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8个弱春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8034)、每穗粒数(0.5492)、千粒重(-0.4146)、株高(0.3366)、穗长(0.0639)和每穗小穗数(0.182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1.5139)、每穗粒数(1.0816)、单位面积穗数(1.0254)、株高(0.4358)、每穗小穗数(0.2968)和穗长(-0.0274),表明了农艺性状间具有明显的制约关系。提出了河南春性小麦高产育种的策略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旱地小麦品种七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分析,旱地小麦品种的生育期、每公顷最高茎数、容重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强;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两者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9.568165和9.949188;旱地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负相关性较强,协调两者的关系是该区小麦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5—2016年度江苏省淮北地区品种展示的2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籽粒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r=0.672 9**)、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成不显著正相关(r=0.267 8、r=0.177 1)。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 946.71+13.45X1+250.32X2+155.60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1.071 8),其次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Py=0.829 9),千粒重的作用较小(直接通径系数Py=0.246 6)。据此分析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生态特点,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是主攻穗数、提高穗粒数,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品种筛选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个审定品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周麦22、淮麦22和淮麦25在产量、抗性和群体结构上表现均较好,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潜力,适合在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生产水平和栽培条件下的小麦产量和构成因子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不显著,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呈负相关,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很大,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在高产区达极显著,千粒重与产量的关系,在较高播量下未达显著水平,而在稀播条件下达显著的正相关,且与每穗粒数表现正向联系。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下,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增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2013—2018年河南省审定的33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三要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要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且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近期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选育应在保证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稳定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仙游县澳海小麦4个主栽品种产量及其三要素分析认为,决定多穗型品种绵阳26产量的 主导因素是穗粒数;大穗型品种泉麦1号、泉素3号、晋麦2148产量均受穗数制约;千粒重大小也是泉麦3号产量高低的主要限制因子。据分析结果提出4个品种的高产结构及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8.
9.
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品种产量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淮北地区稻茬晚播小麦面积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对本地区主要种植小麦品种在稻茬晚播条件下进行了品种产量对比试验与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江苏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12号’、‘宁麦14’和‘镇麦168’共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部分品种间的籽粒产量达显著水平。穗数以‘扬麦20’最高,‘扬麦18’最低,除‘扬麦20’与‘镇麦168’、‘扬麦16’与‘扬麦18’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以‘镇麦12号’最高,‘扬麦16’穗粒数最低,‘扬麦20’、‘宁麦14’与‘镇麦168’差异不显著;千粒重除‘镇麦12号’与‘宁麦14’2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镇麦168’最高,‘扬麦20’最低。籽粒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间的表现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产量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产量三要素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燕  彭涛  成东梅  司清林  赵伟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081-2081,2084
采用高稳系数法,分析了参加2004~2005年河南省区域试验的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高稳系数,结果表明:产量的高产稳产性有赖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在成穗数相同的条件下,在影响品种产量的高产稳产性方面穗粒数大于千粒重;参试品种中,周99343、郑农17、许农5号、04中36、鄢陵22的高产稳产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运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的38个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7年间审定的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比较稳定;简单相关分析,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三因素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土壤肥力和种植条件下,山东省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应在稳定当前较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对粒重的选择,兼顾对穗粒数的选择,但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的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13.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9~2012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20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宁麦2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其产量水平主要分布在6000~7500 kg/hm2,平均穗数为465.6万/hm2,平均穗粒数为38.3粒,平均千粒重为38.2 g。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千粒重的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5.
宁麦18是采用改良集团法育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种。利用2008~2011年江苏省淮南组和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资料,对宁麦18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麦18在参试品种中平均产量均为第1位,江苏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8%和4.6%,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7.8%和7.2%。宁麦18适应度较高,变异系数、回归系数和Shukla变异系数均较低,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稳产性。宁麦18平均穗数486.7万/hm2、穗粒数41.4粒、千粒重35.7 g,产量三因素协调性较好。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作用较小。因此,在宁麦18的高产栽培中,应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稳定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小麦品种中育12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对中育12号,豫麦49和周麦18小麦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育12号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结论]中育12小麦品种广泛适应于河南省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8个小麦推广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未文良  汪建来  张文明  赵莉  姚大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26-1627,1635
利用近10年来安徽省主要推广的8个高产小麦品种,针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因素,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其产量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讨论了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性状改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1997-1998年度参加全国旱地区试的16个冬小麦品种产量三因素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都与产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因此在选育旱地小麦品种时应注重协调好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取得一定的群体穗数的基础上,以千粒重和穗粒数为重点性状。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因素通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94个不同品种小麦在渭北地区干旱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分类建立小麦产量与产量因素的回归关系,并做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类小麦的关系中,穗粒数对产量的总影响和直接影响都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