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菌新鉴别品种的筛选及其菌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云南、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共19个稻白叶枯病鉴别品种,测定了来自云南不同地区的76个稻白叶枯病菌菌株。结果证明稻白叶枯病菌菌株与品种间具有特异性的交叉互作关系。.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表现为质的差异。试验结果,初步以IR26、Heen-Dikwee-1、珍白18、早生爱国3号、Tetep、窄叶青8号、IR8和南粳33这8个品种作为新筛选的1套鉴别品种,其特点是品种与菌株具有明显的互作,鉴别能力强,可用来研究云南稻白叶枯病菌系。可将云南省36个稻白叶枯病菌株区分为22个菌系。  相似文献   

2.
1988-1991年,从福建省内外收集和分离了161个菌株,用针刺接种法,先后在25个水稻品种上进行了病菌致病力的测定.根据从中选择的17个水稻品种对选择的16个菌株所做的试验结果表明,稻条斑病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数量性的.1991年,根据125个菌株对选择的4个鉴别品种的侵染反应,将这些菌株划分为致病力强弱不同的4个菌群.0群菌致病力退化;Ⅰ群菌致病力弱;Ⅱ群菌致病力中等;Ⅲ群菌致病力最强.其中Ⅱ和Ⅲ群菌占优势,在福建省34个县市已有分布.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湖北8个地区46个县市广泛采样分离纯化获得208个稻白叶枯病菌株,按国内统一标准进行致病力的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省当前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以强弱数量变化为主的0、Ⅰ、Ⅱ、Ⅲ和Ⅳ致病型,其中第Ⅳ致病型是流行优势致病型。按行政区域以及按水稻的种植区划,比较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化情况,表明不同区域各致病型的流行强度不一致。强毒力的第Ⅳ致病型菌的多少,与水稻的复种指数关系不大,而同稻区土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变异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监测剖析了1996-2000年广东省水稻白叶片枯病菌致病性变异动态。从全省42个县(市)采集病叶标样分离提纯168个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测定,划分为Ⅰ、Ⅱ、Ⅲ、Ⅳ、Ⅴ个致病型。各菌型出现频率分别为18.45%、21.43%、12.50%、26.79%、20.83%。Ⅰ、Ⅱ、Ⅲ、Ⅳ型菌在全省各稻区均有分布,尤其Ⅳ型菌出现频率最高,分布面甚广,为广东的优势致病型;Ⅴ型菌主要在粤西地区出现,在广东仍属局部发生,但近年新区不断出现,有继续扩展之势。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品种抗性有关,致病力较弱的Ⅰ、Ⅱ、Ⅲ型菌主要从抗性较差的杂交稻品种中分离,抗Ⅳ型菌品种感染强致病菌系Ⅴ型菌。  相似文献   

5.
水稻白叶枯病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可按寄主—病原相互作用所表现的抗感反应来区分。我们于1979—1982年用浙江各地菌株在国内和日本鉴别品种上进行了试验。在国内6个鉴别品种上测试表明,存在分化性与专化性两类分化,各占62.89%和37.11%,包括Ⅰ(强)、Ⅱ(中)、Ⅲ(弱)和Ⅳ(极弱)4个致病群,分别为18.22%、41.52%、35.73%和4.53%。菌株—品种间有特异性(互作达到显著水平);国内或日本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除连续性数量性状外,还存在非连续性质量性伏,说明白叶枯病菌有明显生理分化的病原小种。我国与日本鉴别品种系统有差异,如日本无抗性基因品种金南风,对日本所有的菌系群(Ⅰ—Ⅴ)感染,而对我国菌株表现中度抵抗;金锁群的特特普对日本菌系Ⅰ和Ⅱ群抵抗,而对浙江所有的菌株感染。  相似文献   

6.
1981年和1933年共测定来自湖南13个地区(市、自治州)的56个县(市)的102个稻白叶枯菌分离株与所选定的国内、日本和国际稻作所的鉴别品种的互相作用,可分别将供试分离株区分为9.11和12个致病型,其分布无地区特点,且其中若干致病型的分离株与品种间的互作均存在强烈的反应,有明显的特异性,说明供试的稻白叶枯菌的致病力分化有生理小种存在,在日本鉴别品种上所区分的致病型VI和IV与日本白叶枯菌的致病型I和IV相同;在国际稻作所鉴别品种上所区分的致病型IV与XI与菲律宾的白叶枯菌的致病型I和IV相若。  相似文献   

7.
使用12个分别持有不同抗病基因(Xa1,Xa2,Xa3,Xa4,Xa5,Xa7,Xa8,Xa10,Xa11,Xa13,Xa14和Xa21)的近等基因系水稻白叶枯病鉴别品种及3个对照品种(IR24,Toyonishiki和Sigadagabo),鉴别了从云南省收集的138个菌株。结果根据致病谱可以将这些菌株分成A-J共10组。A组菌株仅对Toyonishiki和Sigadagabo两个对照品种致病,J组菌株则能对9个鉴别品种和3个对照品种致病。对不同海拔采集的菌株进行致病力分析的结果表明,从大理、武定等较高海拔粳稻种植区采集的菌株致病力较弱,在鉴别品种上病斑的平均长度不到50mm;而元江、景洪、潞西等低海拔杂交稻种植区采集的菌株致病力较强,在鉴别品种上的病斑平均长度超过100mm。从高海拔稻区到低海拔稻区,病菌致病力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甘薯瘟病菌致病力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我省不同地区及不同致病型的6个甘薯瘟菌株(包括浙江平阳菌株1个),测定供试10个鉴别品种的致病反应,结果表明甘薯瘟菌株以是否侵染梅尖红,华北48,豆沙薯3个品种,而明显地分为两个致病菌群。对上述品种不能侵染者称菌系群Ⅰ,反之具有中度或高度侵染力者,称菌系群Ⅱ。由于后者有极强的致病力,使现有对菌系群Ⅰ具有高抗的推广品种,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其抗病性,这样的致病菌群出现在抗病品种多年连作的老病地或老病区。因此,作者认为筛选高抗极强菌系的抗原亲本,选育具有广谱抗病性的品种,已成为抗瘟育种的紧迫任务。抗病品推种广中应在查清菌系分布的基础上,选用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轮换栽培,以防止病菌毒性变异,达到稳定抗病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ae(Uyeda et Ishiyama)Dowson]存在致病力的差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有的认为病菌的不同的菌株其变异型是连续性的,为数量上的差异,有的则认为不同的菌株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为垂直性的,存在质的差异。方中达等骨对我国各地280个白叶枯菌株进行致病性变异的测定,发现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为连续性的差异,并初步区分为4个菌系群(Ⅰ—Ⅳ),1977—1978年我们以选用的鉴别品种测定湖南各地共30个白叶枯菌株的致病力,得到相似的结果广东报道该省的菌株致病力也为量的差异。考虑到上述这些结果不一致,既与不同研究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菌株来源有关,也与鉴别品种的选择和供测菌株的数最有关,因此1981年我们增加了供测菌株的数量,并根据过去测定的结果,选用国内鉴别品种(即方等提出的鉴别品种)加上湖南省培育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致病性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75—1979年间,先后测定全国各地258个水稻白叶枯病细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供试用的鉴别品种包括国内外抗性强弱不等的水稻品种32个。测定结果表明,我国水稻白叶枯病细菌不同菌株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根据最后选出的IR26、南粳15、金南风、江宁糯和金刚30五个品种的反应,可以将测定的菌株分为四个致病力强弱不等的菌系群(Ⅰ—Ⅳ)。孕穗期和苗期接种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孕穗期测定的结果较为稳定,无论是菌株致病力或品种抗病性的测定,以孕穗期剑叶接种的结果更为可靠。从测试的菌株和水稻品种来看,还未发现菌株与品种之间有特异性的反应,但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对稻白叶枯病不同菌系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3年,对5000多份水稻品种资源中经稻白叶枯病单菌株抗性测定后筛选出的208个水稻品种,用我国现行一套鉴别品种上分群的四个菌系的代表菌株,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法对其进行了多菌株的抗性谱测定。根据品种与菌株相互关系的抗性性质,将这些品种分为四种抗性类型,即非分化性的抗或高抗品种、强分化性的高抗品种、分化性的中抗或中感品种,以及弱分化性的感病品种类型。另外还对各抗性类型的一些代表性品种,做了苗期抗性的人工接种测定以及自然病区诱发鉴定。这些研究结果表示,本研究筛选出的59个非分化性的抗或高抗品种可用作我省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育种或杂交组合的抗源材料,农艺性状兼优的可直接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DNA多态性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60个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不同稻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其中20个引物均出现清晰和重复性的DNA扩增片段,扩增片段大小在0.5kb至3.5kb;应用Statistics软件UPGMA程序进行树状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表明,我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在遗传距离为0.30时,供试菌株可划分为7个遗传相似组(谱系)。其中第1、第2和第5组为优势组群,分别由7、8、6个菌株组成。根据菌株在12个已知基因品种上的抗感反应,将供试菌株分为13个致病型,在遗传距离为0.50水平上聚类归属于6个簇。菌株的致病类群与其DNA的遗传变异具有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胞外酶与毒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菌60个菌株所产生的胞外蛋白酶、纤维素酶(Cx)和果胶酶的活力及其产生胞外粘多糖的能力。从总体看,蛋白酶活力与菌株毒力成正相关,而纤维素酶活力与菌株毒力相关不显著。但来自华南地区的一些菌株的毒力与纤维素酶活力显著相关,而与蛋白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都受培养基中氮源成分的影响。尚未发现果胶酶活力及粘多糖产生能力与毒力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云南稻种资源的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多年抗性鉴定和评价,供试的稻种资源中,表现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有57个,占供试品种的28.5%, 其中30份对测试的所有菌株均表现为抗和中抗,其余品种仅对部分菌株表现为抗病。在表现抗病的品种中,接种多个属不同致病型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抗病品种如Yunhui290,Xa22,Xa23等多年抗性结果表现一致,表现为广谱高抗,表明这些品种的抗性表现比较持久、稳定,是今后抗病育种供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枯草杆菌B826(BacilussubtilisB826)是一株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强烈拮抗作用的细菌.本研究测定了枯草杆菌B826的对数生长曲线并利用化学诱变剂硫酸二乙酯(DES)处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获得了160个存活的菌株,其中6个菌仍保留拮抗活性或拮抗活性有所提高,其余的均丧失拮抗活性.突变菌No.35能稳定地保持高效的拮抗活性和遗传.  相似文献   

16.
白叶枯病原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感染稻苗后,诱导病株叶片PAL活力的增强,感病品种的酶活力上升更为显著.PAL和酯酶同工酶谱带和各谱带活力在感病后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AL同工酶谱在感病叶片中条数减少。部分酶带活力减弱,抗性强的品种尤为明显;酯酶同工酶谱,在感病后抗性强的品种,慢速区谱带增加1—2条,抗病和感病品种在该区酶活力均增加.相反,高抗品种在中速和高速区均表现酶活力降低.高抗品种只对强毒力菌株反应灵敏,感病品种被中毒力菌株感染后酶谱出现差异,而被高低毒两菌株感染后的酶谱则相似.  相似文献   

17.
 从云南高原粳稻区采集分离36份白叶枯病菌株,在包括初步选定的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在内的29个水稻品种上测定致病型,进一步明确了这7个鉴别品种的有效性。发现菌株与品种之间具有交叉互作反应,菌株与品种之间存在质的特异性互作关系;利用这套鉴别品种可将36个菌株划分为9个致病型,其中Ⅴ型菌为优势菌群,Ⅶ型菌为毒性菌群。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主栽品种多数感病。稻种资源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IR1545-339(xa-5)对所有参试菌株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现状,总结了病菌与水稻互作中亲和与非亲和性的决定因子,归纳了水稻感病性和抗病性基因的类型,并对白叶枯病抗性丧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防控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应针对性加强水稻抗性育种工作,并提出了抗性育种以及生产上抗性品种布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