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华北驼绒藜枝叶繁茂,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钙,为羊、马、骆驼等家畜所喜食。其茎叶在冷季保存良好,并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的特性,是干旱地区的优等半灌木饲草,也是建植灌草结合旱作草地的重要草种之一。概述了华北驼绒藜的开发利用、形态特征、生态型与细胞学研究、生长发育、适应性和生境条件、建植技术与草地管理、营养价值,并介绍了华北驼绒藜的同属植物,以期为更好地推广种植和合理开发利用华北驼绒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育苗、建植、平茬与抚育、种子收获与贮藏及合理利用等技术优化集成,凝练了内蒙古地区干旱与半干旱草原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熟化了旱作草地建植技术,为该品种的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种植与推广提供了完善的、操作性强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干旱地区华北驼绒藜育苗移栽是提高建植成活率的有效途径.利用生根粉、保水剂及清水浸泡及剪根等处理,对不同株龄和移栽不同时期的华北驼绒藜成活率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移栽成活率为72.6%,秋季为90.3%,药剂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旱作草地建植技术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育苗、建植、平茬与抚育、种子收获与贮藏及合理利用等技术优化集成,凝练了内蒙古地区干旱与半干旱草原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熟化了旱作草地建植技术,为该品种的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种植与推广提供了完善的、操作性强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普昶  赵丽丽  易津  张锦华  陈莹 《草业科学》2011,28(8):1517-1521
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为中国特有旱生灌木,其营养丰富,抗逆性强,是生态建设和改良草地的优良植物;目前其野生种群退化严重,并存在严重的生殖障碍。基于笔者近年来对内蒙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生殖生态学方面研究的基础,分析了华北驼绒藜种群生殖生态学特征,进而探讨了华北驼绒藜种群退化的生殖和环境因素,最后提出华北驼绒藜种群恢复原理与技术。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旱作草地建植技术模式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通过对“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育苗、建植、平茬与抚育、种子收获与贮藏及合理利用等技术优化集成,凝练了内蒙古地区干旱与半干旱草原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熟化了旱作草地建植技术.为该品种的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种植与推广提供了完善的、操作性强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7.
干旱环境中,植物在种子期对极端环境的忍耐能力最大,而幼苗期忍耐能力最小.幼苗为适应环境几乎耗尽自身能量,完全依赖自身的抗逆能力并不能完全得到健壮的植株和理想的建植效果.因此,该研究设计华北驼绒藜种子覆膜直播试验,通过播深、水分和施肥等不同处理,研究其在干旱荒漠草原区建植的技术.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易于浅播种,播深适宜1~2 cm.覆膜直播利于提高幼苗的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分别高于对照8.32%和13.12%;水分是决定成苗率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干旱能够促进根系深长生长;施种肥对华北驼绒藜成苗有促进作用,对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干旱地区华北驼绒藜育苗移栽是提高建植成活率的有效途径。利用生根粉、保水剂及清水浸泡及剪根等处理,对不同株龄和移栽不同时期的华北驼绒藜成活率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移栽成活率为72.6%。秋季为90.3%,药剂处理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比较了当前灌木生物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样方法、评分数量化方法与目测法、利用数码照片估算等方法,对华北驼绒藜生物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样方法、样线法和1/4取样法适合于华北驼绒藜生物量的测定,能够得到比较客观精确的数据,以期为在荒漠草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种植华北驼绒藜和改良天然驼绒藜草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华北驼绒藜是一种耐寒、耐旱、耐瘠薄、营养丰富的优良旱生半灌木.主要介绍了华北驼绒藜育苗栽培技术及防护林建植技术.应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pH值在7~8的壤土地或沙壤土地作为育苗地,播前对种子进行晾晒除杂、浸泡处理,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精细整地,灌足底水,3~5d后,采用直播方式播种,在出苗后做好田间管护,于当年秋季即可移栽定植,春季移栽可在翌年萌动前的4月初进行.选择沙壤土或沙土地建植防护林地,建植时间为5月上旬和中旬,建植方法为植苗造林.  相似文献   

11.
干旱环境中,植物在种子期对极端环境的忍耐能力最大,而幼苗期忍耐能力最小。幼苗为适应环境几乎耗尽自身能量,完全依赖自身的抗逆能力并不能完全得到健壮的植株和理想的建植效果。因此,该研究设计华北驼绒藜种子覆膜直播试验,通过播深、水分和施肥等不同处理,研究其在干旱荒漠草原区建植的技术。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易于浅播种,播深适宜1~2cm。覆膜直播利于提高幼苗的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分别高于对照8.32%和13.12%;水分是决定成苗率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干旱能够促进根系深长生长;施种肥对华北驼绒藜成苗有促进作用,对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比较了当前灌木生物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样方法、评分数量化方法与目测法、利用数码照片估算等方法,对华北驼绒藜生物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样方法、样线法和1/4取样法适合于华北驼绒藜生物量的测定,能够得到比较客观精确的数据.以期为在荒漠草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种植华北驼绒藜和改良天然驼绒藜草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华北驼绒藜是一种耐寒、耐旱、耐瘠薄、营养丰富的优良旱生半灌木。主要介绍了华北驼绒藜育苗栽培技术及防护林建植技术。应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pH值在7~8的壤土地或沙壤土地作为育苗地,播前对种子进行晾晒除杂、浸泡处理,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精细整地,灌足底水,3~5d后,采用直播方式播种,在出苗后做好田间管护,于当年秋季即可移栽定植,春季移栽可在翌年萌动前的4月初进行。选择沙壤土或沙土地建植防护林地,建植时间为5月上旬和中旬,建植方法为植苗造林。  相似文献   

14.
对华北驼绒藜、驼绒藜和内蒙古驼绒藜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9,华北驼绒藜为二倍体,驼绒藜为四倍体,内蒙古驼绒藜为六倍体.这3种植物即使在同种植物内常因产地不同其核型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干旱环境中,植物在种子期对极端环境的忍耐能力最大,而幼苗期忍耐能力最小。幼苗为适应环境几乎耗尽自身能量,完全依赖自身的抗逆能力不能完全得到健壮的植株和理想的建植效果。由此,本研究设计华北驼绒藜种子覆膜直播试验,通过播深、水分和施肥等不同处理,研究其在干旱荒漠草原区建植的技术。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易于浅播种,播深适宜1~2cm。覆膜直播利于提高幼苗的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分别高于对照8.32%和13.12%。水分是决定成苗率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干旱促进根系深长生长。施种肥对华北驼绒藜成苗有促进作用,对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16.
驼绒藜是一种耐寒、耐旱、耐瘠薄、营养丰富的优良旱生牧草。在荒漠草原区大规模建植驼绒藜人工草地,可以恢复植被,改良草场,丰富饲草来源,改善生态环境,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可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 (Losinsk.)Tsien et C.G.Ma cv.Wulanchabu]是采集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和后旗、四子王旗荒漠草原野生的华北驼绒藜种子,经10多年引种驯化栽培选育而成的新品种.选择性能优良的植株采收种子,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四子王基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推广应用.研究发现,该品种具有以下优点:①植株高大,根系发达;②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③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在驯化选育的过程中,对驼绒藜属内的植物及其他牧草在干旱地区的建植进行了对比,结果该品种显示出苗率高、成苗率高、产量高且稳定的特点,育苗建植有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生态治理和改良盐荒地方面表现优异.生产利用中主要推广小面积育苗大面积移栽技术种植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生态修复草种的需求以及优良牧草匮乏的问题,2004年旱生牧草团队开展了野生华北驼绒藜的栽培驯化选育工作,经过单株混合选择,驯化出察哈尔华北驼绒藜新品系。试验结果表明:察哈尔华北驼绒藜具有植株直立,株高60-120cm,干草产量3700-5200kg/hm 2,比野生原始群体提高32-38%;种子产量250-350kg/hm 2,比野生原始群体提高30-40%,与对照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无显著差别,种子发芽率在70%以上。该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抗旱、耐瘠薄、蛋白含量和产草量高,适合我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改良、放牧草地及刈割草地建设、灌木防护带建设。  相似文献   

19.
华北驼绒藜广泛分布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可用作干旱区人工刈割草地的良好半灌木物种。作为优良牧草.抗旱、耐寒、耐贫瘠,在植被恢复和草地改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arborescens)在不同刈割方式下(即对照、两年刈割1次、两年刈割2次)的生长特性、光合生理以及能量分配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探讨刈割对华北驼绒藜补偿生长的影响,揭示其可能的补偿机制,为判别和评价植物的耐牧抗干扰性以及对人工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华北驼绒藜的茎叶比呈增加趋势.刈割促进了华北驼绒藜当年生枝条和根系的生长。与对照相比.刈割增强了华北驼绒藜当年生枝条的生长,使其出现了“数目少、枝条长、茎基粗”等形态变化,根系也随之出现了“根幅大、主根长、侧根多”等变化,在形态上产生了超补偿效应。②刈割增加了华北驼绒藜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出现了光合补偿效应。③刈割降低了华北驼绒藜地上部叶、花的生物量,而增加了当年生枝条的生物量,将叶、花、当年生枝条合并为一个整体来看.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整体的当年部分地上生物量出现减少趋势。两年刈割1次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等补偿,两年刈割2次表现为欠补偿生长。其中。前者较后者提高了生物量的恢复补偿能力,但两者均未达到超补偿的水平。刈割后华北驼绒藜的生物量相对生长率显著增加的同时,根系生物量的分配增加,茎叶生物量分配减少,从而根冠比增加。(④刈割对华北驼绒藜各组分的干重热值没有显著影响,但却改变了华北驼绒藜的能量分配格局.使根系能量分配的投入增加,从而减少了地上部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20.
华北驼绒藜是一种数量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荒漠草原区的饲草资源,但目前人们对其饲用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水平,为了充分了解和更好地利用华北驼绒藜这一自然资源,缓解冬春季及“白黑灾害”造成的饲草不足问题,更好地为荒漠草原区探索出高效养羊的新路子,开展了华北驼绒藜饲用评价试验.将华北驼绒藜、谷草、苜蓿铡短、粉碎后,再与50%、30%、20%的精料混合制成颗粒日粮,饲喂绵羊,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组绵羊的增重情况,结合经济效益分析,评价不同精粗比水平下华北驼绒藜的养羊效益.试验表明,华北驼绒藜和谷草在30%精料水平下,具有与相同精料水平下用苜蓿饲喂绵羊同等的增重效果,并可增加纯收入高于80元/只;华北驼绒藜在精粗比为3:7的条件下有较好的养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