埂结实,池底不渗漏,进排水方便,安装1台1.5千瓦的变频式叶轮增氧机。鱼苗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100千克/亩干塘消毒。消毒后2~3天注入经60~80目筛绢过滤的新水40~50厘米,亩施发酵3天的菜粕30千克,分散堆放在池塘四周池水淹没处。  相似文献   

5.
<正>“以渔改碱”是一种有效治理盐碱的途径,目前盐碱地区当地土著品种退化,生长缓慢,耐盐碱鱼品种少,成为制约盐碱水域水产养殖发展的瓶颈。吉林农业大学在吉林省镇赉地区引进性状优良的合方鲫2号,采用合方鲫2号与鳙鱼混合养殖、微生态调控水质、传统增氧与微孔增氧结合、养殖期间零换水等技术,  相似文献   

6.
鱼类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健康肉食品。优质新品种鱼类的研究及开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可以带动养殖业、饲料业乃至后续产业(如休闲业、水产品销售业、餐饮业等)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2006年10月24~26日,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承办的“全国海水健康养殖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杨宝瑞副厅长、中国工程院雷霁霖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王清印副所长出席了会议并做了讲话,中国水产学会刘雅丹处长出席了会议,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李俊副局长介绍了大连海水养殖的发展情况,会后与会代表考察了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石滩金贝广场,参观了该集团的水产品加工车间。会议期间笔者专门拜访了雷霁霖院士。雷院士是国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院/所长唐启升先生近期提出"大力发展碳汇渔业"这一创新思路。唐启升院士认为,渔业碳汇在生物碳汇扩增战略中占有显著地位,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很大的产业潜力;海水养殖业是发展低碳的、蓝色的碳汇渔业的主体并有希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碳汇渔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那么,什么是碳汇渔业?这一理念提出的依据和内涵是什么?碳汇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研究发展碳汇渔业的意义是什么?碳汇渔业实施中的问题与实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说碳汇渔业可能成为推动渔业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唐启升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和《鳀鱼资源调查及捕捞技术》两项成果获得我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三项国家大奖(科学进步一等奖)中的两项之后,又传喜讯:赵法箴研究员以其数十年来在对虾养殖和实验生态科学技术领域辛勤探索取得的丰硕成果,摘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项中国最高学术权威的桂冠。 1958年,23岁的赵法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分配至青岛黄海水产研究所,跨入了海洋水产养殖研究的大门。祖国的需要,对研究工作的热爱,使赵法箴浑身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参加工作不久,他所从事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就是《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他充分利用自己在大学里掌握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刻苦钻研,认真思考,在较短的时间里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这项研究中,他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发育形态,为教学和生产提供了基础资料。随后,他还与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  相似文献   

12.
1湘云鲫、湘云鲤网箱养殖网箱养殖湘云鲫和湘云鲤与养殖其它淡水鱼品种相比具有以下优势。⑴湘云鲫、湘云鲤为三倍体鱼,所以对恶劣环境抵抗能力强、抗病力强。一般网箱养殖很少发病,也未发现因病害而出现大量死亡现象。⑵湘云鲫、湘云鲤不仅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的杂交优势,而由于是三倍体不育性所摄食饵料都用于营养生长,而不用生殖生长,所以饵料利用高,饵料系数明显低于其它鲤、鲫鱼品种。⑶湘云鲫、湘云鲤性格温和不好斗,适宜高密度养殖,网箱养殖增产潜力大。⑷据测定湘云鲫在10℃以上水温均能摄食生长,4℃以上能摄食保膘,可延长网箱养…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罗非鱼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其遗传育种技术一直是产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繁育单(雄)性罗非鱼技术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和企业面临的难题。记者了解到,鹭业水产公司经过八年努力,  相似文献   

14.
2种微生态制剂对淇河鲫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EM菌及酵母细胞壁多糖对淇河鲫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以1200尾淇河鲫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A、B、C、D),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00尾试验鱼。A组(对照)、B组(泼洒EM菌1mL/m3)、C组(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的饲料)、D组(泼洒EM菌1mL/m3+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的饲料),试验期30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淇河鲫质量增加率分别提高31.22%、101.38%、59.89%,饵料系数分别下降6.78%、14.41%、7.63%;EM菌1 mL/m3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EM菌1mL/m3+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M菌1mL/m3组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粗(P0.05),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和EM菌1mL/m3+酵母细胞壁多糖4g/kg组各种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鲤鱼是大宗淡水鱼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养殖范围广、产量高,优良的品种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了了解我国鲤鱼品种的选育现状,我们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董在杰研究员,请他就鲤鱼新品种的选育,尤其是福瑞鲤及福瑞鲤2号的选育、推广情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0年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历经10年5代选育而成。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个体规格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0年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历经10年5代选育而成。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0年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历经10年5代选育而成。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0年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历经10年5代选育而成。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3-2011)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10年5代选育而成,其基础群体是2000年11月从国家级江苏高淳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收集、保存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