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紧邻城市的城郊地区被迫接受城市扩张,城郊失地农民群体迅速扩大。然而,城郊失地农民对于自身市民身份认同速度明显落后于城市化速度,提高其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迫在眉睫。强制性的市民化、生存空间的差异性、社会保障的差异性、社会身份的边缘性、户籍身份的差异性是造成城郊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困境的原因;推进城郊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认同应该加强对征地制度的完善,促进郊区物理空间的城镇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促进城郊失地农民转变观念,最终实现城郊失地农民完成市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驱动,促进了东莞市的大量农用土地改为工业用地,许多村完成了村改居、村民就地变市民的过程。为了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就业和再教育问题,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村委会针对区域内主动失地农民的特点,积极创建劳动力就业平台,让这些主动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就业,接受自我认同的身份转变,以社区为单位教育主动失地农民丢弃依赖村组集体经济福利、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  相似文献   

3.
许振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70-15372
介绍了我国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生及其改革的迫切性,对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探究,指出了解决当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掌握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状况,测知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失地农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对青岛市夏庄街道失地农民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出现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感、身份认同困惑、社会歧视带来的自卑感、对未来生活的焦虑等多种心理问题。根据调查结果从农民自身、社区和政府方面提出增强农民技能、引入社工服务和加强政府保障等对策和建议,为失地农民角色转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苗忠杰  刘丽红 《农学学报》2015,5(9):130-134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配套设施的缺乏,加上自身的弱势地位,失地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逐渐出现了生存危机感、身份认同困惑、社会歧视带来的自卑感、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和无助感等多种心理问题。失地农民的这种心理不适应状态,对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失地农民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地融入城市生活;社区和政府应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胡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14-18916
对嘉兴市失地农民展开问卷调查,从日常生活、经济适应、社会交往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制度通道、帮助失地农民提升就业竞争力、利用社区平台等促进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如何,再就业情况是否有改善,养老负担如何等角度出发,探讨在市场经济基本确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失地农民在城市中的身份认同和养老模式创新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总结了有关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的4大热点问题并作了相关评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3 167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定居意愿对其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城市心理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与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水平显著正向相关,城市认同对身份认同起到间接影响;定居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同时定居意愿与社会网络存在交互影响。在独居和半迁移模式中,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而对于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来说,社会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表明全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关系具有部分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观念转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失地农民由农民变为城市市民虽然获得了制度上的准入,但在身份转变过程中却存在着社会保障不力、角色转变困难以及居住条件、生活方式与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及困惑。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失地农民尽快重新就业,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失地农民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王礼生 《现代农业科技》2012,(20):320-321,324
对"城市化"、"失地农民"、"角色和角色适应"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当前失地农民角色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个人层面提出解决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的对策,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角色适应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独特的产物,其所催生的大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本文从元治理理论的视域出发,分析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解决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切入点和关注点。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业科学》2019,(12):261-263
将移民安置问题与失地农民问题的结合,针对丹江口移民管理的现状,剖析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从社会保障安置、民生、身份认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梅 《甘肃农业》2016,(1):53-57
采用失地农民市民角色认同问卷和普遍性适应不良问卷对兰州市安宁区197名失地农民进行调查,探讨失地农民角色认同与社会适应的现状及关系.结果发现:(一)失地农民角色认同得分不高;20岁以下失地农民角色认同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龄失地农民,征地1年以下失地农民角色体验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失地农民,收入比以前差的失地农民角色认同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失地农民;(二)男女性失地农民适应不良得分均显著高于我国常模;收入比以前差的失地农民社会适应不良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失地农民;(三)失地农民社会适应不良得分与角色认同的角色认知维度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6,与角色体验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这表明,失地农民角色认同水平不高,存在社会适应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6.
吴青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76-8377,8379
通过一个失地农民和城市居民混合社区的实证调查,研究失地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之后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以及由此造成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老年失地农民社区满意度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自行编制“城镇化进程中老年失地农民社区满意度问卷”,对安徽省合肥市某县的430名老年失地农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表明,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的总体分值为4.339;社区人际关系、居住方式、社区治安、社区环境卫生与社区医疗服务均对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P<0.05).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总体水平没有达到较满意水平,其影响因素复杂,应从多方面提升老年失地农民的社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江苏徐州新城区H小区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调查,阐述了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现状,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四难"问题:经济融入难、社会交往难、社区参与难和心理融入难,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融入难的原因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量的过渡型群体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失地农民,如何使失地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是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研究亦从未停止过,但是现有的学术成果偏重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对于被征地农民尤其是资源型地区被征地农民的市民化研究成果较少。文章以Y村为个案,从影响市民化程度的相关要素出发,探究煤炭资源型村庄村民的市民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对Y村105户在村住户进行问卷调查,得到101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村民征地前后生计模式的变化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现状等要素进行了描述分析,发现该村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水平仅仅停留在"形式市民化"的程度上,远未达到"实质市民化"水平。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访谈资料对Y村的市民化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对能源村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