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鳖共作模式种养试验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安徽推广稻鳖共作模式2.17万亩,占全国的10.6%;商品鳖总产量103.8万千克,占全国的7.7%.其中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排7大片区16个核心试验示范点,示范面积0.87万亩开展稻鳖综合种养,平均稻谷产量517.3千克/亩、商品鳖产量66.7千克/亩,经济效益平均4 054.3元/亩.宿州市泗县沱...  相似文献   

2.
3.
4.
为优化稻鳖共作模式提供参考,本实验选择适宜稻鳖共作的籼稻丰两优香1号(FLY1)和粳稻香软粳2728(XR2728),在穴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组不同行株距的稻鳖共作组和仅种植水稻的对照组,并监测当地常规种植模式产量和效益.按照525 kg/hm2养殖密度投放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监测各组...  相似文献   

5.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127.08°E,46.88°N)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的300 m2实验单元中,设置1个水稻常规单作对照组(RM)和3个“绥粳4”水稻与体质量(1.02±0.16)g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Ⅲ期幼蟹共作组(RCC)。蟹密度分别为22 500只/hm2(RCCI)、45 000只/hm2(RCCⅡ)和67 500只/hm2(RCCⅢ),每组3个重复。稻蟹共作组单元在距稻田埂1 m处开挖上宽0.6 m、下宽0.3 m,深0.4 m,不超过稻田总面积10%的梯形环沟。水稻6月2日插秧,7月6日投放长江水系Ⅲ期幼蟹,每天17:00投喂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9月下旬,统计水稻产量、养成扣蟹平均体质量,探究寒区稻-扣蟹共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与水稻的生长性能及水质理化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个种养周期内,稻蟹共作RCCⅢ组水稻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CCI组和RCCⅡ组水稻产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中华绒螯蟹终...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稻蟹共作"模式下稻蟹产出以及不同日期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稻蟹共作"模式下,养蟹田水稻的实粒数、实粒重、空粒重、单位产量均高于非养蟹田,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与非养蟹田相比,养蟹田千粒重略小,但水稻的单位产量增加了3.55%。河蟹收获时,体质量由14.9g增至(84.45±3.62)g,增重倍数接近6;根据当年河蟹收购价格15元/kg,扣除稻田工程、饲料及防逃设施费用,利润可达3 661.5元/hm2。不同日期养蟹田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与非养蟹田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在稻-鳅种养系统中耦合黄鳝养殖,是一种新型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黄鳝是肉食性鱼,能吃掉稻田中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作用;黄鳝和泥鳅在稻田寻食、爬行,除去稻田的一部分杂草,减少了中耕除草和农药用量;黄鳝和泥鳅的残饵、粪便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稻、鳅、鳝生态种养模式运用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和物种互惠共生技术,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本文通过对水稻单作模式和稻、鳅、鳝综合种养模式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8.
稻鲤共作综合种养技术试验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我市承担了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稻鲤共作”种养模式.示范面积600亩,计划亩鱼产量20kg,稻谷亩增产5~7%,实施综合种养的稻田较水稻单种亩均增效3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在省专家和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项目计划指标,达到了预期目标.该项目充分利用我市水田资源,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在稻鱼互促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下,稻因鱼而贵,鱼因稻而精,产出的稻鱼价格较高,从而提高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综合效益.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贵州喀斯特山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以养虾稻田(稻虾共作组)和不养虾稻田(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水稻的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采样测定稻田水体的溶解氧(DO)、水温、pH、硝酸盐(NO3--N)、亚硝酸盐(NO2--N)、氨氮(NH4+-N)和磷酸盐(PO43--P)等水质指标,研究稻田水质...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安徽无为市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现稻渔种养面积发展到17.26万亩,稻渔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得”,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无为水产绿色高效发展。本试验在无为市陈斐家庭农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选择了2块田,共50亩,开展水稻—小龙虾—鳜鱼种养试验,水稻为“桃优香占”、小龙虾为克氏原螯虾、鳜鱼为翘嘴鳜,尝试利用多余的小龙虾苗作为鳜鱼适口饵料,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以海洋微藻培养常用的普适性康维方营养液为基础,按照各营养元素的物质的量分数相等的原则,分别选取不同种类的氮源(硝酸钠、氯化铵、尿素)、铁源(三氯化铁、硫酸亚铁、柠檬酸铁)、磷源(由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组成,同时构成pH分别为7.0、7.5、8.0的缓冲体系),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方案,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氮源是影响扁藻生长、产物组成及其含量的显著性因素,尿素促进扁藻的生长,并利于蛋白质积累,铵态氮利于淀粉积累;磷酸盐及其所构成的缓冲体系对扁藻总脂积累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初始pH=7.0的磷酸盐缓冲体系利于扁藻油脂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本文主要从稻虾共作特点、水稻栽培技术、青虾放养及技术管理、虾蟹共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和需要完善改进之处,这几方面来给大家介绍稻虾共作技术。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增加产量和效益,同时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农业发展,苏州市吴江区对水稻、青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陈崎凤 《当代水产》2021,46(9):82-83
在我国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过程中,水稻产量的提高始终是农业部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提高水稻种植产量,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同时还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前人们对于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要求都在不断的提升,应当积极种植优质水稻,改善水稻栽培技术.通过稻虾共作综合开发模式的应用能够对田间土壤实施有效疏松,进而提升水稻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比较了稻虾鳝和稻虾鳝鳖两种共作模式的水质状况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虾鳝鳖模式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较低,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对外界的潜在污染相对较低。该模式饵料和水体空间利用率较高,经济效益也优于稻虾鳝共作模式,是一种既环保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共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逐渐兴起的生态养殖形式,主要分为稻虾共作和稻虾轮作两种模式。崇明岛地处长江口,养殖小龙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本试验在崇明地区实施了上述两种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并比较了两种养殖模式下商品虾产量、苗种产量以及水稻产量,以探究崇明地区合适的小龙虾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虾稻共作"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在农田水稻种植的闲置期利用余留稻茬和秸秆进行特定虾类的养殖。本试验针对性开展虾稻共作对青虾生长发育特点、个体特征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为虾稻共作生产条件下青虾的生态优质养殖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点试验于2010-2011年在江苏省常熟市银湖生态园进行。该市北濒长江下游南岸,地处太湖流域,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SWOT分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稻虾共作"种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该模式的自身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构建了"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SWOT分析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建立了符合"稻虾共作"的实际情况发展机制,旨在为该模式的养殖产业战略决策、产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127.08°E,46.88°N)稻田中,分别设置1个对照组(稻-长江蟹共作,RYZC)和2个实验组(稻-辽河蟹共作组,RLHC),每组设3个重复,共计9个300 m2实验单元。体质量(1.02±0.16)g长江蟹的投放密度为67 500只/hm2,体质量(0.45±0.05)g辽河蟹设67 500只/hm2(稻-辽河蟹共作I,RLHCI)和135 000只/hm2(稻-辽河蟹共作II,RLHCII)两个密度,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长参数、水稻产量及稻田水质参数。两个多月的稻蟹共作结果表明:长江蟹终末体质量和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均高于辽河蟹,辽河蟹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略高于长江蟹,但差异不显著性(P>0.05)。稻-长江蟹共作和稻-辽河蟹共作I水稻产量显著高于稻-辽河蟹共作II(P<0.05)。整体来看,不同水系和不同的放养密度中华绒螯蟹稻田水体的水温(TE...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稻蟹共作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在宁夏银川地区的大规模稻蟹共作-池塘养殖耦合系统中,稻田种植面积52 hm2,水产养殖面积20 hm2,采取田间试验、水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稻田进水口、出水口水体中的溶解氧、磷酸盐、亚硝态氮、氨氮等水环境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69.2%、14.0%、100%,2021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25.1%、100%,2022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6.9%、74.4%、100%。试验结果显示,2022年稻田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最好。由此表明,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池塘养殖尾水中的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水平,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